小学童话教学的方法探究

作者: 袁云

课题项目:文章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部编版小学语文童话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2021JY14-L106。

作者简介:袁云(1989~),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摘 要: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较少,接触真实社会生活的机会不多,因而其获取知识、解释世界常采用幻想、想象的方式。童话是一种通过大胆想象,以超自然形式创设故事情境的文学体裁,恰好与小学生的这种认知特征相对应,因而受到其喜爱。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类文本占有较大比重,呼应小学生的兴趣取向和认知习惯,使小学生乐学、能懂,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思维训练以及知识传授的重要且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2-0044-05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类文本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种文体以超自然的想象构建故事情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其传递知识、理念,对小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综合的教育价值。基于素养教育理念和要求,要想使童话类教学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建议教师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借此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童话故事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童话、感知童话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发现世界的美、感受世界的温暖。所以,在素质教育体制下,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童话以其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当前小学童话教学中普遍存在道德教育倾向过强的情况,教师将童话故事的内涵上升至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高度,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使童话教学丧失了最重要的价值。

一、当前童话教学的现状分析

童话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别,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常选择的童话有三种类型:拟人体童话的代表作为《木偶奇遇记》,是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植物等各种事物人格化后撰写的故事;超人体童话的代表作为《巨人的花园》,是指作者想象出来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童话故事;常人体童话的代表作为《皇帝的新装》,通常是教育性较强的故事类型。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拟人体童话开展童话教学活动,单一的童话类型与雷同的故事情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以引入超人体和常人体类型童话开展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之中,教师并没有从童话教学文本体裁的特点出发进行引导,依旧是以字词学习、文本逐字逐句分析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缺乏对童话内容的情感引导,让文本很难与学生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往往会组织学生表演童话故事的情节,这个设计是很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也能够达到熟悉文本、活跃课堂的目标。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学生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等外显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发展的需求,导致阅读教学产生价值异化。这个教学形式不能成为童话教学的全部,教师还是要从多角度进行有效的童话教学延伸。童话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本体裁,但是教师却往往忽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直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让学生学习童话,这一点必须尽快转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因此,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优化要从情感角度出发,确保知识自然融入;要从童话仿写出发,形成有效教学延伸;要从自主学习出发,重视阅读能力训练。童话选入语文教材,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给予儿童审美体验,让儿童在潜意识中积累知识技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引入了大量的童话体裁课文,这些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是开展文学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在童话教学的实践之中,依旧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使得童话课文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二、小学童话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感悟内涵,综合深化

大部分的教师在开展童话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根据基础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学内容,教师希望利用童话内容向学生传递人生的意义,促使小学生能够通过童话掌握更多的人生道理。然而这种形式很可能引发学生的排斥情绪。很多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过于重视德育,并且还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对童话内容进行剖析,必须要让小学生从这些语句中发现人生哲理,这样才算完成了教学的目标。然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主要是为了强化小学生的童心,希望小学生能够在阅读童话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如果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过多地加入了成人的理解,就会影响到童话教学的真谛。童话的创作大多是基于用儿童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传导某种价值观或知识——“讲道理”是童话类课文的重要育人导向。通过童话向学生传递思想意识观念,应是使之内化、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因而,在方法上应避免直接、生硬地灌输,而是引导其自己去提炼、感悟,也就是自己说服自己。

例如,在学习《方帽子店》时,学生阅读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帽子店只卖方帽子、人们只买方帽子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人们买各种各样的帽子,方帽子成了古董,又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和表述“批判因循守旧,适应需求和发展”的观点。这样,相比教师直接讲授故事内涵,既能使学生的思维、解读能力得到发展,且能使之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同故事所传递的观念。大多童话都有故事情节和一些有趣的角色,特别适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表演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行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多种素养、能力的综合发展。如协作意识、口语表达、交际能力、表现能力,并能通过体验性感悟,深化对童话思想内涵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一块奶酪》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各组自己分配角色并按故事进行排练,然后各组分别上台来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体悟到团结互助的意义、深化对自私行为的批判,而且在分配角色、排练、表演中,可以使交流、协作、表达、表现等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童话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学习语文知识,感受人生道理,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时,教师要尝试创新教学方法,重视童话教学体验,重视阅读后的分享表达,结合调研现状,提升童话教学设计科学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扩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童话故事,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融合绘本,进行实践

绘本图画教学法指的是将绘本和漫画中的插画、图片融合到童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童话学习兴趣。因此童话教学可以利用绘本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情感认知。对小学生来说,插图是他们阅读的一个切入点,小学生通过连贯性的插图去了解绘本所描述的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相同的是,教材中的童话也配有插图,将童话选文中的插图和相同主题或者相同故事情节的绘本插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发散思维,理解童话选文及绘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创作,引导学生通过图画来解析文本内容,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提高。在绘本图画教学法的作用下,学生会爱上童话并渴望去探究童话的本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在开展童话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内容的印象,可以加入适当的实践活动。在此,研究将之称为是“情景式”的教学活动。“情境式”就是要通过设置一个“境”去让学生感受“情”。首先,教师可以用语言去描述童话故事中的环境,给学生绘制出一个童话环境。语言通常要与音乐等方式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声音要富有感染力,语言要生动,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教师创造的情境中,将学生吸引到教师所描述的童话世界,让学生有一种身处于所学童话的世界之中。其次,教师可以采取视频等方式,再现童话课文中的情节,使学生真切感受童话的世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着视频、动画有着不可抵抗的诱惑力,采用视频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鉴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老师很少要求学生进行童话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讲童话时,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对童话的认识,对童话故事进行改编或者继续编写。在创造期间,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集思广益,学生之间可以创建有趣的童话故事并与同学分享。比如,学习《龟兔赛跑》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小兔子没有休息睡觉会发生什么?如果乌龟半途而废了又会发生什么?等等,在童话故事在编写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语文教学效果,更加能发挥童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增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思维训练,指导阅读

童话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在阐述一个故事,但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故事用非常生动的方式呈现,所以很多教师在童话教学中会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将内容呈现在课堂上。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角色表演的把握,就会使这种方法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在童话教学中得到了滥用。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带领学生将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也没有将童话故事的含义以及文章作者的背景向学生介绍,就开始引导学生进入表演状态,所以小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只是模仿文章中的语言,使小学语文课程的童话教学直接转变成了表演教学。

例如,在学习《去年的树》时,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故事的最后说,‘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大家想一想,鸟儿飞到哪里去了,它又做了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自由展开想象去编创童话。如“鸟儿飞到了一个不允许砍伐树木的环保王国,在那里,它天天给树唱歌。”“鸟儿飞到很远的一个树林里,衔回了一棵树种。它把种子小心地埋在地下。几年后,大树根的旁边长出了一片小树林。”……通过这样自由地想象创编,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发展。童话在教材中虽占比大,但受容量限制,教材中的童话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教师利用小学生喜欢阅读童话的心理,结合课文可组织其进行拓展性的童话主题阅读活动。通过拓展阅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其视野,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使之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自律性不强的问题。如在学习了《牛肚子里的旅行》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科普类的童话故事,如《帮倒忙》《小蛤蟆吃西瓜》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按主题搜集童话故事,进行自选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讲科普童话故事活动,保证拓展阅读的有效性。通过基于课文的拓展性主题童话阅读,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文化视野,又可以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童话的突出特征就是超自然的想象,“不真实”不是其缺点,而是亮点。利用这个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意识,通过大胆的想象训练其思维品质发展。而且,创编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发展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四)推荐读物,提升能力

考虑到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持续性从童话故事中汲取文化营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童话书目,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学科综合素养。

例如,小学低段的学生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篇幅较短的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木偶奇遇记》便可以成为教师向学生推荐的优质童话。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固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常见人体童话和知识体童话。再比如,《小马过河》是二年级学生要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的童话故事,学生完成这一节课的学习也系统性掌握了童话故事的一般解读方法和学习思路。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阅读这本教材的其他童话故事。例如,《蜘蛛开店》同样是一篇非常优质的童话故事,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自行阅读这篇童话故事,不仅可以丰富阅读经验,也能起到非常好的预习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与当下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童话故事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知识学习体验。如,《我是一只小虫子》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四人为一组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章学习。每个小组要完成掌握文中所有生字生词、熟练朗读文章、概括主要的故事内容这三个任务。在明确这三项任务后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到学生手中,给予每个小组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而后要求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这种鼓励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