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探究
作者: 李木香作者简介:李木香(1990~),女,汉族,福建邵武人,福建省邵武第六中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摘 要:文章主要以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创设情境教学概念、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重要性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深化核心素养内容”“创设信息教学情境,强化自我责任意识”“创建角色教学情境,深化家庭责任意识”“紧贴实际生活发展,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优化情境教学评价,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2-0142-05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主要课程之一,在学生健康成长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进一步实现深度教学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注重生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为构建初中高效课堂提供支持。对初中学生而言,要想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必要为学生创新教学方式。情境创设这一方式不仅深化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也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意识,更好地对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真正在情境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促使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创设情境教学概念
针对教学情境创设而言,主要是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特定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情景暗示,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情感,不仅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情境创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中并没有设定规范的流程和标准,教师可以融入不同教学方式,构建学习氛围的基础上提升学习热情,将教材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促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进行内化。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没有固定时间限制,教师可以结合任务调整教学进度,课前、课中、课后开展有关教学情境,为教学过程增加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这一方式,和传统教学之间进行比较,情境创设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转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价值。
随着课程的深化,教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共同发展十分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有效途径之一,进一步应用情境创设这一方式,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情境创设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重要性
(一)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
在社会不断发展这一背景下,教育发展也呈现越来越好的趋势,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热点词汇,通过强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初中学生而言,不仅理解能力还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强。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强化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初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注重对学生思想、学习意识的引导,发掘教学内容中潜藏的德育元素,进一步塑造学生的思想,致力于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促进学生个人成长
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学校更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优化,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为学生个人成长奠定基础。学生之所以接受教育,目的在于自我发展需求性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性,站在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品格发展有益处,引导学生建立道德观念,以此作为基础引入情境创设教学,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感受传达,加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可性,鼓励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一步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重要价值。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情境创设这一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择的内容,一部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教师从这一方面入手,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产生强烈共鸣,促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态度完成深入学习。同时,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融入更多情感,可以理解教材内容中的深层含义,协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通过教学情境氛围为学生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有效改善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情境创设这一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知识点,进一步反映学生处于的生活状态,拉近学生成长轨迹和生活经历之间的重合之处,鼓励学生分享生活经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不仅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教学要求,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景创设教学现状分析
(一)情境创设资源与实际理解不符
一些教师所引入的教学情境,可能直接下载于网络,缺乏对内容的筛选,造成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制作个人特点,这与教学真实氛围不相符,和学生的生活存在距离,难以促使学生从根本上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认识自己”内容时,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丰富教学,通过网络选择了一些国外学生认识自己的方式,与国内学生开展学习有一定区别,学生在理解中存在难度,因此,教师虽然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但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缺乏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无法通过视频内容为学生构建促进学习的优质教学情境。
(二)情境体现过于形式化
新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共同发展,但一些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品质的提升。其所开展的情境教学为知识灌输提供支持,盲目结合与教学无关的情境,为创设而创设情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短时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无法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内容本质,也无法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取真实学习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途径,实现学生情感目标的提升,但一些教师受到应试思想影响,缺乏对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只关注对教材内容的讲述,缺乏对内容、教案的设计,更没有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创新的教学环节。在学习《参与民主生活》内容时,若教师单一地通过宣讲方式完成教学,或者运用几幅图完成教学,所呈现的知识存在抽象性,知识的灌输难以让学生进行掌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情境学习的目标,在精心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凸显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价值。
(三)情境教学评价缺乏合理性
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讲解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从三维目标角度入手才能体现综合性。同时,教师通过考试对情境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难以给出针对性建议,单纯的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不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行为,无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检测。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教学评价中,不仅会造成学生对知识难以消化,而且缺乏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利于学生进行反思,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的主体地位,消减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所以,应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境化教学作出反馈,进一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深化核心素养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入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式,可以深化学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中融入个性化问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指导,鼓励学生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中形成独立意识,构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敢于探究、质疑精神的形成,真正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少年有梦》内容时,教师可以对教学导入环节进行创新,为学生播放《中国梦》这一歌曲,其中的歌词“中国梦啊文明梦,中国梦啊和谐梦……”在不同方面阐述中国梦的力量,对学生学习自信的建立起到支持作用。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将问题和情境融合,请学生听完歌曲后表达自己的感受,举例讲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学习《做守法的公民》内容时,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做好预习,鼓励学生讲述内容中的事件是否属于违法行为,有学生提出:“网络中散布粮食价格大跌谣言,引发群众恐慌,群众纷纷卖粮,是否属于违法行为?”还有学生提出:“有人觉得拨打110好玩,于是发生反复拨打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否属于触犯法律?”教师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结合不同案例表达观点,促使学生从问题本质方面掌握知识。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更加积极思考和学习,为学生带来不同学习体验,在问题分析中进行深入学习,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办法,对学生的心灵、情感、思维实现启发效果。
(二)创设信息教学情境,强化自我责任意识
责任规范在社会中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引导每一个人承担着一定义务,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深化,通过情境教学创新,调动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反思和体验。其中自我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知自我,是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即使具备扎实的知识和超高的技能,若缺乏责任担当,也无法朝着综合方面进行发展。例如,在学习《做负责任的人》内容时,引导学生掌握责任从自我负责开始,在教学情境中深化自我责任思想,促使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进一步明白自己承担的责任。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呈现不同小孩的图片,孩子天真的样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思考:“在你长大之后,是否需要大人的尊重呢?尊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责任这一内容。当处于幼小阶段,因为思想和行为缺乏独立性,可以不承担责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开始承担责任,可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凸显学生逐渐成熟。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教学情境内容:“一位15岁的学生,在骑自行车过程因为不小心撞上停在路边的一辆宝马车,车主不在车内,学生着急上学,于是拿出笔和纸留下字句:不小心撞到您的车,十分抱歉,我会承担这份责任。”车主在看完纸条之后,被其敢于担当的精神所感动,坚持不要赔偿。学生在看完这一故事之后,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讲一讲这位学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对责任一词进行定义,也让学生意识到责任在成长中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要懂得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创建角色教学情境,深化家庭责任意识
社会是由多个家庭共同构成,学生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位,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对自己、对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如今,一些学生存在家庭责任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如,不懂得感恩父母、家庭观念不强,缺乏自我身份认知等。很多学生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获得父母、长辈的溺爱,造成一些学生认为这些关爱都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之情。针对这一情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在学习《关爱他人》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活动情境内容《快乐星球之小爸爸大儿子》视频,视频中父子发生的争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做大人难,还是做小孩难?”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思考,在生活中是否也与家人发生过矛盾,是否可以与父母之间角色互换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针对“我和父母换角色”这一活动,融入教学实例、个人演讲、小品等方式,结合内容完成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在角色情境中感受父母在生活中的不易,进一步发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父母形成感恩之心。学生在构建的角色情境中,细细品味身边存在的关爱,真正从本质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