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曲晓丹摘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情况下,在对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追求品质教学、打造品质课堂、培养品质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通过实际教学实践和研究,对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进行了探讨。论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小学教学现状以及校本课程实施的背景,然后明确了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目标和原则,最后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的教学实施策略,并通过具体例子加以证明,以期达到高质量教学、高质量课堂、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核心素养;科学课程;校本化实施;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5-0019-04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水平不高、学生学习环境有限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发展。而校本化课程的实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文章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为改善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农村小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城乡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等方面有待完善。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农村地区的情况来看,教育资源还是比较贫乏的,在教育课程方面常常缺少相对专业的师资力量。在不少学校中,都存在一名教师要同时负责多个学科教学的情况,而且教师们忙于教学,无暇或没有机会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的学科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培训,也导致教师对科学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理解有限,进而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农村学生的认知受限
与城市小学生相比,一些农村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生长环境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的学生在学习、理解知识方面可能会逊色于城市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知识面较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导致核心素养培养的难度加大。而农村的学校常常缺乏教育设备,教学资源有限,这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形成。有些学生并不了解科学这门课的内容,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是困难重重。
(四)忽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教育界也在积极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农村,受到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仍是浮于表面,在课堂上,教师们仍然使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一味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们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与此同时,受各种因素所限,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还没有能够深入到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之中。
二、 校本化课程实施背景
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背景主要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和对教育发展需求的满足。校本化课程实施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校本化课程实施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 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及意义
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动力。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生活意识
农村小学生相比城市小学生与大自然联系更加紧密,花草树木、小动物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小学科学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可以将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以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各种生命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指导学生进行尊重和保护生命,并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这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培育学生的生命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创造一个充满生机和质量的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而生命教育是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命足迹”的校本课程中,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到与生命有关的知识,从而产生对科学知识、生命问题的探索热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内容变得更有深度、更有趣、更有生气。这样的课堂是高质量的,也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对农村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理念的形成,深化他们对于生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的科学探究与交流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科学校本化课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探索,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大胆推理、科学论证、合理质疑的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的养成,让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解读更加深入,并形成勇于担当的品格等。因此,开发和实施农村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有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育。
四、 校本化课程实施原则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内容的多样化和层次性,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农村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可以以“课堂授课+课外实习”为主要教学模式,以“动物足迹”“植物生长”“人物印记”等专题为主要内容。
第二,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观察实验能力。校本课程的设计应提高综合性,注重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实践性,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体验过程的设计和指导。
第四,注重应用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突出实效。科学校本课程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反映学生丰富多样的成长需求,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第六,保留地域性。在农村的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设计中,应遵循凸显地域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供借鉴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比如,可以结合学校位于著名的葡萄种植村,设置以“植物生长”为主题的校本资源,以葡萄种植村为核心,开展“走进葡萄园”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使其具有地方文化的特征。同时,亦可从动物脚印、人物印迹等角度,对当地的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
第七,坚持终身育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以及“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做合一”等生命教育理念。小学科学教师们可以从抗击疫情中挖掘出关于“生命”的题材,并将其与“生命足迹”的校本课程结合起来,进行一次生命教育,这也是在小学阶段生活化的科学教学的重要体现。
五、 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核心素质的培养
教师素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教师的指导或以身作则,学生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因此,师德教育应成为师德建设的楷模。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加完善和优化。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安排专业的教师进行相应学科的教学,或对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科培训,使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学校应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交流活动,或邀请地方教育部门请专家来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们全面了解核心素养体系。
(二)挖掘本地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对任何一门课程,教师都不能忽略其“工具”与“人文”两种特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应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下,引导其对人文价值的确立进行追求。乡村教师应该建立起正确的培育价值观,以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其年龄阶段、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教育模式,设计出更合适的培育目标,让农村小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前提下,培育其核心素养。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构建高质量课堂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农村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的质量,就必须从课程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的实施中,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目的,对微课资源、网络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生活化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等进行深度挖掘。例如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方式,将本地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与科学课程紧密结合,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充分接触和感知水的性质与用途,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青岛版五四制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水》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本地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探索水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水的溶解性、浮力等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充实练习形式,保证个性化学习质量
为了让农村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师们还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实践经验得到充实,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开展四年级下册《地球上有什么》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采取“课堂授课+课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把自主探究、观察记录、小组合作探究、实地考察、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多种方式融合到课程中去。以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方式,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学习需要,保证学生个体化学习的质量体验。
(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建优质的课堂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想创建一个高质量的课堂,就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并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来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实施农村小学科学校本化课程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对钉钉、一起作业等线上教学和在线作业批改软件进行合理的利用;也可以通过制作与“生命足迹”有关的微课程,以微课程的视频来展开教学,其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