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
作者: 张美丽摘要: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基于课标、教材的大综合,它通过梳理和整合课程内容,对各个模块进行重新编排,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完整的学习认知结构。传统“单元”教学强调一课一得、多课并讲,存在学生学得零散、单元间衔接不紧等问题。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学习以及持续改进,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及语文教学实践的分析和反思,文章以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两位教育学家提出的逆向设计理论依据,通过对大单元教学设计问题、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教师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困惑且开展效果不佳,并对此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关键词:逆向设计;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5-0052-0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单元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大单元教学法是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以目标和内容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大单元由若干个相对独立、内容相对完整又有内在联系、彼此联系的教学单元组成。它是由单一教材内容向语文知识拓展延伸的一种新形式。而大单元教学则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将其作为语文学习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单元结构模式。
一、 设计架构及设计理论概述
(一)设计架构
通过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研究,笔者发现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学习内容缺乏连贯性、单元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导致大单元教学难以实现有效实施。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笔者以“学习任务群”理论为基础,结合逆向设计理论进行剖析、研究和提出了优化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研究问题的确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理论基础的缺失以及经验的不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文章以逆向设计理论为依据提出以下具体研究问题。②研究目标:基于对学习任务群理论以及传统教学实践的分析、反思、总结和提炼发现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学习任务群”理论和逆向设计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提炼后提出优化方案,希望能促进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设计理论
1. 学习任务群理论
学习任务群是指由一个主题或单元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学习活动。该理论认为:学生进行单元教学,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与能力点,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单元任务,完成单元任务。例如:《少年闰土》一课是一篇课文,学生在学习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这篇课文的知识与能力点(包括词语、语句、段落、主题等),然后再将这些知识与能力点进行整合并组成一个单元任务。而根据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学习任务群理论可知: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单一角度来看课程目标,还要兼顾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①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梳理学生可以发现哪些是本单元所要掌握学习的重点知识,哪些是可以通过积累形成技能的知识点;②对课文的语言形式以及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③从课文所描绘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逆向设计理论
逆向设计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指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新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新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评价学习结果的思维方式。这个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学什么与如何学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可以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大单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实现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组织者、引领者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从问题出发”是逆向设计理论中较为重要的观点之一。“问题”是指有一定难度且需要通过解决的问题或情境(即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而“逆向设计”则是指通过对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学习从而形成对已有知识经验中更深层次内涵关系的理解(即从新旧知识之间关联、能力培养等方面出发)。从目标(大单元教学中学习者应具备什么能力、技能和态度)分析,再进一步提出大单元教学中学习者应具备哪些学习策略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逆向设计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以所学为核心展开一系列相关活动(即完成一个任务或项目)来获得成功体验。因此,大单元教学设计应以这一系列活动为基础确定目标,然后再进行具体设计,以实现有效实施,最后进行评价体验。
3. 优化方案
基于上述研究问题,笔者以学习任务群理论为基础,并结合逆向设计理论,对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进行了优化方案设计。①单元目标的重新定位:首先,制定相应的目标,并依据目标对大单元的各个课时进行合理安排;其次,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并设置阶段性目标;最后,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将大单元教学内容分为多个课时来完成。②单元内容的调整: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中大单元教学部分内容以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笔者将对教材进行重新划分、整合和重组。
二、 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现状来看,对大单元教学及其理论的研究较多,但对具体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实证研究较少,这与课程标准要求及语文教师实践操作的难度较大有关。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对新课标要求下大单元教学如何设计、怎样实施都不是很清楚,或者是理解不到位,或者是操作不熟练,或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而难以实施。文章所述的逆向设计理论是一个由目标、问题、行动组成的完整的系统。该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将教学目标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以学习情境为主要研究方式。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命名为逆向设计理论或核心素养理论。文献梳理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在实践操作中对该理论还很不熟悉且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了解不足,所以实践中运用该理论时常常遇到困难;②该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③该理论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适用性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分析得出: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由于教师对核心素养缺乏了解和把握,在实践操作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
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只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中的某一维度。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大单元教学中最重要的维度,它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过程与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落脚点。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维度上的侧重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否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生活万花筒》的单元教学设计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而《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则从自身、自然、家庭成员等角度来诠释人生。因此,在教学与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逆向设计原理,对生活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活中有哪些趣事?”“你是否了解自己?”“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你的家里都有哪些成员?”“你是否认识这些字呢?”等简单问题,包含了生字与写法,在家庭及自然中体悟人生情趣,为大单元的创作指引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二)忽视了核心素养目标下三个维度的相互联系
核心素养目标下三个维度——语言、思维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和学习情境中三个维度的内在联系,同时要对这三个维度进行动态调整、动态转化,实现“用语文学知识,用语文学做人”的教学目标。
三、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逆向设计理论,其主要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对大单元教学进行分析。笔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的写景类文章。整篇文章以描写自然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小兴安岭的四季变化为线索。作者选择了按照一年之中四个季节的景色变化和物产特色来对东北的小兴安岭进行细致介绍,运用恰当的语言和修辞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在描写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排比句。为了更加显著地将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展示出来,作者对每个季节里那些富有特色的景致以及动植物都进行了刻画,春天有小鹿在溪边散步,夏天有千万缕耀眼的金光穿过树梢,秋天有鲜嫩的蘑菇和木耳,冬天有紫貂捕捉野兔当美餐。一个个细节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在小兴安岭当中,亲眼所见它的四季变化和美妙景色。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小兴安岭所具有的魅力,还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这也很好地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文本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而编排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篇课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作者选择了按照季节的更替来逐步向我们展示小兴安岭的不同面貌,具体包括:春天里长出新芽的树木以及在溪边玩耍的小鹿,夏天十分繁茂的森林以及草地上盛开的各色小野花,秋天在林间漫舞的落叶和丰收的各类果实,冬天漫山遍野的白雪和动物纷纷躲避开始准备过冬。每个季节都会有不同的代表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也十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兴安岭蓬勃的生命力和因时而变的独特风光。这篇课文除了内容丰富以及语言优美之外,还有着清晰易懂的结构层次。从结构来看,这篇课文是按照从总写到分写再到总写的逻辑结构来完成的,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小兴安岭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小兴安岭所具有的树木葱郁这一特点,然后按照四季交替的顺序详细写出各个季节不同的风貌,最后再用一段话来总结全文,点出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宝贵。最后一段不仅紧扣主题彰显了小兴安岭的特色,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一种赞美和热爱的情感。文章结构明朗、条理清晰、文从字顺,通过作者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小兴安岭所具有的美,同时也能极为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热爱与赞美。
(二)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大单元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给广大教师以启迪。首先,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次,它是在原有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一定创新性。最后,它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从逆向设计理论来看,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进行大单元的课堂教学设计。所以笔者认为:基于逆向设计理论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和资源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并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益。具体而言,它能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师教育目标、促进教师发展。
(三)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教师要在大单元教学中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作用。首先,教师要在备课环节做好学生学情分析。①教师要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积累运用词汇与表达方法;有初步阅读的能力;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②教师要明确大单元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多个部分,如本单元是描写自然环境的篇章,那么可将该篇章划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各有3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将每一部分分为4个小节,每个单元1节课。③教师要设计好学习任务单。例如:在本单元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词语理解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以及句式结构等。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点拨。
四、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分析,发现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时存在如下不足:目标定位模糊;学习内容缺乏连贯性;单元结构不合理。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单元目标”“整体设计结构和环节”以及“单元教学案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启示: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对每一节课中每个学习模块进行合理设计;②在大单元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学生学情以及教材特点等要素;③重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文字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对课堂上每个模块进行合理设计;④通过对课内学习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