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 王玲玲摘 要: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难点学科,应试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往往会出现教学理念思路固化、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缺失以及教学评价欠缺等问题,不仅导致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受限,而且影响了整个数学学科质量的提升。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明确问题和教学方向;落实《课标》要求,构建生本课堂;立足核心素养,拓展教学思路;立足学情,更新教学方法;立足学科全局,完善教学评价等,多措并举共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新思路;新方法;核心素养;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1-0064-06
一、 引言
《课标》指引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要立足现阶段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明确教学方向开始,深度解读《课标》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三会”素养要求入手,拓展课堂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等数学能力;同时在数学教学方法的拓展中,要立足中段学生的基本学情,搭建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平台,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从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等角度入手,落实多主体、多标准评价,全面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 清晰问题,明确教学方向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首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始终比较偏向于“教师—学生”的单向传输模式,教学思路相对单一。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组织课堂活动,在备课、授课、复习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单向传输的课堂思路,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其次,从教学方式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式的课堂活动模式占据了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课堂内外活动中缺乏独立自主思考、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和习惯,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也比较习惯于采用单一的设计思路,并没有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等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也影响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课堂评价环节的缺失也比较明显,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的是结论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缺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等也很容易被教师忽略,评价的导向以及诊断作业缺失,影响了学生学习综合效果的提升。
在《课标》指引下,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需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标》的要求,加大数学学科教学改革力度,共同推进小学数学新课堂的构建。
三、 落实《课标》,构建生本课堂
《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确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个人成长所需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学情,重新进行结构化的内容整合,形成新型的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现状的数学结构化课程形式,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数学学习的基本经验,提升小学数学学科学习的综合质量。
小学中段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加、数学技能的应用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中段课程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以往单向课堂传输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学生本位,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从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开始,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在数学活动中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比方说,数学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学生跟随教师思路走的模式,依据《课标》要求,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的过程,将新旧知识体系进行有效融合,在知识探究、应用、搭建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还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进行问题分析,从而达到拓展数学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因此,基于《课标》的数学课堂,要从当前面临的问题入手,积极落实生本课堂教学要求,通过网状课堂、双向课堂模式的构建,达到推动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目的。
四、 立足素养,拓展教学思路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包含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三个部分,以“三会”为圆心,教师设计“四基”目标以及情感发展目标,为具体数学活动的设计指引明确的思路。
思路的拓展是高效课堂建立的基础,《课标》在3~4年级中段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提出,此阶段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的代数、几何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数学问题。与此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之美。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租船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结合《课标》要求,首先明确单元教学的目标和思路:
1. 通过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2. 在解决租船问题时,能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3.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从上述三方面不难发现,目标的设计是密切围绕《课标》核心素养要求制定的,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情感培养等渗透到解决问题方案的探讨过程中。结合系统目标,本堂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解决租船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此类型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清晰、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以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为基础,不仅能够拓展数学课堂活动思路,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活动中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思路,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平台,有效推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五、 立足学情,更新教学方法
以往应试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授课环节,课前预习、作业设计、复习环节等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对学情并没有足够的了解,课堂教学活动重难点以及针对性缺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因此,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教师要从多角度入手,更新教学方法,从学情分析入手,设计符合学生现状的数学多元化课堂活动。
(一)多元预习
预习是高效数学教学的基础,中段数学教学难度增加,如果预习环节缺失,那么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入手,设计符合学情的多元化预习活动,为后续的课堂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符合不同学生需求的预习单,拓宽学生预习思路,为后续课堂活动奠定基础。
1. 前置性学习单
课前预习可以采用前置性学习任务的方式,借助前置性学习任务单,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整理,确保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能够对知识有初步了解,为后续活动做好充分准备。以基础形式预习为例,可以将知识按照板块进行整理,比如温故知新、新课先知、预习检测、每日口算等环节,通过系统的预习任务设计,教师将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掌握的知识进行不同程度的了解与预习。比如在“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预习单设计中,按照板块进行预习;在温故知新板块中,教师采用了“挖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复习加减法中各个部分的关系,比如300-( )=150(复习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在新课先知环节,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在观察与实践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同时通过看图也能够将复杂的数学关系清晰化,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预习检测板块是初步检测学生前两个板块自主复习、学习的效果,在检测环节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比如2468+575=3043、850-239=611,把这两道加减法算式的另外两个等式表述出来(575+2468=3043、3043-575=2468;850-611=239、611+239=850),在等式变形与思考过程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每日口算是持续性地锻炼学生计算能力、计算速度的有效措施,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后续的速算、巧算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 趣味课前导引
除了日常常用的任务单预习方式,在现代化数学课堂中,教师还要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前导引过程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视觉、听觉等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节内容预习活动中,教师通过简单的微视频,以趣味化的动漫图片作为引导,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入手,逐渐引导学生了解面积单位;在微视频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长度、面积单位入手,比如从常见的米入手,教师可以以问题设计的方式,引出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又如,从鸟巢、水立方等具体建筑入手,引出面积单位“公顷”,然后再从学生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常见的面积单位与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等。
相比较教师直接给出单位换算的固定公式、数值等,学生对通过计算、联系实际生活得出的结论能够记忆更加深刻,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也能够举一反三,有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二)多样教学
《课标》要求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要着重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灵活迁移、实践应用。基于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搭建系统、多元的数学教学平台,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 趣味教学
趣味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保持学生长久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关键,在趣味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从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学情入手,建立趣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趣味情境的创设,也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比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章节中关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关内容教学中,在导入阶段教师从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好奇心及“猜想验证”入手,通过趣味导入环节的引导与应用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特点的积极性。
·找一找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试着说一说吧。(预设学生将预习环节中课本中的内容说出来)那么,除了这些图形,你们还能够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事物与平行四边形相关呢?
通过找一找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影子,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低年级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初步知识,而且为后续的猜想特征环节做好了铺垫。
·猜一猜
教师: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长方形特征,那么谁能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从哪些角度入手探索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呢?
此时部分学生可能会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等,教师可以顺势进行总结——边和角两个角度对不对,那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呢?可不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呢?
通过问题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入手,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特征探究的规律,为后续的动手实践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师对趣味教学方式的应用往往过于单一,将趣味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游戏教学等方式,局限了趣味教学的应用范畴。如上述采用猜想验证的方式,不仅能够避免直接引出结论学生难以理解、接受的情况,还能够引导学生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掌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内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2. 探究教学
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等的提升,探究课堂成为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探究课堂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搭建符合学情的数学学习桥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探究学习的综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