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任务单的应用探析

作者: 郭洪琳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中,学习任务单是一类立足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设计的基于真实学习实践活动的表单。基于学习任务单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习任务单功能认识不足,设计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文章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是转变教师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设计与应用学习任务单的能力;二是立足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优化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强化“学法”指导,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单;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3-0027-06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相比,2022年版的课标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并将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予以呈现,且明确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类别的学习任务群,为推动义务教育语文阅读由单篇到单元的多文本阅读模式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近年来语文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笔者基于语文阅读教学深化了学习任务单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在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阅读,提出了“思辨性阅读”“创意表达与交流”“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阅读要求。相关要求已经表明:传统的依靠教师“讲”的语文阅读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为更好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而以学习任务单为主线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指明阅读的目标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辨与表达,为助推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创新奠定基础。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任务单”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学习任务单”作为核心素养,基于构词视角,可将其分为“学习任务”和“单”两个部分。若要解析“学习任务单”的内涵,从上述两个视角分别予以阐述,便可明晰核心概念的内涵。

1. 学习任务

关于“学习任务”,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通过梳理学术界与学习任务有关的研究文献,笔者认为:所谓学习任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给学生设计、布置的学习实践活动。常见的学习任务类型是多元的,以语文的学习为例,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练习、朗读、阅读等都隶属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类型。本文章所指的学习任务,是指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为助推教学目标实现而设计的真实的学习实践活动。学习任务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作业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区别。一般而言,“作业”隶属于学习任务的范畴,但学习任务并非一定是“作业”。

2. 学习任务单

在“学习任务单”一词中,“单”是作为名词的形式存在。而当“单”作为名词时,其表征的内涵为:分项记载事、物的纸片、票证等。因此,通过分别阐述“学习任务”和“单”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将“学习任务单”定义为: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既定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以表单形式呈现的支架性材料。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任务单具有导向性、支架性作用,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更是教师监督学习过程、诊断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学习任务单”概述

在教育发展史上,“学习任务单”一词并非是古来有之,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以国外有关“学习任务单”的研究为例,其代表性的称呼有很多,如“worksheets”“study guide”等。在我国,有关“学习任务单”的称呼也有很多,如“学案”“任务单”等,且相关的称呼,都曾在不同的时代成为主流。

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学习任务单”的研究,笔者总结其发展历程如下:

一是“学案”时期(2000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为更加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术界开启了“学案”的研究,最早的文章始于1989年梁希厚发表的《学案概说》。“学案”一词的提出,迅速成为当时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教案”与“学案”奠定了基础。

二是“导学案”时期。自2000年以来,为了更加凸显“学案”的导向性作用,“导学案”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诚然,与“学案”一词相比,“导学案”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将“学案”在教学中的功能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2000—2013年期间,可谓是导学案的辉煌时期,而伴随着导学案而来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模式,也成为我国课改历程上的主要标志。

三是“学习单”时期。2013—2017年期间,伴随着翻转课堂模式在我国的兴起与广泛应用,基于“翻转课堂”的“学习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这里的“学习单”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有所不同,这是基于“云平台”的学习单,即学生在观看完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共享的教学视频之后,回答学习单上的问题并通过云平台进行反馈。不过,由于区域教学条件的差异,导致这一基于云平台的学习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与应用。

四是“学习任务单”时期。2017年至今,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单”这一模式应运而生。而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中,基于课标对“学习任务”的描述与要求,更进一步明确了学习任务单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习任务单的基本构成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由哪些元素构成?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依托中国知网平台,检索了与“学习任务单”有关的研究文献。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见:关于学习任务单的构成,学术界并无统一的标准,其构成元素可谓是见仁见智。综合学者的观点,笔者简要阐述学习任务单的基本构成如下:

一是学习目标。一般而言,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任务”这个关键的要素,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晰“要学什么”的问题。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一般需要契合教师的教学目标,以更好地发挥学习任务单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奠基性作用。

二是具体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单上一定要包含具体的学习任务,如基础知识的积累、思辨性问题的解答、资料的搜集等。当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任务,如结合阅读绘制思维导图等。

三是方法指导。一些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常常轻视“方法指导”这个关键的模块。笔者认为:“方法指导”应当是学习任务单上的重要内容,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以语文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精读、略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相关阅读策略的把握,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学习资源,强化思维训练,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助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任务单应用的必要性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习任务单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具体原因如下: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核心素养统领的语文教育时代,凸显学生主体性,成为教师改革创新语文教学课堂的关键。以小学语文阅读为例,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逐渐突破传统单篇阅读的瓶颈,逐渐过渡到以“单元”为单位的多文本阅读,同时强化“跨学科”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伴随着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颁布,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大语文”时代已经到来。而要实现“大”语文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势在必行。以语文阅读为例,若字词理解、资料搜集等都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那整个语文学习的进度、效率将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学习任务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将立足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等,以表单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一任务单,不仅仅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指引,更是教师诊断自主学习效果的有效载体。可以说,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是教师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效率的重要载体。

(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通过对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可见: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方向。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单篇精讲式的阅读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单元阅读、“1+X”群文阅读,方能更好地优化语文课程内容结构。

而要想构建多文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成为极其关键的要素。以笔者观摩的一次公开课为例:在这次公开课上,教师构建了“1+X”群文阅读模式。通过笔者的课堂观察发现:由于部分学生在课前没有很好地自主阅读,导致在“1+X”群文阅读中,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一脸茫然,完全不知所云。尤其是在小组讨论、集体建构环节,学生由于对阅读文本内涵的不了解,导致其很难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学习任务单的小学语文阅读模式构建,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的语文阅读瓶颈:在教师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环节,需要以学习任务单为指引,深入阅读文本内涵,解答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同时,充分结合学习任务单上教师介绍的阅读方法开展语文阅读,如精读重要的段落、略读其他段落,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之上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学习任务群为核心,优化语文课程内容结构,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奠定基础。

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任务单应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小学语文阅读中学习任务单应用的现状,笔者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份和契机开展了调查研究,并总结梳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任务单应用存在的问题。

1. “教”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影响甚至决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主要因素。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任务单应用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从“教”的层面来讲,教师在学习任务单的应用方面存在思想意识形态、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思想意识形态而言,一些教师对学习任务单的内涵把握不足。在访谈的过程中,当问及“你了解学习任务单吗?”时,部分教师表示“不了解”;而当问及“在阅读课堂上,你是否会利用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部分教师摇头表示“很少、几乎不”。由此可见,就教师的思想认识而言,一些教师并不了解学习任务单,将其简单地与“读书笔记”“练习纸”等同起来,从而影响了学习任务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频次、效果等。

其次,就能力而言,教师缺乏设计学习任务单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阅读中设计与应用学习任务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目标,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明确学生需要达成的阅读目标、应用的阅读方法,而后设计具体的阅读任务。但从笔者的调查研究来看,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设计学习任务单的经验,导致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因任务的设计过于笼统而缺乏具体性。例如,一些教师只会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课文”的学习任务,但如何预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学生一无所知。这样的任务设计,导致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标准千差万别:部分学生仅仅是粗读了一遍课文,便认为自己达到了“预习课文”的目的;部分学生不仅细读了课文,把握了中心思想,同时熟悉了生字词。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教师缺乏深入、细致而具体的任务单设计,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从而影响了最终“预习课文”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