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阅读之美 打开教学之门

作者: 陈智苹

作者简介:陈智苹(1977~),女,汉族,福建莆田人,莆田第二十五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初中语文教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致力于减轻学生负担、保障教学效果,这就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初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品德修养和培养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出发,对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提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质量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4-0028-06

“双减”即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做出了具体要求,即认读、理解、评价鉴赏和迁移运用四个能力。随着“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提出,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基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是初中语文教师需重点探究的一个课题。在“双减”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并灵活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实现培养学生“好读书、爱读书”的目标,进而推动学生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加强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可以发现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反而对一些课外读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逐渐卸下课内阅读的思想包袱,更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教材文本。同时,课外阅读作为一种放松式、消遣式和兴趣式的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在阅读中获得深刻感悟,逐渐领悟到教材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而更自主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文学素养的核心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的阅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效果,将阅读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书籍,也可以自主选择优秀的文学书籍来阅读,在分析作者遣词造句和领悟文章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并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的精巧设计,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积累多元写作素材

实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积累多元的写作素材。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课外阅读量不断增加,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书籍中获取到丰富的知识,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时间描写等方面内容。同时,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不同作者的文章构思技巧、情感表达方式等,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等情况,并学会将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写作过程中,使自己的文章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在阅读内容、阅读地点和阅读时间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丰富的、多样化的文学知识往往都来自课外阅读,且课外阅读没有诸多限制,学生可以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选择书籍阅读,并从这些书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更多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逐渐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随着学生接触到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推动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

1. 教学方式较单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展开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说,他们接受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较弱,认为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将重心放在备课和教案的编写上,这就导致所创设的课堂缺少足够的趣味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内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更别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 缺乏系统性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不足

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习惯于根据中考考点来为学生讲解有关知识点,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同时,“双减”呼吁减轻学生的负担,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需减轻作业负担即可,仍安排了较多的重复性阅读任务,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缺少对学生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充分考虑,对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文章缺少系统地分析和处理,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足,只是被动地完成阅读任务,却不能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难以获得能力和素养等发展。例如,《水浒传》篇幅较长,其中涉及许多的人物,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人物关系图,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这一点。

(二)学生方面

1. 课外阅读量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从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新课标规定的标准。初中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很少有人会进行课外阅读,而新课标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2~3本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能够完成这一要求的学生屈指可数,大多数学生要么是一本书断断续续读完,要么是好长时间才读完一本书,不但无法完成阅读量,也难以保障一本书的阅读质量,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课内文本的讲解,忽略了课外阅读的延伸,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佳,阅读量较少。

2. 课外阅读缺乏深度,阅读效果不佳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2~3本名著,而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因为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国名著和古典名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阅读名著,然而新课标对学生阅读名著提出了明确规定,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教学任务的驱使下,选择缩略本或漫画版本等“捷径”,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故事梗概,但也只能帮助学生掌握浅层的内容,学生难以体会到这些名著中蕴含的深层内涵、无法深刻体会到名著所传达出智慧、哲理和道理,长此以往便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3. 课外阅读时间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受中考压力、升学压力和家长隐性压力等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学生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复习课堂内容或习题练习上,觉得课外阅读是乏味枯燥的甚至是无用的,很少有学生会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课外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很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课外阅读课程,旨在改变阅读量不足的现状,然而这种课程并没有落实到位,时常出现被占用的问题,或者逐渐沦为自习课,特别对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做练习题或复习功课上,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三、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造良好课外阅读环境

1. 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即认为阅读就是课堂读书的一种形式,而要正确认识到阅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对各种方式进行灵活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够为课外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读书小组,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如演讲会、故事会、读书竞赛、辩论赛和朗诵等,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保持阅读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创办以《青阳报》《萌芽》《绽放青春》等为题的班刊,并设计“名家介绍”“经典诗文”“学生佳作”等板块,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一个平台,教师也可以将这些文章作为范本,解决作文教学中范文同质化等问题。通过班刊的形式引导学生向周围的人学习,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不局限形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既可以以表格的形式记录阅读时间、书籍名称、作者和内容等信息,也可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2. 营造浓厚阅读氛围,培养读书情感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去阅读、去学习、去成长。为此,一方面,学校要完善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阵地,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也承担着提供良好阅读环境的职责,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创造一个令学生身心愉悦的课外阅读环境;另一方面,建立班级读书角。除了利用班费集体订阅优秀杂志期刊轮流阅读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活动,鼓励学生推荐、分享彼此最近读过的书籍,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为了使学生完成“每学年阅读2~3本名著”的任务,并确保完成效果,在每学期开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订“名著阅读计划”,确保每周有一节名著阅读课。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家校联系,引导家长创造一个舒适的家庭阅读氛围,通过亲子阅读等形式带给孩子更好的熏陶和感染,以家校合作的方式提高课外阅读效果。

(二)丰富课外阅读素材,合理选择课外阅读读物

1. 基于学生认知能力,丰富课外阅读素材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何获取书籍?”和“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两大问题。针对前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针对后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需要和阅读需求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引导学生从以下种类中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进行阅读:①国内外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留存下来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精髓,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读名著《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等。②名家名作。通过阅读名家名作,学生仿佛能够和作者近距离对话一般,从中获得理解和感悟,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家的著名作品。如杨绛的《干校六记》、鲁迅的《呐喊》等;二是公认的著名作品。如《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等。③报纸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等,这些刊物对学生来说有着较高的阅读价值。④读喜欢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有效的一个方式便是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量阅读比较休闲、轻松的读物,如武侠小说、漫画等,并做好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 结合学生阅读喜好,明确课外阅读方向

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与其自身阅读喜好息息相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自我喜好,树立正确的阅读导向,基于自身存在的学习短板和兴趣爱好明确课外阅读方向,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中,用强大的求知欲和自律性去攻克阅读中的困难的难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教学完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篇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并说明理由,或者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一个片段,在教师解答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后选择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对应的小说进行阅读。通过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阅读喜好和阅读方向,学生就能在阅读完教材文本之后,顺势带着兴趣或疑问去探索课外文本,并围绕中国经典的章回体小说去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从而不断深化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既要能够使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和要求,还要能够从自己喜欢的读物中提炼出社会背景等知识,进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