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农业种植生产劳动项目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颖课题项目:文章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小学农业种植生产劳动项目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0530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颖(1976~),女,汉族,河北高碑店人,高碑店市昌盛路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德育。
摘 要:劳动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实施劳动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以及劳动素养,促使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文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为根本,阐述了农业种植生产劳动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种植生产项目;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7-0015-04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总目标中强调“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以劳动素养培养为基准的小学劳动教育,能够带给学生更多体验。如今很多学生缺少亲近自然、接触植物、接触农业种植的机会,甚至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情况,他们在家庭中很少有真正的作物种植体验。那么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就应当融入农业生产种植等实践性劳动,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历经作物播种、植物生长、植物收获的过程,从而感受种植、生产、收获的乐趣,并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向的劳动意识。
一、小学农业种植生产劳动项目的开发
(一)学校农业种植生产劳动的现状
结合劳动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目标:“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规范地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进一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根据劳动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技术与方法,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劳动,初步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为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劳动实验基地,并且种植农作物已经有两年时间,也多次组织学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教师也具有相应的种植管理经验。
但是由于对实践基地整体规划尚不完善,种植作物没有相应体系,经常会出现临时安排劳动实践活动的情况。虽然劳动新课标要求教师进行专项的劳动教学,但是学校缺乏专职的劳动教师且兼职教师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多注重本学科教学忽略跨学科教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多数学生不会种植作物,而教师没有重视过程性教学只注重结果,摆拍、晒成果的劳动教育实况较为常见,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最终导致劳动教育效果较低,教师教学劳累。
此外,学校已经使用冀科版小学劳动实践教材,但仅有五年级丰收年节里忙秋收,六年级我们的小菜园两处内容涉及种植生产劳动,单一化内容无法让全部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由于种植类作物生长周期较长、耗时较多,需要持续性地学习与实践,学生深入、系统地进行农业生产劳动条件不足。以上的种种情况导致学校农业种植生产劳动的实施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农业种植生产劳动的开发原则
1. 丰富性
农业种植生产劳动的丰富性原则,是落实劳动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低、中、高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丰富的劳动内容,并且通过挖掘劳动教育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要避免单一化劳动技能的训练以及劳动知识讲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种植体验、掌握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感悟劳动价值。
2. 过程性
过程性是指在种植生产劳动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指导,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劳动方案运用于实践中,以思维引领操作,灵活掌握丰富的劳动知识,做到知行合一。在种植生产劳动活动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以及全身心参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制订种植计划、撰写观察日记、做好种植维护安排等,使学生在掌握种植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发现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
3. 反馈性
反馈是种植生产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具有评价、激励作用。教师可在劳动实践活动完成后,运用多种评价指标对活动效果进行整体评价。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可着眼于学生、家长以及自身,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整体评价、家长反馈评价等多种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也要注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收获、体会、感悟,切实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良好劳动习惯。
(三)种植生产劳动的项目活动开发
1. 项目定位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种植活动中,亲近大自然、经历种植过程并且认识相应的劳动工具,学到相应的种植知识。借助种植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合作进取能力以及珍惜节约粮食的意识,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2. 项目标准
以学校农业种植生产劳动项目开发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常见蔬菜的名称、外观、吃法以及具有的营养价值。通过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基地,在基地中劳动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所涉及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在实践过程中也可引入区域内传统文化知识,最后再开展相应的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 项目内容
低年级:结合低年级学生特征,通过儿歌、谜语、谈话等方式,让学生在唱歌、游戏、交流中学习相应的作物种植知识,认识常见的工具,并且了解播种、种植、收获等不同环节。同时,要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基地,运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农作物。
中年级: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农作物的名称、外观以及具有的营养价值,使学生意识到农作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土豆、豆角、茄子、辣椒、大葱等农作物种植、收获以及贮藏不同环节,然后选择一种作物,了解它的播种过程以及养护过程。学生能够对播种、养护等不同环节制订相应的目标,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应当怎样进行实践操作。
高年级: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土豆、豆角、茄子、辣椒、大葱等农作物的播种以及管理,制定相应的播种目标,然后在劳动实践基地亲身操作,在小组中以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农作物播种的有效操作。在管理过程中,可通过除草、浇水、施肥等经历作物的生长过程,然后运用绘画展示等多种方式描述作物的生长过程,讲讲关于农作物的故事,也可以运用探究的方式,了解当地特色美食小吃,品尝美食、参观美食制作过程。
二、小学农业种植生产劳动项目的实施
(一)理论课堂,学习农作物的知识
在理论劳动课堂中,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是开展农业种植生产劳动活动的根本,小学生劳动多以实践体验为根本,但是单一的体验使学生在劳动中无法获得劳动知识,提升劳动能力。在农作物种植生产劳动的教育中,教师首先可以运用理论课堂,让学生学习相应的农作物知识,并且也可引入其他学科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的信息,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然后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以“黄豆种植”活动开展为例,教师就可在课堂中运用理论教学,丰富学生对黄豆的认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订相应的活动目标。
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中展示黄豆酥、笋干豆脯、黄豆焖猪脚、清炒豆芽等食物,然后询问学生“这些食物你们爱吃吗?”学生纷纷作出了回应,有的学生说爱吃黄豆焖猪脚,有的学生说自己喜欢吃清炒豆芽。
“你们知道这些美食都是由什么制作的吗?”教师再次提问。学生议论纷纷,但是并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教师又展示一张黄豆的图片,并且向学生介绍:这些美味的食物都是黄豆制作的,并且黄豆还可以制作为豆腐乳、豆酱、纳豆、豆豉、酱油等多种调味料和食材。听了教师的介绍,学生恍然大悟。然后,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对黄豆,你们有什么别的想法吗?”有的学生说,想了解更多关于黄豆的知识,也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实践基地尝试种植黄豆。
而教师就以学生想法为引子,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知识探索活动,如,黄豆播种的过程、黄豆种植之后应该进行怎样的管理、我们身边有哪些与黄豆相关的文化知识。学生在探索、收集知识过程中,教师可融入跨学科知识,向学生引入其他学科中与黄豆相关的知识。例如,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大豆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黄豆播种的知识,以及播种之后生长过程的管理方法。
理论课堂中,学生能了解、探索、学习关于黄豆的相关知识,为实践活动开展做好准备,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探究兴趣和劳动兴趣,这对学生知识积累运用以及能力培养提升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实践课堂,参与农作物的种植
实践课堂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实践种植基地参与农作物种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认知,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1. 播种
可从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劳动区域选定、劳动开展、总结反思几方面开展黄豆播种活动。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全部学生参与完成黄豆播种。然后,再制定活动内容:倾听教师的讲解,掌握黄豆种植的技术,思考播种环节会出现的问题,分析、探索、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学校的农作物实践基地,选取合适的播种区域。其次,将学生分为小组,要保障组组之间的同质性。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黄豆播种的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有的小组总结出黄豆播种的过程需要松土、挖坑、浇水、浸种、播种、出苗、间苗,结合科学二年级的内容了解浇水量的多少以及浸种的方法,并且通过知识拓展掌握了种子的选取以及间苗方法。也有的小组随机拿出一把黄豆,结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开展了趣味性小活动,运用合适的数数方法说出手中黄豆的数量,判断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也可以进行适时的拓展,说出随机黄豆数量后面的五个奇数,说出随机黄豆数量后面的五个偶数。
为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劳动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黄豆播种方案,然后再通过组组交流的方式选取最终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方案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教师也要收集不同学生的意见,经过修改完善最终的播种方案,最后按照方案,完成黄豆的播种。
在活动之后的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说一说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然后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性反思。教师也要反思黄豆播种环节,思考学生都得到了怎样的认知,从而为后续的活动开展做好准备。
2. 管理
管理也可以说是过程管理,在黄豆播种之后的生长环节管理工作中,学生能够了解黄豆从播种之后,出苗、成长、开花、结果等不同的生长形态,也能够感受到不同形态的生命以及农作物生长的不易。在管理过程中也有相应的除草、浇水、施肥、收割等工作,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然后每个小组选定相应的任务,如除草小队、浇水小队、施肥小队、收割小队,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指定一个观察小队,写一写观察日记,记录黄豆的生长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小队要定期去区域种植场所完成管理任务,切实保障黄豆的正常生长。除草小队要根据黄豆的生长情况及时清除阻碍生长的杂草,而浇水小队则需要定期给黄豆浇水保障充足的水量,也要结合不同天气及时调整浇水时间,确保黄豆蓬勃生长,而施肥小队则要探究不同时节黄豆成长所需的养分,然后选择合适的肥料开展施肥工作。如此,每一个小队才能够在合作中共同保障黄豆的生长。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促使学生在农作物种植活动中得到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艺术类活动,例如,手抄报制作,学生以黄豆生长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从播种开始介绍黄豆的由来以及种植经验,也可以扩展介绍黄豆可以做成哪些种类美食;美术绘画,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征,运用绘画的方式记录黄豆的生长过程。而才艺类展示的活动可以运用演讲方式,学生以黄豆为主题讲一讲关于黄豆的小故事,可以是自己所了解的关于黄豆的资料,也可以是自己在管理黄豆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小趣事等,学生也可多人组合开展以黄豆为主题的表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