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

作者: 秦保慧

作者简介:秦保慧(1967~),女,汉族,贵州安顺人,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摘 要:文章进行了民间艺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分析了民间艺术的概念与特点、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方法,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重点探讨了民间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价值与作用:传承本土文化与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与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以及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与团队合作。提出了民间艺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施策略,即选取适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内容、开发运用教材与教具、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满足教师培训需求。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民间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成功应用,包括传统民歌的教学实践、乡土舞蹈的课堂应用,以及民间乐器制作与演奏体验。文章旨在促进民间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体验。

关键词:民间艺术;小学音乐;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7-0144-05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音乐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个体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更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和社交合作能力密切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不高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民间艺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实践探索领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不仅传承着民族精神,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表达。将民间艺术引入音乐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认同。

二、民间艺术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一)民间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民间艺术是一种源自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与正式的学院派艺术相比,民间艺术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它包含了民间音乐、舞蹈、戏剧、乐器演奏、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常常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承等方式流传至今。民间艺术的特点在于其具有朴实、质朴、通俗易懂的表现风格,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生命的体悟。

(二)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表现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并在音乐领域获得个人满足。音乐教育不仅关注音乐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培养。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如唱歌、演奏、合奏、创作等,以及开展音乐游戏和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音乐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对音乐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三)民间艺术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音乐教育有着天然的关联,二者相互融合可以为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首先,民间艺术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民间音乐、舞蹈、乐器演奏等,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认同感。其次,民间艺术的质朴和亲民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征,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同时,民间艺术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和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将民间艺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学生可以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真实的民间文化,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

三、民间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

(一)传承本土文化与民族精神

将民间艺术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有效地传承本土文化与民族精神。民间艺术是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演绎民间音乐、舞蹈、乐器等,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和传统价值观。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学习民间艺术,学生还能够感受到民族精神中的坚韧、勤劳、友善等品质,这些品质将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与表现欲

民间艺术通常具有质朴、生活化的特点,能够直触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小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通过接触生动、有趣的民间艺术形式,学生容易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且,民间艺术通常可以采用简单易行的方式进行表演,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学生在表演和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动力,更加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民间艺术的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在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的音乐元素、节奏、和声、色彩等,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演绎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学习欣赏和辨析美的价值,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此外,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往往较为灵活,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通过学习和运用民间艺术的元素,学生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勇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与团队合作

民间艺术往往涉及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例如,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音乐与戏剧的互动等。在学习和演绎民间艺术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进行集体协作,相互配合,这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民间艺术表演,为学生树立榜样,拉近师生之间的亲近关系。同时,学生在集体协作中能够体验到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和喜悦,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倾听团队成员的声音。这些团队合作的经验将对学生日后的社交和人际交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民间艺术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选取适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内容

将民间艺术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时,需要仔细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内容。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可以选择简单易懂、生动活泼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民间歌曲、乡土舞蹈、童谣、传统乐器等。同时,要注重挑选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与学校、地方文化机构合作,共同挖掘和整理适合小学音乐课堂的民间艺术资源,确保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合理开发运用教材教具

为了有效地将民间艺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材与教具的开发运用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根据选定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开发相应的教材,包括音乐教材、舞蹈教材、乐器演奏教材等。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选教材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具的运用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影音资料、乐器模型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通过生动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进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为了确保民间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得到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包括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此外,教学计划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渐进性,将民间艺术与音乐教育的其他内容相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教师在民间艺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和艺术素养,还需要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教师应具备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重要。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可以组织针对教师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深化教师对民间艺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案例,共同推进民间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

五、民间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

(一)传统民歌的教学实践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传统民歌,是将本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民歌作为历经时间考验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与赞美。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挑选富有地方特色和教育意义的民歌,让学生欣赏和演唱,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妙旋律。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具和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传统民歌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本土文化,增进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喜爱。

侗族民歌《大山真美好》是一首具有朴实情感的代表性民歌,歌词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家乡大山的深情赞美。将这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贵州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大山真美好》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侗族的生活环境和习俗,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教师向学生传授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口头教授和音乐节拍敲打,让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和情感表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歌词的合唱。通过分组合唱的形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合唱练习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体验舞蹈的乐趣。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创意为歌曲增添个性化的表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全班演唱。通过小组展示和全班合唱,让学生充分感受《大山真美好》传递的热爱家乡、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传统民歌《大山真美好》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还深刻了解了贵州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歌曲合唱和舞蹈表演,学生不仅培养了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还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实践不仅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也为传承和弘扬贵州的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乡土舞蹈的课堂应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乡土舞蹈,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乡土舞蹈,这些舞蹈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乡土舞蹈,让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和节奏,体验舞蹈的独特魅力和民族风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乐团,合奏适合舞蹈的音乐,增强学生的音乐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乡土舞蹈的课堂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也让学生在快乐的舞蹈中培养了自信和合作精神。

苗族芦笙舞是贵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舞蹈,其舞蹈动作优美独特,配合着芦笙的悠扬音乐,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祈愿。将苗族芦笙舞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贵州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苗族芦笙舞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芦笙的外形和演奏方法,让学生对芦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向学生传授苗族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通过简单的示范和口头教授,让学生熟悉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步。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舞蹈练习。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一段芦笙舞的动作。通过分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熟悉程度,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舞蹈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创意和表演元素,让学生在舞蹈中展现个性。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舞蹈的全面演出。可以安排小组展示和全班合舞,让学生充分展现苗族芦笙舞的独特魅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