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出发

作者: 邱烨瑶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的幼儿园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xczx22-225)。

作者简介:邱烨瑶(1993~),女,汉族,福建南平人,福建省直屏东幼儿园,研究方向:审美教育。

摘 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和美术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幼儿时期是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音乐和美术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审美经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如何通过音乐和美术活动来提升儿童的审美经验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将以“美”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基于儿童审美经验来建构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首先,文章从儿童审美经验的特点入手,分析幼儿园儿童在审美上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其次,文章将结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提出一些具体的音乐和美术活动方案,以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最后,总结文章的研究意义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儿童;审美经验;幼儿园;音乐活动;美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7-0157-06

一、引言

美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也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帮助幼儿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欣赏、创造和表达美。音乐和美术是幼儿园教育中两个重要的艺术领域,通过音乐和美术活动,幼儿可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儿童审美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一)儿童审美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审美经验积累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正是在这个时候,幼儿对色彩、形状、空间、音乐等艺术元素的感知和认知迅速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趣味。具体而言,幼儿审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感性体验为主导。在幼儿审美发展过程中,感官的直接体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对外界美的感受主要来源于自身直接感知和体验,而非通过抽象思维或知识获取。因此,对孩子来说,比起理性思考和抽象理解,直接的感官体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和注意力,也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自由探索性强。幼儿期是儿童最为好奇和充满探索欲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因此,幼儿在审美发展中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自由探索的特点,他们往往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来探索和理解美的本质,而非单纯地接受成人的观念。

第三,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在幼儿的审美认知中,感性和理性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具体来说,感性体验为幼儿提供了美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而理性思维则帮助幼儿探索美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美。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都还不够成熟和健全,有时很难将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因此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感性审美更为突出,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个性差异性显著。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趣味,在审美发展中也表现为个体差异的显著性。由于幼儿的审美品位和喜好是在感性体验和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他们特有的审美偏好和喜爱的艺术元素。

第五,趣味性和情感性突出。幼儿的审美发展具有趣味性和情感性突出的特点。对幼儿来说,艺术作品主要通过感官的直接体验和情感反应作用于幼儿,因此他们更偏爱那些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和引起强烈情感体验的作品,同时,能够满足他们兴趣和好奇心的作品也更容易得到他们的喜欢和欣赏。

第六,影响因素多样。幼儿的审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感官发育、认知、语言和文化背景等,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幼儿的审美认知和品位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的审美发展中,个体的差异性和环境的差异性也会影响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

总之,幼儿的审美发展具有感官体验主导、自由探索、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性差异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突出、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等特点。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认识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教育,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二)儿童审美发展的规律

幼儿期是审美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审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还可以促进幼儿智力、情感、语言等多方面的发展。单就整个儿童时期来讲,儿童的审美发展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以下笔者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是儿童审美活动的初步阶段(1~2岁)。儿童1~2岁阶段,是对感觉和知觉的初步认识阶段,是审美活动的初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还处于感性阶段,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自身感受,所以儿童的审美经验主要来自视觉和听觉的感观刺激。他们通过观察和借助丰富多彩的视觉和听觉经验,来认识亲近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审美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颜色和物体形状的感知。1~2岁的幼儿,开始能够辨别和喜欢某些特定的颜色和形状。例如,他们可能会更喜欢鲜艳明亮的颜色,而对过于暗淡的颜色失去兴趣。同时,在观察物体时,幼儿也能够准确地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第二,对景物的感觉。幼儿开始能够感知和感受周围的自然景物和人造景物。例如,他们能够获得对花草树木、动物和车辆的感觉和判断,并对其产生好感。第三,对乐器和音乐的感觉。幼儿开始能够辨别一些常见乐器和音乐的声音,如电子琴、小鼓等乐器和简单的合唱、舞蹈等音乐。他们能够通过听觉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韵律等美学特征。

其次,是幼儿审美活动的发展阶段(3~6岁)。儿童3~6岁期间是幼儿审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不仅开始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交流、思考和实际行动来表达审美情感。这一阶段的幼儿审美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儿童绘画和手工艺活动。幼儿开始逐步成长为能够表现自己想象的艺术家。他们用色彩、图形和故事等表现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观察和想象,从而输出自己的审美观念,表达内心世界。第二,绘本和故事会活动。绘本和故事会是幼儿喜爱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阅读和讲述绘本,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审美视角和思考角度,进而培养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也通过叙事形式及故事中美好情感的建构依据,构建起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感。第三,音乐和歌唱活动。幼儿对音乐的感性认知逐渐趋向理性化,他们开始了解和掌握乐理知识和其他音乐常识,鉴别音乐的类型和风格,并对音乐表演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幼儿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逐渐地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一步培养审美情感。

然后,是儿童审美活动的高峰阶段(7~12岁)。7~12岁期间,儿童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学生,因此,他们在审美活动方面的表现也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儿童审美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和绘画素养的培养。在逐渐成熟的思想能力的引导下,他们开始独立阅读各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也可逐渐学会欣赏文学作品,领略其中美好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逐渐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思路,从而培养对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第二,音乐和戏剧表演。此时,儿童不仅逐渐了解歌曲、乐曲和戏剧等表演形式,还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技巧。他们通过参加音乐、艺术类课程或参与音乐、艺术等演出活动,发挥自己演出能力和才艺,不断提高自己对音乐和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最后,是幼儿审美活动的稳定阶段(13~17岁)。从13岁起,儿童开始进入青少年期,审美能力稳定发展。在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的欣赏越来越深刻,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并能够了解和运用审美知识。这一阶段的儿童审美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独立思考和创作艺术作品。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对审美经验有自主的思考和判断,并逐渐独立地进行艺术创作和创新。他们也可以通过编剧、剪辑等形式将自己的审美体验传递给更多人。第二,亲近自然和人文环境。青少年时期的儿童逐渐成熟,具备了更高的审美追求,除了关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亲近自然和人文环境,也是他们注重审美修养的重要选择。在这一阶段,他们可以参与各类艺术品和文化活动,例如,欣赏音乐会、赏花、参观博物馆、观看舞台剧等。第三,大力培养审美素养。在青少年时期,儿童的审美水平稳步提升,需要更多地接受专业的审美指导和教育。家庭和学校应该相互配合,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使他们能够在更广泛和深刻的层面上理解和欣赏艺术。此外,孩子可以自主地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积极参加社区艺术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审美活动中的稳定阶段,孩子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自主思考和独立创作作品,亲近自然和人文环境,大力培养自己的审美素养。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艺术指导和教育,促进他们艺术素养的发展。

三、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与儿童审美发展的内在联系

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常见的艺术教育形式,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联系最为密切的两种艺术形式。开展音乐和美术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的审美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下文就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与儿童审美发展的内在联系展开论述。

首先,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能够刺激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艺术情感的发展。音乐和美术作品往往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形式,深刻地触发人们的感性体验。特别是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阶段,幼儿处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具有高度的感受性和想象力。通过开展音乐和美术活动,能让幼儿在情感上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体验,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艺术情感的发展。

其次,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审美意识的形成。音乐和美术作品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而幼儿正是通过欣赏和接触这些艺术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开展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中逐渐接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感价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

再次,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音乐和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创意和想象,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音乐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幼儿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拓宽对世界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将来的自主学习和提升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音乐和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涉及生活、社会和人文等多个领域。通过开展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不仅能够传递美的信息和感觉,更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能力等。

总之,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促进幼儿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激发幼儿的感性体验,促进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拓宽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幼儿园应该注重音乐与美术活动的教育,提供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和活动,为幼儿的全面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四、儿童审美发展导向下幼儿园音乐与美术活动的现状

审美发展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越来越注重儿童审美品位的培养,而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艺术教育方式。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园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的审美培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文章将分别从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两个方面,探讨其在儿童审美发展导向下所面临的现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