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点亮思政课堂

作者: 崔静倩

作者简介:崔静倩(1987~),女,汉族,江苏太仓人,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有利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展开探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小学教育的可行性入手,具体分析了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法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政教育;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9-0133-05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小学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并深入理解文化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内涵,加深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传承意识。教师在思政教育中需要积极利用优秀文化,引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拓展学生知识面,借助“非遗”的文化性、引领性滋养青少年心灵。对此,此次探讨和分析,目的在于将非遗文化真正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发挥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全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小学教育的可行性

(一)发挥学生传承文化意识

学生作为保护、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群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教育中,有助于促使学生逐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者。在小学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非遗文化,能够保护、传承地方文化,同时也让更多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由此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进而逐步在生活、学习中自觉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任。

(二)学校本身具备教育优势

非遗文化的传承,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作用。分析可知,以往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模式以言传身教、口耳相传形式为主,将其引入学校教育后,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多种资源,创新非遗文化传承模式,有助于扩大非遗文化传承范围,提高地方文化普及率,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得以提升。并且学校本身就是以育人工作为主,可以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彻底打破以往非遗继承人受血缘、业缘关系的限制。此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教育中,能够有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落实,培养学生传承文化意识和能力。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后,教师可以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内容辅助自身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带领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历史、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三)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想价值观相契合

首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目标符合,都体现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塑造个体,健全人格。其次,在一些地方非遗文化中,注重人性教育、道德情感引导。比如,朱子文化、家训文化等,充分体现了儒雅、内敛的道德情感。最后,无论是非遗文化,还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式上都讲究知行合一,比如,一些地方的特色传统节日,注重道德教育和实际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可行性。

二、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整体认知不足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未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后所体现出的重要教育功能。部分教师并未正确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清自身德育责任,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课本育人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应用。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较为重视专业课程,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这对教师教学工作落实造成了严重阻碍。

(二)缺少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正处于形成的初始时期,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及成长规律等因素。部分教师缺乏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特点、认知发展规律的了解,选择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科学合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选择的一些德育知识和故事,也与小学生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实践。甚至个别教师选取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超出了学生接受范围,严重脱离学生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最终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效果。

(三)非遗文化融入形式单一

自2008年开始,我国正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成不同类别,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曲艺、杂技、民俗。虽然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已经逐步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与单一的教学方式存在直接关联,部分教师直接利用教材内容,未能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仅仅是以简单口述方式讲解内容,未能契合学生兴趣点,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互动,直接影响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单一的教授方式很难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活动参与度不足,学生探索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性降低,最终阻碍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路径

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下,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兴文化,但在网络虚拟世界影响下,学生也会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自我怀疑、丧失民族自信和理想信念的情况。这对学生而言,本来就不牢固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减弱。对此,必须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作用,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并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国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主要结合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内容,探讨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丰富并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有效融入非遗文化。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重组并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教材范例与学生生活相适应,借助地方优秀特色文化,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域学生学习需要。比如,在学习《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时,分析本节课内容可知,包含了三个板块,主要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风俗展开讨论,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风俗与自己的成长、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不同风俗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传统美德,借此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教师可以从传统节日入手,导入教材中的范例,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有关“非遗文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对家乡传统文化魅力的认知,并深入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地域生活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成长中的风俗”作为话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说一说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风俗习惯。教师向学生提问:“过年你们都会收到什么礼物?”“除了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还知道哪些与你成长有关的风俗呢?”借助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出该地方独特风俗。学生在讨论后,总结出孩子周岁抓周、过生日吃煮鸡蛋和长寿面、二月二龙抬头节才能理发等成长中的风俗。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独有的“十二生肖”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多途径收集资料,了解与“十二生肖”相关的风俗,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此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尊老敬老的风俗,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在教学中,为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手工艺“剪纸”,作为典型非遗文化。教师利用“十二生肖剪纸”作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十二生肖”中的每一个属相的独特寓意。最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收集了解当地风俗。并要求每位学生为长辈做一件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拍照、配文,通过成长风俗学会尊老敬老,感受身边十二生肖传统美德。

(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提高非遗文化融入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多样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需要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主题,收集、挖掘、合理筛选地方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并创建情境,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非遗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意义。教师需要思考哪些非遗文化可以创设活动情境,作为讨论辨析主题;哪些是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指导学生实践体验。此外,教师还要抓住文化资源融入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方式,确保地方优秀非遗文化资源可以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强化法律认知。

比如,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学习中,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民间艺术,关注地方民间艺术,并深入探究民间艺术的产生,进一步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才智,从而学会传播、传承、保护民间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京剧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何为民间艺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经历谈一谈熟悉的民间艺术。有的学生回忆自己在吃四川火锅时看川剧变脸表演;有的学生说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江西景德镇陶瓷等。由此引发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而后引入微课,为学生播放非遗文化“川剧变脸”视频,带领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中的智慧,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深入体会民间艺人的辛苦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使得学生可以自觉传承优秀文化内容,提高民族自豪感。

2. 引入课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为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要求教师结合学情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鼓励根据课题任务,通过活动设计、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等方式,与非遗文化传统深入接触,在此过程中深入感受地方文化,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借此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对此,教师可以选择传统游戏作为课题,鼓励学生自主或者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有关传统游戏的文献,或者在课下访问一些长辈,找出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学生对游戏的认知,转变学生对电子游戏的痴迷现状。在学生探索中,让学生结合现代生活,找出游戏的保留部分,并进行改造、创新,促使学生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并高度融合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非遗文化中的群体游戏合作性特点,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团队合作的意义,并学会竞争,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养成相互帮助、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美德。

(三)搭建德育与技能融合性传承平台

学生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传承人和实践者,应当发挥学校教育良好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其树立正确文化传承态度。对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融入一些非遗文化知识,注重强化学生道德品质修养,为学生搭建德技互融的传承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各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中华优秀民间文化,深入感受民间美术艺术魅力,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非遗展览,组织开展非遗项目宣讲活动,举办传统技艺专题文化讲座等,使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逐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文化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落实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手工艺术大赛、非遗项目艺术表演活动等,有效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自主积极参与非遗文化传承中。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与省级美术专业名师工作室合作,营造非遗文化“木版年画”传统工艺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参与木版年画制作实践机会,增强学生体验感。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让学生深入感受民间艺术魅力,体会民间艺人的高超手艺,在创作中正确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加入文化传承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非遗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多元素养,进一步强化爱岗敬业、爱国情怀、提高文化自信,同时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学会在实践中积极创新。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非遗文化活动中,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集体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等,全面加强素质培养,保证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目标,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自觉保护非遗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