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中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杨爱丽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英语学科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一直在上升,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对其今后的英语学习与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文化意识不仅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模块,还是以往不少初中英语教师及初中生容易忽略的部分,更需要加强相应的教学创新改革。因此,文章将从思维导图的角度,探究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0-0107-05

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开发的一种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左脑的文字、数字、逻辑等功能和右脑的色彩、形象、符号等功能,通过发散性思维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对资料信息去芜存菁,保留主要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快速理解新知识。围绕思维导图,学生更容易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其创造性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正符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特点,从思维导图的角度展开探究是必要且值得的。

一、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与思维导图

(一)初中英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将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一方面用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将来能够从知识、技能、文化等多元角度使用英语;另一方面又能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英语国家文化情境,了解各国的文化知识、饮食习惯、民族文化、重要节日、娱乐项目、体育活动等。只有如此,学生以后才能进行跨文化的有效交流,避免因文化的隔阂而产生误会等情况。

因此,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从短期来看,是对新课标的落实,而且能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身心负担;从长期来看,文化意识培养决定着学生站在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使用英语,能否对他人表现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能否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过要注意的是,正如新课标所说,文化意识的培养既要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也要让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绝不能变成片面渗透西方文化。

(二)思维导图与初中英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关系

英语是一门语言。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最新的方针政策可知,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交际的工具,将来可以因为这一工具而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并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在本学科领域对“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几个核心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显然,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并不是一个合理的答案。增强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文化意识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交流,服务于国家人民,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面对上述要求,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显然是不合适的,应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日益突显。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英语文化体系,对英语文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印象和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学生还能够在直观的思维导图上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这种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具体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等,成为学生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学习素材。

二、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思维导图应用原则

(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由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必要的,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培养的效果。但是,无论文化意识的培养,还是思维导图的应用都需要技巧,并不是教师展示一些可视化的内容,用各种线条和图形将某些知识串联起来就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必须符合英语本身的语言特点、英语国家及我国的文化特征、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学习能力等。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其实面临着较高的教学能力要求。在确定和应用具体的教学策略前,首先需要明确其应用的原则。

思维导图的应用应该符合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导向性。比如“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这一单元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时,应该让学生明白“soccer ball”和“football”有什么区别,分别在哪个国家使用,这些国家对这两种事物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而不仅仅是介绍两种不同的球或者球类运动的形式。因为学生将来与人展开相关交流时很可能涉及个人对运动的兴趣与理解,只从名词本身的解释绘制思维导图是不够的。

(二)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应用思维导图,但思维导图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初中英语教学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新课标角度来看,则意味着初中英语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进步。文化意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全部。所以,思维导图的应用也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长远、深层的学习成长需要。只关注文化意识要素,对思维导图的功能其实是一种限制。

仍以上文提到的“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为例。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同学们进行预习,请大家以小组方式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世界上一共有几种“足球”,这些“足球”之间有哪些差异。比如“英式橄榄球”与“美式橄榄球”、“英式足球”与“美式足球”。各组要自行以类似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这些单词和对应的图片等内容整理好发给教师,教师再制作成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师生共同进行新的探究。这种应用就比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起到帮助学生积累英语知识和发展文化意识等多重作用。

(三)符合学生语言需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英语语言,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善于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言文化教学,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掌握文化,并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灵活表达能力,真正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学习。英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也能因此而被学生所自然地接受。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思维导图的应用都是要符合学生的语言需要的,而且要兼顾学生当前及未来的需要。

顾及学生当前的语言需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顾及学生未来的语言需要,是要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避免学生因眼前的短期因素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出现松懈、偷懒等情况。比如在教学“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与体育教师合作,结合同学们以往的体育学习经历,带领学生模拟外国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足球”运动,鼓励同学们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新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创造”并满足学生的语言需要。

三、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思维导图应用点

(一)归纳联想上的应用

上文充分体现出初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及思维导图的应用是相当复杂的,有时会超出英语教材的知识范围。比如“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教材因篇幅的限制很难给出较为全面的、相关的语言知识及图片等可视化资源,所以需要师生双方根据教学需要加以补充及整合。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找到合适的应用点,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首先是在归纳联想上的应用,比如从某些关键的单词切入,构建英语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是在这些归纳出的基础知识上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又如“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师可以将“birthday”作为关键词,延伸出birthday cake, birthday candle, birthday party等词组,搭配相应的事物或场景图片。然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这些事物大都是从国外流传进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生日蛋糕与生日蜡烛,而且一般不会每年都过生日,中国的“生日宴”和国外的“birthday party”也不尽相同。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经历过的生日宴是什么样的,和从电视等途径看到的国外“birthday party”是否有明显的不同,引发学生的联想,突破知识思维的局限。

(二)知识构建上的应用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路径之一是构建以大概念为基础的文化知识体系。大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不同,指的主要是某一领域的方法论。比如“birthday”这个单词代表“生日”,也就是出生之日,现在也被理解为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这就是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了解国外在“生日”这件事上有哪些文化风俗,在语言交流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涉及的单词等语言基础知识都有哪些,这就是方法论,是针对“birthday”这件事情的语言大概念。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大概念,促进其知识建构,初中生在英语学科领域的文化意识培养应该将知识建构作为重要的应用点,因为文化内涵往往也是大概念的一部分。比如“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教师可以围绕“guitar”这一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介绍国外比较流行的“民间”的西洋乐器及动听的音乐作品,再联想我国的民乐和名曲,学习相关的单词等基础知识,组织学生展开模拟对话练习,学习如何进行中外音乐艺术的有益交流。由此,在构建音乐文化相关语言知识的同时实现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认知逻辑上的应用

学生语言认知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逻辑的。从初中生普遍的英语语言能力基础来看,一般都需要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并实现二者的结合,这样他们才能实现认知的构建。其中形象思维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思维则是要实现对新知的建构,符合建构主义对认知规律的阐释。所以,思维导图与认知逻辑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思维的发展与知识的建构,文化要素会作为知识的一部分而被学生所分析并组织在认知体系之中,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如“Unit 4 Don’t eat in class.”,本单元涉及的文化要素主要是“school order”,或者也可以称为“public order”。某些初中生对国外有着错误的认识,以为国外不需要遵守那么多的公共秩序。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看到国外的学生也是要在学校及社会生活中遵守秩序的,带领同学们根据视频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总结一下国外学校都有哪些规定,再和本校的规定进行对比。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可以合理地引出单词等基础知识,实现文化意识的渗透。

(四)文化要素上的应用

这里说的“文化要素”包括了中外文化,即在有重要的文化要素时,无论其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国外文化,都要尽可能地作为应用点,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相比以上几个应用点,文化要素上的应用是更加直接地对文化意识培养的应用,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既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化差异,又要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寻找文化之间的共性,避免对其他文化的误解、片面排斥外来文化或者错误地认为本土文化“落后”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时充分理解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

例如,“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的学习,以往师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意大利面”或者中国自己的面条,但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类似面条的食物,而且原材料、做法和口味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双气泡式的思维导图,以“noodles”为关键词逐渐引申出“dumpling”等各种食物,直观地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原料、口味或做法等类似的列在两个气泡的交叉区域,以体现文化上的相似性;在非交叉区域,则列出这些食物各自的特色,反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