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方法研究
作者: 郑贻
摘 要: 基于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新的课标要求物理教师应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优化固有的教学认知思想、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形成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故此,文章将分析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问题驱动教学方式的运用方法,以期为高中物理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10-0122-04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作为现阶段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主要沿用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学”的固有模式,没有让学生积极投入实践体验、应用探究等学习环节之中,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处于表面,无法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效果,限制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为了弥补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的缺陷,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当中,不断探索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 构建问题教学情境,注重物理观念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物理观念,需要学生立足于物理学的角度,进一步了解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等基础内容,也是立足于物理学视角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鉴于此,在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意识到物理观念培养的必要性。相关研究证实,物理观念是学习思维的重要产物,不仅具有认知性,还拥有显著的体验性特点。与此同时,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合理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有着显著的作用。高中物理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提取教学中的重要信息,从而将其当成问题情境构建的基本点,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问题思考与独立探究当中,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基本概念、定律定义的理解,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高中物理教师以《电磁波》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电磁振荡形成的过程,教师引用问题驱动方法,为学生精心构建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细致观察,教师向学生分别演示产生水波实验、产生声波实验、产生电磁波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此实验现象你得出哪些结论?”等问题,教师依照学生课堂反馈内容,进一步展现教师的引导能动作用,使学生描述出物理实验的现象:“波凹凸相间,向外扩散”,教师让学生从该现象入手,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学生总结概括出:“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作形态”,因学生的学习思路十分正确,教师向学生进一步讲解电磁波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从低频传输与高频传输两方面入手,以便加深学生对电磁波形成原理的理解,克服学习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观念,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二、 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培养科学思维素养
科学思维是真理认知环节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优化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索物理问题,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正所谓:“只要形成问题,其思维才会有方向;只要形成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只要形成问题,思维才能不断创新”。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组织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应该改变固有的教学认知思想,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形成头脑风暴,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化解物理难题,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效率。同时,学生在高中物理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也会对物理知识与物理现象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科学思维,展现问题驱动教学的运用价值。
例如:高中物理教师以鲁科版二年级《光的折射》这一内容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教师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为学生精心创设演示实验内容,教师利用激光手电,射向自制的光学盒中,而光学盒的制作方法为:利用透明塑料膜将鞋盒包裹起来,并留出一侧的开口,把蚊香点燃后放到鞋盒内,并放上一面小的平面镜与一只烧杯,向学生提出:“这是什么现象?”引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有的学生发现此现象是“光的反射”,教师继续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实验现象,学生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够进一步发现此时实验现象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向学生提出“你能借助不同颜色的导线,将入射光线、法线以及反射光线表示出来吗?完成光的反射实验任务。”让学生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积极带动下,投身于课堂学习当中,学生绘制的图像如图1所示,促进学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三、 合理创设实验问题,注重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
高中物理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主要课程资源,而实验也是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是通过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发现部分教师还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占据教学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未能得到激发,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机会,导致学生的物理探究意识比较弱,影响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应该加强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并联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合理创设实验教学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增强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例如:高中物理教师以鲁科版二年级《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楞次定律”,教师在教学中以示范演示的方式,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把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并通过停顿、拔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对物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展开深入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感应电流能否在线圈中形成?你能说明理由吗?”“电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其感应电流是否保持统一?怎样对感应电流的电流方向加以判定”等问题,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问题驱动的引导下,形成对物理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投身于物理课堂上。另外,教师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联合合作教学模式,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学习小组发放有关的实验仪器,使学生对感应电流的方向展开深入判定,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器材选取、实验现象预设、实验现象分析中总结概括出相应的研究结论,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物理探究意识的发展与形成。
四、 设计优化探究问题,增强科学态度和责任素养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中,培养物理科学态度和责任素养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针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认知掌握物理学科知识内在本质与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同时,逐步形成对科学探究的乐观积极态度。但是,结合物理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科学态度和责任素养的培养存在照搬照抄、盲目践行的情况,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利用循序渐进的手段,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向学生进行合理传递,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内在实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责任意识。结合教学实验规律发现,强化学生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点,体现在学生对物理问题的了解是否深入,如此一来,能够确保学生认知均衡,对促进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问题的内在本质,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引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独立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例如:高中物理教师以《机械波》为例,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以便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情况,随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展开探究与分析,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教师为学生展开水波与绳波的演示实验,水波实验: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实验,让平静的水面发生振动,让学生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的波纹向周围传播出去,形成水波;绳波实验:教师用手将绳子的一端握住,让绳子上下抖动,引导学生观察凹凸相间的波向绳子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声波,当实验演示完毕后,教师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如“当水波离开水时,我们还能看到刚刚实验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子后,我们还能继续观察到吗?”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学生经过实践分析,发现并不能看到现象,教师借此时机向学生提出:“当振动停止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多数学生都能回答道:“传出去的依旧处于传播之中,而水与绳子都不动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机械波的概念引出来,并让学生了解机械波形成的基本条件。通过实验演示与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机械波的概念与形成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原理性物理问题展开论证分析,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问题的基本要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受迫振动与共振的基本概念,纠正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责任素养水平。
五、 优化问题模型建构,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
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但是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导作用难以充分展现。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有组织、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物理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建模,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质疑精神,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中理解内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原动力。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规律、接受能力入手,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发挥问题驱动作用,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投身于课堂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学习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高中物理教师以鲁科版二年级《光的衍射》为例,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引导学习小组展开经典物理实现,使学生在合作观察、独立探究、实践体验中,获得学习体验。当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教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物理实验现象、原理的观察与讨论,强化学生的物理知识建模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教学期间,教师合理引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为学生精心创设多元化的教学问题,如“衍射作为波独有的现象,所以水波、声波都会出现衍射现象,而光属于一种波,为什么一般生活中我们都观察不到衍射现象?”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与思考,强化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夯实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六、 重视问题实践参与,提高学生探究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作为高中物理学科所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获得良好发展。如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教学地位,直接给学生灌输学习知识,不但会打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可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对问题展开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实,无论是自主探究学习,还是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都能在实践参与中有所收获,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化发展。
例如:高中物理教师以鲁科版二年级《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为例,常规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当成主战场,教师通过实验传授、方法引导、事项处理等方式,让学生认真记录学习笔记。然而,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只通过效仿方式获得,所以,常规的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物理探究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尝试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把常规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成以教师引导作为辅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作为主导的新形式,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不断验证自己对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的猜想,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水平。学生通过问题思考的过程,深入感受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猜想问题、探索问题、总结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化发展。
七、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组织优化中,核心素养成为当代教育观念的首要任务目标,这也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许多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育认知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收获良好原动力,通过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保障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与此同时,高中物理教师也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摸索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实践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洁.核心素养下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探究[J].赤子,2019,2(8):267-268.
[2]吕付国.标设计背后的教学过程预设:对《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J].湖南中学物理,2020,1(1):26-27.
[3]梅家烨,龚爱华.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平抛运动”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0,42(2):40-42+36.
[4]袁江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析:以“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2(2):4-5.
[5]田庆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以“多用电表的原理”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19,35(6):35-36+39.
[6]黄永忠.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J].中学物理,2019,37(1):14-16.
[7]岳宝良,王增福.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案例:位移时间图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