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文言味道
作者: 张星摘 要:文言文言简意赅、意蕴丰富,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然而,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语言的差异,造成了学生们理解上的障碍,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畏难情绪会更加明显。因此,笔者尝试以“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读出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智慧美、留白美、思维美,感受文言经典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文意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4-0054-0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文言文是它的重要载体,文言文饱含着古代先哲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新时代小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表达方式上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大不相同,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艰涩难懂,认为文言文难懂难记。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段,随着文言文诵读难度的加深、含义理解的深奥,学生们普遍出现课前预习不充分、课堂发言不积极等问题,给教师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呢?笔者认为,读出文言文的优美意蕴,是开展文言文教与学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们阅读时的体验;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表达的独特形式,让学生们课堂上喜欢诵读文言文,课后喜欢阅读文言文,从而真正喜欢这一中华传统文化。
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优美意蕴呢?笔者通过前期的调查了解、结合对几位任课教师的走访,以及在学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认为文言文的教与学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展开。
一、 读出“语言”美
“语言”主要是指小学阶段简短文言文的特殊语言形式。古人在创作文言作品时,并没有用标点符号,但文言作品却有很强的音乐感,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是好听。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字词时,要关注古今异义的字词或句,因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有难度,为了降低这种难度,课本中所选用的文言文,大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有趣的小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依照儿童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着重讲解古代与现代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以及现代文中不常见的表达形式,教学时能有的放矢,涉及理解文章内容的知识点时,则需要重点讲解,其他方面的知识,稍带介绍即可。例如,在《守株待兔》一文中,有些字词难度不大,如“宋人”“耕”“田”“颈”“复得”“笑”,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教学时可以一带而过,不做过多停留,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还有像“者”“其”“焉”“乎”等,它们属于代词、语气词等,这些知识学生无法理解,需要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或教师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文章大意,进而读懂文章。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多花时间,讲解细致而透彻,就能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中蕴含的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教师就要有帮助学生正确诵读文本的意识,并以身示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诵读文言课文,比如,从多音字的正确读音、长句子如何停顿、正确的断句等方面,落实到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准句子,从而更好地读懂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如,《学弈》一课的教学:
师:读文言文,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就需要学习断句技巧。一句话中碰到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但是有时候一句话很长却没有标点,那我们就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有些没标点的地方拖个长声,以这样的方式来区分句子中的停顿,这样也叫断句,也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来,下面老师来范读——
师:听完后,请大家按照老师刚才的停顿,试着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练习)
师:除了读书时拖长音,古人在读书时,还会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下面老师出示一段话,大家来试试看。师示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教师在范读时,故意做出夸张的肢体动作,除了摇头晃脑,身体也跟着摆动起来,学生看了哈哈大笑,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生继续练习)
师:现在,大家敢不敢站起来尝试一下摇头晃脑地读,姿势可以夸张些。
师:看到没有,这一遍读起来就好多了,老师再来出示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
(学生们再次练习)
教学时,教师的讲解和示范,都是为了方便学生读懂文言文在表达形式上与现代白话文的不同。多种形式的诵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读出文言文中蕴含的情感,课堂教学时,教师饱含情感而富有节奏感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开火车读、配乐读等,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诵读时的魅力,能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从而主动地学习文言文。
二、 读出“意境”美
意境美,主要包括文言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包含的人物情感。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蕴含在文言作品中的情感。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的资料介绍,课堂上再补充文言经典的创作背景,还可以对比该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如此多重手段,学生对意境的解读会越来越形象、饱满,让文本中的人物及情感如同出现在读者眼前一般清晰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花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诵读,进入文言作品的意境中,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少一些逐字逐句的枯燥翻译,如此,教学也会变得更有趣。
如《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
师:读到“巍巍乎”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非常有气势。
师:是啊,泰山高耸入云,很是震撼。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我仿佛看到了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仿佛托举天空的支柱一般,令人望而生畏。
师:想法真好,刚刚两位同学的想象非常具体而直观,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读出这样的气势美?
师:下一句,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奔腾不息的流水。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和长江展开联想。同学们想一想,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哪些有关长江和黄河的词语或者诗句?
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说得对,可惜没有读出气势,再来一次,能不能读好它。
(生再读)
师:还有什么样的想法,谁来说一说?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非常好,滚滚波涛,气势不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读出泰山的高大巍峨,江河的奔腾不息
(再读,很有气势)
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读出泰山的高大巍峨和雄伟壮观,读出了黄河、长江的奔腾不息和波涛汹涌,仿佛我们来到泰山脚下,来到黄河边上。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情感的体验,还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文言文,学生就知道如何学习课文,如何诵读文章来体会情感,不会再对文言文感到害怕,这样的诵读就很有意义。
三、 读出“文化”美
文化美是指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感。文言文的背后,有着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优秀中华经典文化往往潜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教师备课时用心揣摩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奥秘,读懂文字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在教学环节的间隙,提出这样的拓展要求,让学生们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责任。
如《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
师:同学们,之后的五百多年间,名著《吕氏春秋》带我们呈现了知音相遇的美好瞬间,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一番。
师:随后的一千多年,这样的知音之情依然存在,唐人们依然为此伤感不已,再来读一读。
师:再之后两千多年里,明朝的文人们又将这个美好的知音故事写进了小说作品里,再来读一读。
师:直到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课堂上学习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一起来读。
师:今天下课后,如果你们能够遇到这样的知心人,这样懂你的人,就可以叫他——
生:知音。
师:是啊,人生在世,荣华易得,唯独知音难觅。正是因为它难得,它宝贵,才更吸引我们去一路追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教学《伯牙鼓琴》时,我紧紧围绕知音文化来展开。教学中教师尝试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锺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的互相欣赏,那份真挚的情感在学生们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渐渐清晰了起来,学生们也能借助诵读这一利器,让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情厚谊显现出来,学生们也是深受感动,并由此展开美好的期望,在人生漫漫长路上不断追寻自己的知音,知音文化的浸润当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 读出“智慧”美
智慧美,就是蕴含在文言作品中的中华优秀文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言语智慧,活学活用。
(一)言语的智慧
凝练精致的语言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比如《书戴嵩画牛》一文对小牧童的描写:“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只用了四个字“拊掌大笑”,就将一个聪明而有情趣的孩童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笔者注意观察到,教师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体会“拊掌大笑”的样态,进而请两位同学结伴上台来表演,会让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智慧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篇章的智慧
统编教材选编的多是言简意赅的短篇文言文,俗称“小古文”。如《书戴嵩画牛》中,杜处士的形象是这样的:“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短短的几句话,就为我们示范了人物描写的精髓,杜处士为人怎样,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好书画);又从哪里能看出他“好书画”,痴迷到什么程度(所宝以百数);在杜处士珍藏的上百件书画作品中,他最看重的是哪一幅(戴嵩《牛》一轴,尤所爱);这一幅肯定大有不同,那么杜处士喜爱到什么程度(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教学这段文字时,教师出示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好书画”的蜀中杜处士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文言文在表达上的精炼和传神,不多一字,却也一字不能少,这就是语言的奥妙之处。
五、 读出“留白”美
留白美,就是文言作品中没有呈现的部分,那也是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的地方。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想象文言作品留白的部分对应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一)想象内容的留白处
文言文有着精练的语言,常常带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在这样的内容的留白处,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将故事续写下去,想象接下来故事会有怎样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司马光》一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儿得活”之后,司马光会做些什么,结果怎样?被救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大人们知道这件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里的留白让学生们思考,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司马光“破瓮”的机智,还可以大胆想象故事的结局,使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二)想象情感的留白处
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曾有过论述,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定饱含着深厚的情感,但却未必全部呈现出来,这就是情感的留白之处,需要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走入文本,走进角色,带领学生去细细体会蕴含其中的感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