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五人团”合作多元探究项目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一清

摘 要:“五人团”探究项目的提出并实施,让大班幼儿在探究中呈现出合作性和多元性,并贯彻了深度学习理念,以“项目”作为学习载体,重视学习过程。基于“五人团”项目探究的活动,纵向上通过“成团守则—探究策略—评价策略”三阶段实施,探索“项目确立”“项目成团”“团团讨论”“探究发现”“经验分享”“项目展示”“项目评价”七个环节的实践,让幼儿真正成为合作多元探究的主人。该探究以自主学习为基本路径,以幼儿需求为落脚点,满足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人。实践中详细展示了“五人团”探究项目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五人团”探究项目;合作多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4-0163-04

一、 问题的提出

(一)困惑:大班幼儿探究项目实施的现状与思考

1. 学习单一,缺乏合作

幼儿在动手探索时,一般独自行动,较少与同伴合作,大概率下,是接受教师发起的被动合作。

2. 任务为主,缺乏主动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解决问题以及反思评价的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过程导向都受教师控制,幼儿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3. 浅层学习,缺乏深度

幼儿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粗浅的、表面的程度。大概了解是什么,而非理解为什么。

(二)意义:“合作多元探究”学习的价值

1. 以幼儿为主,突破时空局限

基于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利用块面时间,更有弹性地开展探究项目活动。使幼儿学习的空间不只存在于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室内。

2. 多角度合作,探究形式多元

在学习中有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等多种角色的合作。在合作基础上的个体探究、小组探究、集体探究等多元形式的应用。

3. 促深度学习,探究行为自主

合作多元探究学习让幼儿的内在动机被激发,幼儿的学习行为变得自主、主动。促使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究,进行深度地探究学习。

(三)探索:“五人团”探究项目的提出

在课程园本化的背景下,幼儿园重视“项目”活动的价值,在不断的实践中,笔者总结经验,尝试提出“五人团”探究项目。“五人团”探究项目是以“项目”为载体,以自主深度学习为路径,以合作多元学习为导向的活动。通过幼儿、家长、教师的共同参与,围绕幼儿感兴趣的探究项目,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交流分享、多元表征等途径进行学习。实践中提高幼儿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品质。

二、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 “五人团”探究项目

“五人团”中“团”的意思就是“成团”“团队”“合作”,“五人”泛指一定数量的小组,常态下五人成“团”,数量可根据情况略有变更。本研究的“五人团”探究项目是以“项目”为载体,以自主深度学习为路径,以合作多元学习为导向的活动。

2. 合作多元探究

是“五人团”探究项目中重要且具有特色的一种幼儿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幼儿通过小组合作,通过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幼儿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探究项目。

(二)研究目标

1. 通过“五人团”探究项目的实施,探索合作多元探究的儿童学习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过程,伴随同伴、师幼、亲子等相互合作,开展探究。

2. 梳理并形成“确立项目、项目成团、团团讨论、探索发现、经验分享和项目展示、项目评价”的“五人团”探究学习模式和指导策略。为开展项目探究活动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3. 通过“五人团”多元合作探究项目的实践,促进幼儿发展,提升幼儿项目探究思维、合作协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大胆表达能力等。

三、 实践操作

本研究以“五人团”合作多元探究项目为研究点。通过成团守则、探究策略、评价策略三阶段实施,探索“项目确立”“项目成团”“团团讨论”“探究发现”“经验分享”“项目展示”“项目评价”七个环节的实践,探索合作多元探究的学习模式和指导策略。

(一)“五人团”探究项目的活动通告

一日活动是“五人团”探究项目的实践的支持途径。“五人团”探究项目与多个环节有机融合,有随机,有渗透,有融合,有独立。多元形式,不同时间开展相关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时间和地点来进行项目活动。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我们都将时间留给孩子,进行探索。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环境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二)“五人团”探究项目的成团守则

1. 项目确立:解决“为什么要做”的问题

综合探究活动的起始环节就是确立项目。教师需要根据多数幼儿的兴趣中的某一话题来明确探究起点,确定探究主题,这是“探究航程”掌舵人的方向。可以引发教师、幼儿、家长对相关探究项目主题的“人、时、空”等多维度的思考与分析,解决了“为什么要做”的问题。同时也是对该项目的适量的前期规划,有助于后面活动的顺利推进。

案例一:“房屋”探究项目成团阶段。

第一,根据意向,明确项目主题。由于在我们教室的窗外,就有一个建筑工地。每天,幼儿都能看到建筑工地的进度和变化。这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机会,幼儿能在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积累直观的经验。在童话中,也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建构元素。不管是公主和王子的城堡,还是渔夫的渔村,都是孩子们游戏的兴趣点。幼儿对不同的建筑以及建筑的形成有强烈的好奇心。

第二,“八问”思考,分析可行性。教师通过网络、书籍等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并从多方面思考可行性。“房屋”项目的操作性如何?能保持持续探究吗?有丰富的家庭资源可以利用吗?答案都是肯定的。了解房屋的功能以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了解房屋的搭建方法;尝试设计房屋、买卖房屋等,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项目成团:解决“谁来做”问题

项目成团以“自主性、多元性、不定性”三个原则为主,过程中确定哪几个幼儿或与老师、家长成为一个团队。

(1)自主性:基于幼儿共同兴趣点。志同道合是成团的基础,幼儿表达自己的兴趣,有相同兴趣的人组合成团。

(2)多元性:有不同角色人员参与。探究项目的实施需要多方合作,能力较强的幼儿与能力较弱的幼儿合作,可以促进较弱方的提高;幼儿与家长的亲子合作,加速了深度学习的可能;幼儿与教师的亲密配合,让探究项目更进一步。

(3)不定性:根据探究情况调整。“五人团”并非只有五个人才能参加,人员是可以根据探究的需要动态变化的。新鲜血液的加入会引发更多的创新,让幼儿的创造性有更多的可能。

(三)“五人团”探究项目的探究策略

1. 团团讨论:解决“下一步能做什么”问题

(1)团团讨论的实施

这一环节根据既定的探究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团体讨论,教师和幼儿可以确定航线。采用谈话的方式记录要点,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知道幼儿在认知上的误区,梳理幼儿在探究中的兴趣点,记录幼儿的困惑和问题。教师预先列出可能会询问的问题,通过问题来收集资料,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

探究项目“房屋”中,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呈现建筑物形态,通过搭建的方式反映建构水平。教师将记录幼儿最初的认知。家园合作,收集自己喜爱的建筑摄影作品。通过多看、多记录的方法,丰富幼儿对建筑物的认知和理解,扩大幼儿对建筑物的视野,为后期研究做基础和铺垫。

(2)团团讨论教师组织策略

第一,聆听幼儿。在幼儿表达时保持高度热情和积极兴趣。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及时回应。可以重复幼儿说过的关键词来肯定幼儿。同时引导幼儿养成“不插嘴”及倾听的好习惯。

第二,鼓励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提问,帮助幼儿梳理问题并表达出来。例如,提问:还有什么问题?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把你想说的问题说清楚。

第三,思维导图。从相关的“人与物”“空”“时”三个维度进行发散性考虑,不仅全面覆盖思考内容,而且还可以此为线索对某个点进行发散和深入。实践中,我们运用到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来助力团团讨论,常用办法有气泡图、树状图、圆圈图、脑图、三维导图等。

2. 探索发现: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1)探索发现的实施

这一环节幼儿将已有经验进行有效连接,幼儿和教师共同寻求答案,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社会调查,以小组方式展开合作探究,以个体的方式展开自主探究。探索发现是体验如何做的环节,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环节。幼儿在该环节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得到了直接间接经验。也能促进幼儿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积极性,通过表达、设计、操作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支持幼儿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一定会有许多问题迎面而来,鼓励幼儿多问为什么,并且提出猜测和探索方案,都能帮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深入,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也将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案例二:“房屋”探究项目探索发现环节。

第一,多元表达,链接经验。幼儿利用亲子作画或者自由作画的方式设计了心中的房屋,团体成员根据设计图,围绕共同目标和特点元素不断深入探索。利用图标的形式,边活动边记录。

第二,亲历体验,应用经验。教师为幼儿支援绿色材料和自然资源进行项目活动。纸杯、酸奶盒、扑克牌、A4纸等,这些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易得的东西。让幼儿操作各种材料,体验各种材料的属性,尝试不同的链接,总结提升经验。

(2)探索发现教师组织策略

第一,鼓励多元观察。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例如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等。

第二,支持多形式记录。如绘画、文字、涂鸦、剪贴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习使用相机来记录。

第三,有效使用调查表。调查表版面尽量简洁,给幼儿足够空间表征。也可以留部分空间给家长,帮助其了解活动进程、内容等。

3. 经验分享:回顾“做了什么”的问题

(1)经验分享的实施

此环节是幼儿把探究到的经验和同伴进行分享,大胆表达的环节。幼儿通过调查表、海报等形式记录了在家获得的经验,来园后,需要和“五人团”同伴进行口头的交流和展示。价值在于通过讲述,幼儿重新组织了已有经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增进了与“五人团”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分享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在大班阶段占比较重,幼儿从同伴中获得经验。

案例三:“房屋”探究项目经验分享环节。

幼儿通过设计海报来推销自己设计的建筑,内部“精装”设计。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进行人员分配和安排,运用已有经验,并能整理、梳理,构建新的经验。设计部需要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感;建筑部需要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搭建组合能力;销售部需要幼儿把握“卖点”并介绍给客户;财务部需要幼儿具备初步粗浅的法律知识和数字的敏感性。

(2)经验分享教师组织策略

第一,谈话组织策略。坐在与幼儿视线平行的位置谈话,可以让幼儿先交流,鼓励幼儿之间互相询问,记录下每个幼儿说的内容。

第二,同伴式对话策略。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言语和行为活动,比如听和观察、真诚地表达兴趣、概括、提供经验、澄清、建议、提醒、推测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