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让说明文“说清楚说明白”的方法或建议

作者: 张榕 丁秋实

摘 要: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出科学的说明,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当前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对教材的编写结构进行梳理,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习作单元,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例文,品味语言,并结合案例分析教学时的注意要点和实施建议。

关键词:习作策略单元;说明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7-0062-04

统编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五单元都编排的是特殊的习作策略单元,该单元的每个部分都是相互衔接的有机整合,指向最终的习作成果。习作教学本身由读启思促写,一贯到底,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作,这是更为深入、更有价值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刻板的形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谈文色变,受困于语言运用,受困于材料积累。

一、 写作意识的唤醒基于教学的趣味性

一般来说,说明文是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在小学写作教学的几大文体里具有理性程度高、文字简单凝练的特点,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一般为传递信息、表达事物,在事物表达上说明文与记叙文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是作者不会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也没有着重传递意向、情感、意蕴,而是以客观的语言去进行总结、概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直接获取多元有效信息,同时说明文的内容知识性、真实性都较强,传递出科学、严谨的态度,更适合学生学习。

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接受语文的,过于理性的选文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精神的发展正处于敏感时期,所以接触大量适宜的文章更有利于唤醒他们的写作意识。

(一)拓展阅读,从“符号”走向“真实”

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面面俱到,遣词造句、行文片段无所不讲,字词标点、内涵韵味无所不谈,过于理性刻板的教学剖析,破坏了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其实,说明文本身的趣味性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设计要尽量保证说明文的“新鲜度”,切勿割裂分散。

1. 真实性问题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取了《太阳》《松鼠》两篇说明文进行教学,选文本身明显具有趣味性。《太阳》在开头处就引入了生动的神话故事,全篇的语言也十分“接地气”、生动活泼,对太阳的描写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教学过程中,自由朗读启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松鼠》这课,文章呈现出的语言特点生动、活泼,松鼠又是来自多彩的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全文也都将想象与事实巧妙融合,既保证了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又能够借助有趣、多彩、灵动的文字吸引读者的关注,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深度赏析,发现文字流露的风趣随性,无论是文章选材,还是文字风格,都更贴近于学生的兴趣导向,因此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真实性问题”。

以《太阳》为例,教师应提前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以往刻板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文章的说明对象”“文章为什么以太阳为题”,诸如此类。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不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

师:“失去太阳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许多电影都进行了艺术价值上的想象,如果哪一天太阳不再运作,以你目前的知识储备,你能告诉我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

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此时教师应理性介入,分析评价,学生的问题会慢慢聚焦:

生:“太阳本身具有哪些特点?”

生:“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教师一开始抛出问题与学生思索后提出问题,这两种教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真实性问题”,教师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更深层次的学习。

2. 真实性实践

说明性文章本身就广受学生的喜爱,文字简单易懂,结构清楚明白,没有难度的隔阂,文字也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描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事物,这同样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往往对未知领域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语文课堂上,说明文文体的介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应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开展“真实性实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对“太阳”本体的深度探究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的重要性,再结合文章中具体介绍的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兴趣。在《太阳》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提出“真实性问题”之后,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想去解决问题。“太阳本身具有哪些特点”以及“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自主阅读之后,学生一开始仅仅是依托于现有文本,当发现现有文本不足以解决问题,教师应介入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论证,学生的答案在此过程中会进行不断地搭建和重组,交流结束后的班级共享更是在此基础上的丰富与完善,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答案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进行及时有效地回应,并整合概括为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内的完整表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包括探究学习、合作、共享、表达等,他们参与到了学习的真实实践中,与讲授式教学中伴随问题解决活动相比,自主式学习活动在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方面明显更有效。

(二)比较阅读,从“接受”走向“对话”

说明性文章的文字虽严谨却通俗,学生通过预习绝大部分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但这也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教学中的一丝“神秘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渗透适当的说明方法,鼓励学生将某一事物介绍清楚,习作单元内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多样,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都必须描述准确、清晰、有条理,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主题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能将所看、所听与课文内的语言文字相对应,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结构特征。所以易懂的文章不是不教,而是要立足文本,尝试发现“更有价值”的教学线索,撷取“意料之外”的切入点,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契合。

1. 深度学,优化对话

说明性文章的文字严谨科学,通俗易懂,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创作此类文体的难度,但是创作后发现,千篇一律的习作更像是各种科学材料的堆砌。

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主观、客观两种类型。小学时期客观文体更加常见,其说明内容不会随着读者的主观意图而改变,以更加准确的语言来解释某一现象、介绍某一故事,作者不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表达观点或抒发情感。其中解释性文章属于最客观的一类文体,只说明各类客观的意义,不将主观成见融入其中。

特别的是,第五单元的选文非常明显地关注到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深入到了不同说明文的文字表达,也就是《太阳》《松鼠》比较阅读: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体会《太阳》般平实,《松鼠》般活泼的语言,也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发现相同,无论是哪种风格,说明文语言都要足够准确严谨,这是基于文体特点之上的存异求同。这就需要我们日常在习作教学之前,对单元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对文本的关键处进行重点品读。正是这份教学的不同,这份认知的陌生,使得教师在平实的文章中找到吸引学生的切入点,寓教于乐。

2. 互动学,丰富对话

说明文习作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多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文字风格,这就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挖掘说明文当中更有价值的训练点。

在对两篇文本进行充分的比较阅读之后,应适当插入课堂练笔以丰富说明文教学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将《白鹭》第2~5自然段改成说明性文字,更能让学生体会不同文本文字之间的差异。

第二个环节,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充分交流每个学生修改后的说明性文字,在教师恰当的点评中去发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干练,同时又因为《白鹭》本身兼具的散文质感,体会语言的多样性。

第三个环节,学生群体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在了解说明文语言文字特殊性之后,再去阅读《太阳》《松鼠》两篇文本,体会文章描述时的用字斟酌。在这三次互动中感受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心中有篝火,胸中有沟壑,当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真正乐于阅读文本的时候,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诉求,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的课堂。

二、 习文能力的提升源于自然的教学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然而,现实中,读书万卷者多,下笔有神者却寥寥无几。许多学生谈文变色,冥思苦想而不得。在他们的习作认知范畴内,文章需要语言的美感,习作需要长久的构思。单元习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方位学习后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训练,在第一时间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在不断探索、应用中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喜欢这种锤炼方式。在“阅读”与“习作”之间,一定存在着还需要我们透析的方法,要给学生一个更自然的练习过程。为此教师在授课期间应该不断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如在讲述《太阳》一文后,鼓励学生用相似的创作手法来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介绍,在学习《松鼠》后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仿写,在多元化的练写环节中,学生不仅能积攒大量的创作素材,还能够巩固课内习得的写作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使说明文记录生活化,实现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

(一)让说明对象“明白”起来

单元导语中叶圣陶先生所言“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如何写明白?在写作之前,需要给予学生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

每一篇习作自然有我们所谓的“选材范围”,本单元的说明文习作,便大大扩大了这个范围。“与动物有关”“与植物有关”“与物品有关”“与美食有关”“其他感兴趣的内容”,不像范围的设定,反而更趋向于提醒学生,说明文是对社会自然的无限渴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的习作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点去搜索与此有关的资料。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现了扩大选材范围引发的一些弊端。一是说明对象的过度“集中”。以动物类为例,在整理学生选材的时候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猫或者狗,在选材范围不设限的情况下学生更倾向于熟悉的事物,但是这种选材在习作过程中是有难度的,因为过于熟悉,这类文章就逐渐变成了“家常”性的文字,很难吸引读者。二是说明对象特点的过度“分散”。由于对宠物的极度了解,学生其实很难去仔细挖掘“介绍说明对象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习作的难度,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的评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在搜集学生选材之后进行梳理和归纳,让学生自己对班级所选材料进行分析,看看群体对哪些材料更具有好奇心。具体实施中,“箭毒蛙”这个选材引起了广泛关注,几乎所有学生都想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继续追问“到底想关注什么”,学生能够毫不犹豫地回答“生存环境”“毒性”等方面,究其根本,是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渴求,“那么你特别想了解哪些动物”,这样就让说明对象愈加明白了起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