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研究

作者: 祁文武

摘要:有效创设情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语文知识学习难度,同时多样有趣的教学情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理解、自主学习及合作等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水平。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缺少对教学情境的关注度,对其创设方法要点掌握不全面,使得情境创设效果不佳,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价值。所以针对此类教学情况,还需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情境创设的优势,通过调查分析对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及需求等条件改进教学过程,制定更具有效性的情境创设方法,以推动语文教学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就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情境创设教学做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有效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9-0029-05

小学生认知、思想等方面正处于发展阶段,且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较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仅凭文字阅读的方式很难真正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文化和情感,无法真正融入语文学习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果。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及搭配其他合适的教学手段,能够简化文章内容的复杂性,提高语文学习的生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及情感道理,并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等综合能力。所以现阶段教师应全面分析情境创设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对情境创设的重视度,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及教学内容优化现有的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并按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全面发展。

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优势作用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本中含有大量的阅读文本,很多阅读文本篇幅较长、字数较多,对小学生来说,采用单一文字阅读的方式展开学习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增强一定的学习压力。而根据阅读文本内容主题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真实、趣味、生动的情境可提高语文学习的轻松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又能借助情境提高学生的多感官体验,促进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小学生理解能力等相关能力相对较差,针对古诗所对应的意境思想、课文所对应的主题情感、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词句表达的用意等相关知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导致语文知识学习理解较为表面浅显。而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将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同时情境创设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实践的机会,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获取更多经验和体会,以进一步对知识展开思考探究。这样可大幅度降低语文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与学习效果。

(三)锻炼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

有效情境创设能够转变课堂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交流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在此课堂学习情境下,学生能够与前后座及同桌展开互动交流,也能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对相关学习问题进行探究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同学情谊,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还能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的学习效果,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比较以往的讲授教学来说,有效情境的创设更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也能改善以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让学生拥有更多可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表达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影响,也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创新,让学生真正融入语文学习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五)增强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

语文课本上很多文章内容所描写的景色和意境十分优美,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情感等知识的同时也应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之处,深入感受景色与意境。而有效情境的创设,可借助真实的画面、多样的音乐和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带给学生多感官体验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作用不明显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通过真实多样的情境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体会相应的情感道理,以达到理解运用知识的效果。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情景创设、内容选取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在实际教学实施阶段也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主体作用不明显。这种情况下情境创设教学的开展不仅无法满足教育要求,还难以体现出情境创设的真正作用,整体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缺乏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对小学生来说,其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日常生活经历、学习思维等方面都与教师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保所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可目前情境创设阶段,教师缺乏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认知,所创设的情境虽然与课本内容有较强的关联性,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导致情境创设有效性下降,学生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且不合理的情境创设还会减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情境创设方式单一

针对情境创设来说,其包括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生活情境等多种情境创设类型,根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进度安排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情境创设类型,才能更好地发挥情境教学的效果,也能提高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但目前大多数教师情境创设过程中更易选择问题情境,且所设计的问题内容也相对简单,导致情境创设较为固定单一。

(四)情境创设缺少实践性

通常情况下很多教师会在课文教学前,创设简单情境,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整体课堂互动性较低。同时现阶段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还是会将更多的重心放在课文知识的讲解上,并没有根据课文内容和创设的情境开展相应的实践体会活动,导致学生难以自主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究,也无法通过实践操作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虽然能够完成相应的知识目标,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并不能有效达成。

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首先,教师需要意识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对降低语文知识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推动语文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优势作用,对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改进创新,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才能为后续情境创设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情境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与推力。其次,素质教育背景下,为更好地突出情境教学的作用价值,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帮助,教师还应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了解分析。教师可通过成绩分析、课堂提问互动、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认知等相关基础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利用日常交流、观察、询问等方式,对学生的兴趣、性格、日常生活等情况进行掌握。将两方面结果进行整合,对学生个体及班级整体的能力水平、发展需求等有更为准确的认识了解。最后,教师还需要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将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划分,并以所了解的学生情况为基础条件,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制定更具有效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教学方案。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意识是影响情境创设效果的重要条件,所以在语文情境教学开展前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质。首先,学校可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组织教研活动、定期开展交流会、组织教师观摩学习优秀课例等方式让教师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情境创设方法、要点有进一步掌握,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学感想,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能力水平的目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也应完成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书籍翻阅、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更为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不断完善自身教学的不足,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有效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以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学习的兴趣性,同时也能通过熟悉的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道理,并将所学的知识道理最终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在教学课文《落花生》时,教师可在课前拿出一些花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以生活角度与学生展开互动。在课前互动中学生可自由表达自己,有的学生说我非常喜欢吃花生,生的、煮的、炒的都很喜欢,味道很香。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花生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含有大量维生素C。此时教师就可导入课文题目,对文章作者进行简单介绍,以及让学生了解落花生也是花生的别称,并提出问题“作者写了一篇关于花生的文章,通过阅读找一找在作者印象中花生是什么样的?作者是如何描写花生的?”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导入课文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与同桌及前后桌进行简单的交流讨论,根据文章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和总结自己的想法观点。在阅读后教师可邀请几名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讲解,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写作顺序、写作思路等进行掌握,对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进行理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课文学习后,教师还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如果是自己,除了花生,你还想成为什么植物或水果,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思考表达中不仅能够促进自身思维的创新发展,还能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帮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认知。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体会语文古诗意境

古诗学习难度偏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多感官体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意境,掌握古诗词用意。比如在教学古诗《村晚》时,教师可根据古诗内容上网搜集下载相应的图片、动画视频、伴奏音乐等,借助信息技术将其制作为微课视频,视频内还包括对古诗基础知识的讲解。在课前教师可先进行基础的互动,问问有没有学生骑过牛、有没有学生去过乡村、有没有学生会吹笛子等,对有经历的学生教师可邀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活跃课堂氛围,也为后续的古诗教学打好基础。之后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微课视频,学生在视频中能够听到悠扬随意的笛声,能够看到青青草地、红红落日、清清水池以及骑牛的牧童等画面。观看后教师可请学生说说观后感,很多学生都表达出仿佛自己就是牧童,有较强的代入感。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对古诗进行逐句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播放相应的伴奏音乐,让学生通过朗读古诗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乡村晚景的向往喜爱之情。

(五)组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课文的篇幅较长,且课文存在较多的人物角色和对话内容,这种情况下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准确了解人物角色的形象,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掌握课文中字词语句的用法用意,教师可利用创设角色扮演情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课文《猎人海力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对各个人物角色的性格、样貌、心理等进行梳理,对课文对话内容进行调整设计,以及做好道具场景的准备布置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辅助作用,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思考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猎人海力布》课文外,《小英雄雨来》《将相和》等类似课文也可经过合适的调整设计形成角色扮演剧本。在角色扮演情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文故事情境,通过担任不同的人物角色对其心理活动、思想行为等进行深入了解,也能在真实表演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道理,以及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不仅学习理解了大量的知识,还能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探究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配合小组合作探究一同开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教学进度合理设置多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高效理解知识,激发个体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课文《将相和》时,教师可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和氏璧”的来历进行讲述,以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先对课文背景有初步认知,以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有效性。在故事讲解后,教师可展示PPT课件,对作者及其著作《史记》展开相应的介绍,引出课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课题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学生看到课题后将其分为“将”“相”“和”,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又是因为什么产生不和的等。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之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①完璧归赵部分哪些地方体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②渑池之会部分是蔺相如一个人的成功吗?③负荆请罪部分蔺相如与廉颇真正和好的原因是什么?三个问题抓住了三个故事的本质,这样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更具针对性和关键性。各小组内部展开阅读学习,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对问题的思路观点,对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学生个体优势有推动作用。同时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各自的想法观点进行汇总,通过讨论交流整理出更为合理完善的答案。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轮流汇报合作探究结果,并做出相应的点评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