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化教育视域下小学数学班主任加强数学教学管理的策略
作者: 何晓霞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计算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更能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数学班主任需要加强对数学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使学生在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
关键词:素质化教育;小学数学;数学班主任;数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9-0063-04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这使得班主任这一角色不仅要完成日常教学的工作任务,更要加深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信息的了解,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 素质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相比于文化课的教育而言,素质教育这一模式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个人能力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结构的发展,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只有加强素质教育工作,才能使我国教育行业摆脱以往“只注重智育”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得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
二、 小学数学班主任加强数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性地进行知识学习的第一站,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课程,更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不仅天性喜欢玩耍,更缺乏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知,因此想要让学生自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现实的。而小学数学班主任在班级当中加强数学教学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还能够使学生在管理过程当中逐渐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管理与约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更好地发展。
(二)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科目的认知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过程当中,相比于其他科目而言,数学这一科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要求,再加上数学这一学科的趣味性相对较低,因此有很多小学生都不喜欢数学这一学科。事实上,数学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科目,学好数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能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的生活问题。因此,小学数学班主任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加强教学管理,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进而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投入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
三、 小学数学班主任在素质化教育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数学课程的素质化教育管理思路
在小学阶段数学班主任对数学教学加强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确立小学阶段的素质化教育教学的管理思路,即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班主任而言,数学课程教学的结果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相同的,因为不同的学生受到自身智力因素或其他后天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在学习过程当中与其他的学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在班级当中后进生与优等生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但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实行素质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应当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管理思路,不仅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整个班级全面发展,更需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全面发展。只有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始之前确立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素质化教育教学思路,才能在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建立轻松愉悦的小学数学课程学习氛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注意力难以集中,而且难以忍受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如果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难以提升。而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更能帮助教师加强数学教学管理。
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变化”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尝试使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在班级当中建立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多种多样的剪纸图案,这些图案的制作可以相对的简单,且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如衣服的剪纸、星星的剪纸、树叶的剪纸等,以此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变化”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下发一些准备好的手工纸,并且让学生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剪刀来尝试裁剪自己喜欢的图形。在此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剪纸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图案制作的方式,比如将手工纸对折对齐,随后在纸的半边进行描线,再沿着描出的线进行裁剪,再将纸张展开,就能得到一个对称的图形等;在这之后,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一些特定的图案,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剪纸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图形。使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当中的参与感,从而使学生能够开心快乐地学习,在班级当中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放性
在素质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化,学生从“听课者”一跃而成为课堂教学工作当中的主体,而教师则从“授课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地位转化的影响之下,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强数学课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维发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方向与位置”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将地图进行简化,并在地图上标注一些建筑物的位置,以此让学生在地图上画出一些特定的道路,如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走法有多少种?在此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最短的路径,而是让学生加强对沿途建筑物的功能的关注,比如:小明家到学校最短的线路上没有早餐店,小明如果想在去学校的路上吃早餐的话就需要走稍远一些的另一条路;小明妈妈送小明到学校之后,如果走最短的线路回家,就没有办法在路上买菜,回家就没有办法做饭等。使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融入德育因素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管理过程当中,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影响,此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往往是将数学知识与一些常见的生活化的场景结合进行的,这就成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融入德育因素的关键。在素质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并不只需要加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加强道德方面的学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的相关因素,则可以使小学阶段的德育效果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时、分、秒”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小明和小芳约好了去公园玩,他们商量好上午十点半在公园门口见面,但小芳却直到10点37分才到公园门口。那么,小芳晚来了多少分钟?多少秒钟?通过这道题目,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与秒的换算,而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明,小芳来晚了自己会怎么想,进而使学生逐渐在心中形成“守时”的概念与素养。
(五)在班级中建立数学学习小组
在一个几十名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当中,班主任虽然需要管理整个班级,但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常常会出现一些班主任难以及时管理的事情;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这种感悟恰恰可能是另一位同学在学习过程当中所欠缺的。因此,为了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工作,也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主动地进行互帮互助,教师需要在班级当中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并选择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为小组长,从而帮助教师共同进行班级的管理工作。同时,数学学习小组的成立可以让同组的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则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激励学生提升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周长”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准备几道难度稍大的“周长”方面的应用题,并将题目以相等的数量分发给每一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解题。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对最先完成题目的小组予以奖励,从而使每一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热情投入解题的过程当中。在所有小组完成解题之后,教师还可以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讲解自己这一组的解题思路,从而在使其他同学加强对“周长”的知识点的理解的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为了实现在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管理工作,班主任还需要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以此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数学技能。在此过程当中,班主任应当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发展,并将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与教材进行结合,从而使整个评价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推动学生的进步。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小数乘法”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在知识点讲解完毕之后随机选取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所回答的关于“小数乘法”部分知识点的正确性,更需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思考方向与思维发展进行评判,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当中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七)在课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1. 通过家长座谈会建立家校合作关系
在小学数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通过家长座谈会的方式建立家校合作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更好地展开合作,监督引导学生的课后学习,更能让教师加强对学生课下学习状况与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了解,从而使班主任能够更加清晰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目标的规划。此外,当班主任在教学过程当中接手新的班级时,由于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特点缺乏了解,因此很难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而借助家长座谈会的模式,教师就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教师能够更轻松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2. 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时选择适当的沟通方法与渠道
在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选择不同的沟通交流方法,而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优点与缺点进行深入了解,更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在面对不同的家长时能够选择针对性的沟通交流方法与家长进行协调。此外,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班主任还需要谨慎选择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其中最为常见的家长会模式虽然能够让家长与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但大多数时候家长与学生的意愿是无法在家长会上向教师进行表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选择适当的交流渠道,如微信聊天、上门家访等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例如,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家长这一群体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型,即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与忽视型。其中,权威型家长在学生学习时会对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且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会主动回应;专制型家长会以一定的标准要求学生,但却认为你没有达到我的要求就是你的问题;放任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低,且会较大幅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近似于溺爱;而忽视型家长则只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但与学生的生活处于脱节状态。而在沟通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对专制型家长而言,教师就需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家庭支持与监督的重要性,让家长能够对学生在家的学习过程进行帮助;对放任型家长,教师就需要引导家长加强对小学阶段的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并引导家长适当地给予学生压力;而忽视型的家长大部分出自一些特定的环境,例如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照顾等,这种时候教师就应当定期与家长使用电话或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并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