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作者: 党丽霞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在不断丰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氛围,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在任务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有效路径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任务设计;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1-0041-05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很有限,而且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常是感性的,从自身的本能认知出发进行思索。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教学思路,能够构建互动性、探究性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发散自己的思维,有效提升其语文学习的思维素养。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
在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具体任务的设置显得很随意。如教师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趣味性课堂,将课堂分成多个教学区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但是没能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造成因随意进行情境创设而导致课堂秩序一片混乱的尴尬局面。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教学任务和情境,结合内容选择形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与教学内容相脱离
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需要依赖多媒体。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会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资料和信息的筛选不到位,一味地想要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材料一一进行罗列,单纯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整个课堂充斥着教学内容,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学生也只能跟着课件内容走马观花式地进行学习。语文课程教学应突出工具性这一功能,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图片和视频只是起到了辅助文字语言的效果,如果过多地借助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没有必要的教学情境,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而且还削弱了语文学科知识能力培养的功能。因此,任务的设计与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内容为根基,营造更符合学生学情的情境,促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实际学习效果。
(三)忽视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心理特征。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参与情境和完成任务的主角,所以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都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否则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进度,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情境的创设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形象性
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是将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的语文知识直观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小学生以形象、色彩、声音等元素开展思维活动,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教师在任务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突出形象性,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语言文字本就是抽象的存在,要想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所描写的形象,对他们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形象化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感知,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深度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性
生活与语文的紧密相关性是不言而喻的,且生活中处处蕴含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应突出真实性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尽可能地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在极具真实性的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所设计的教学任务也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从而刺激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其语文学习的求知欲。
(三)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重要先导,也是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成功的教学并非强制性的,而是从学生兴趣激发的角度,促使其走向知识探索的最深处。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趣味性的任务设计和情境创设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积极投入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快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步伐。
(四)情感性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征,因此在任务设计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增加情感投入,失去情感的情境创设是没有灵魂的。语文学习是关于语言知识吸收、理解和运用的过程,这就要求他们拥有一定的情感理解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其深刻感受文本和作者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五)问题性
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突出任务这一特征,即问题的设置,为学生建立问题环境,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维,构建自主思考、交流探究的学习氛围。人的思维从思考问题开始,有价值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有效提升其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突出问题性这一原则,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进行问题创设,从而引导他们不断进行思索和探究,增加他们语文学习的深度。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有效路径
(一)设计真实化情境,突出任务的明确性
1. 借助实物演示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且认知系统尚未完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思维水平的影响难以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把握。为了增加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演示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将课本重点知识体现在实物演示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而且也更充分地了解课本描述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端午粽》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多种口味和馅料的粽子,让学生从实物中体会课文中描写的“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青青的箬竹叶”“又黏又甜”等描述性词语,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和味道等。教师所创设的实物演示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任务更清晰地展现出来,对具体事物的把握也更加准确,同时将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实物进行联系,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与此同时,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开展教学,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喜爱,更轻松地掌握知识要点,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真实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语文学习任务更突出,也让学生摆脱了对语文知识的陌生感,更加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2. 创设生活氛围
在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与课本内容进行对比式教学,用其熟悉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吸引他们的目光,激发其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动机,主动从生活认知的角度来学习新知识。通过联系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打开学生的知识库,促使其在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且学习的体验越深刻,对知识的认知也就越深刻,越能增加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片段,促使其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交流式学习。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节课时,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常见的生活片段,从而唤醒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让他们针对课件中的生活片段进行评述,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另外,教师可以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延伸他们的语文学习空间。如在组织《秋叶讲的故事》的说话练习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或校外的公园,让他们静立在树林中,感受秋风吹起金黄色秋叶的场景,然后让他们将落叶拾起来,拼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讲述出来。教育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产生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来源,是增加其语文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
(二)营造虚拟化情境,提高任务的实效性
1. 图画展示
图画是教学形象化的方式之一。通过借助图画的形式能够直观展示课文内容,更符合小学生直观性的思维认知系统。小学语文教材中配备的诸多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对插图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插图来理解课文,有效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观潮》这节课时,课本中所配备的两幅插图,分别是人山人海的钱塘江大堤上人们期盼大潮来临的场景、浪花波涛汹涌的场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插图,能够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当然,如果课文到最后没有配备插图或不够形象、立体,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搜集相关的图画,如《蟋蟀的住宅》课文中只配备了一张蟋蟀所住洞穴的图画,此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呈现蟋蟀的全身图,讲解它的身体构造。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蟋蟀是如何用四肢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2. 视频呈现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为了提高任务设计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视频化教学,通过播放画面、声音、动画等内容,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将枯燥、抽象的语文知识内容生动化、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更全面的解释,有效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赵州桥的设计原理及防洪泄洪的工作原理,教师通过动态小卡通视频的呈现方式,为学生介绍了赵州桥的独特设计,视频生动、有趣,也将设计原理讲得通俗易懂,学生也更清楚大拱和四个桥洞的独特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完成度。
(三)创设艺术化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1.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源于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课本中的角色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通过亲身感受,学生能够深刻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调动自身的情感来全方位感知角色,对强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具有积极意义。学生的体验是获得学习经验、强化记忆力的有效途径,不仅符合了儿童的天性,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表演才能,促使其获得强有力的语文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从现在开始》这节课时,课前环节,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做动物头饰,在课堂上,学生分别戴着老虎、袋鼠、猫头鹰、猴子头饰,在朗读课文环节,戴哪种头饰的学生就读哪种动物的对话内容。通过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进行朗读,充分理解角色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将动物们的角色特点演绎出来,如狮子的霸气、猫头鹰的奇特作息、袋鼠的兴奋与激动、猴子的机灵。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进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课堂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再如,在学习《狐狸与乌鸦》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上台表演乌鸦和狐狸。戴着乌鸦头饰的同学张着大嘴,口里含着大肥肉,演绎出得意扬扬的表情;戴狐狸头饰的同学尽可能地表现出狐狸狡猾、聪明的性格特征,演出狐狸巴结、奉承的姿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学生也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当中,加深了他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对其中所表达的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从抽象的语言式讲授的课堂模式中释放出来,以一种更为灵动的方式带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有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体验,也促使其在直观、动态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人物特点及主题思想。对小学生而言,表演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学习方式,且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扮演各种小动物,让他们参与到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能够使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2. 音乐引情
音乐本身蕴含丰富的情感,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发情感共鸣,对提高他们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具有积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借助音乐来渲染课堂情境,能够将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相融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进而在大脑中形成视觉图像,激发其想象思维。
例如,在学习《长城》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配以慷慨激昂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在学习《草原》这节课时,教师播放《鸿雁》这首内蒙古民歌,在歌曲的独特情境中感受草原的壮美辽阔;在学习《白杨》这节课时,让学生聆听《小白杨》这首歌,从歌词中感受白杨坚强不屈的精神。歌曲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能发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此外,音乐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艺术与情感的交织,借助音乐的力量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首歌曲,在凄婉的歌声中,让学生体会小女孩饥寒交迫的无助心理。进而将音乐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深度理解小女孩的心理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而有效锻炼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也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