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 魏国辉

作者简介:魏国辉(1978~),女,汉族,山东高唐人,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一直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人才教育的重点,使得高中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也在不断探寻能够提高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能力的方式。但就目前而言,部分教师依然没有真正认识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概念以及应用核心素养的方式,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思路,做好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成为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乃至高中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3-0067-04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全称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含义包括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能够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综合能力并为未来生活与工作提供重要保障,为国家建设提供相应素质的多种能力的统称。核心素养是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八大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部便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当中将党的十八大当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化落实,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具体概念以及培养方式。在《意见》提出后,我国中小学教育纷纷开始尝试转变教学思想,向着核心素养的方向进行改革,而在2021年“双减”政策提出后,“核心素养”再次成为教育界的主要深化发展热点,“双减”政策当中减负增质、重视素质教育的导向也为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二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高中数学

在所有学科当中,高中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其难度曲线是最陡峭的,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是最高的,由于高中数学科目的学习涉及学生基础数学能力(计算、公式掌握、演算速度)、学生综合数学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构建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造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数学进阶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关联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会难、学好更难,而教好高中数学,让学生都能学好高中数学更是难上加难。高中数学教学在多年来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但现如今高中数学难度开始逐渐降低、核心素养占比逐渐提升,加之我国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也迎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以及各大高中应当摆脱应试教育束缚,从更加广阔、深远的角度看待数学学科、用更深刻的立意去调整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让数学课程不仅局限于考试,也能够成为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存在。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意义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意义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数学观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首先,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数学观。想要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就需要教师站在核心素养角度下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将各类数学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在学生能够良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讲解知识的具体用途,该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该知识点的其他延伸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建立起庞大的数学知识网,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进而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概念,构建起正确的数学观,进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基础。

其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核心素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应当秉承这一理念,做好综合素质水平培养。一方面,教师应当提高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占比,降低应试类知识教学的占比,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当中掌握更多考试之外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摆脱陈旧古板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以辩证、开放、活跃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当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总结而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意义较为深刻,也是对传统数学课堂的革新。因此,教师应当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出发,将核心素养的概念贯彻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教学突破。

三、核心素养角度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缺失

培养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要求便是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而想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当中,最好的方式便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推进课堂教学节奏。但现如今,部分高中数学课堂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考量数学课程,认为想要保证学生的分数就应当保证每节课内容纳更多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记忆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因此导致其数学课堂完全没有互动、节奏十分紧密。教师在台上不停讲解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写在纸上、记在心里,甚至一节课当中会涉及数个大型数学公式,学生想要跟上教学节奏就已经十分吃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甚至根本无法跟上教学,只能放弃听讲,而能跟上教学的学生也因为忙于书写、记忆和练习而无法自主思考知识之间的关联,思考一个公式背后的多种用法,最终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失去主体地位,仅仅是为了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就已经拼尽全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尝试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提问学生、尝试激发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但由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不够深刻,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就算拥有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是不停地提出封闭式问题,例如,“对不对?”“是不是?”“这个知识点难吗?”这种毫无意义,宛若舞台演员要掌声一般的问题,或“正弦函数的表达式是什么?”“杨辉三角的性质是什么?”这种单一答案的封闭式问题,学生要么完全不需要动脑,只要跟随其他同学一起附和就好,要么只是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水平,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思考,因此可以认为绝大多数提问都是无效的,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学生的主动性依然没有调动起来,依然缺乏主体地位。

最后,部分教师也认识到了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应当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但由于课程的结构依然是以教师为绝对核心,使得整个课程的节奏依然由教师全权把控,即使教师不提问课程也能正常进行,虽然向学生抛出了开放式问题,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开放式问题应用方式,提问时只是随便叫一位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开始讲解,或者向学生直接提问,随后完全不管学生的思考情况直接开始讲解知识点,这样的课堂虽然相较于前两种有所提高,但本质上依然还是传统课堂,学生依然没有课程自主权,一切的提问也不能起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

(二)对数学的探究分析能力培养不足

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说到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缺失、自主思考不足,而自主思考不足势必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分析能力。例如,在“正态分布”的讲解当中,教师讲解了正态分布的概念以及概率分布图的用法,随后教师便开始为学生讲解正态分布的解题思路,学生完全不了解正态分布的实际应用范畴,也没有机会思考正态分布能够应用在哪些方面,因此导致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无法得到培养,甚至成为只会答题却不会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的“答题机器”,完全背离了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

(三)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兴趣

核心素养角度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当以调动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前提,只有保证学生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当中,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来提高数学综合能力以及通用素质能力。但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情况来说,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学习应当严肃认真,兴趣只能让学生形成‘三分钟热度’”“兴趣是为小学教育准备的,高中学生应当明确自己认真学习的重任”之类的思想,因此在教学当中完全不考虑融入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及内容,导致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甚至认为数学课是一种煎熬,将自己与数学课放在了对立面,进而导致数学课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四)教学与生活结合程度不足

数学学科与生活的结合并非指日常的“柴米油盐”,而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当中的大范围出现及应用。因此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范畴,一方面形成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部分数学教师依然将数学认为是一门纯应试学科,在课堂教学当中也只是讲解得分点与答题方法,因此使得学生缺乏数学的应用思维,形成“傻读书”“死读书”现象。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想要明确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应当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

首先是教师思想层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路,认识到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育内涵,进而能够从正确的角度思考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

其次是认识到主体地位的概念,改变教学策略。想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让学生来推进教学节奏,将教学内容进行串联。例如,在“三角函数概念”课程当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如果你去坐摩天轮,你上摩天轮时候要进入车厢,我们称这个车厢为a;然后你坐上了摩天轮,在摩天轮上往前看,看到地面上最远的一个游客记为点b;你再往后看,看到地面上最远的一个游客记为点c;摩天轮开始转动了,假设这两个游客都累坏了站在那一动不动,你的车厢不断旋转,车厢和这两个游客形成的三角形也不断变化,大家认为会变成什么三角形?”这样的问题充满了开放性,一是因为游客的位置不固定,并不能确认车厢旋转的时候一定会转到游客头上,也就是a和b不确定会垂直;二是由于两个游客与摩天轮轴心的距离不能确定相同,也不确定摩天轮的直径是多少,所以只能确定是三角形。随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后再次提问:“那如果游客b站累了,走了,你为了给b点一个参照物就把摩天轮的中心设置成b点,剩下一个游客就正好站在摩天轮右侧最远点垂直于地面的点上,在车厢转到游客正上方时ac线段和bc线段的比值该用什么曲线来表示呢?”由此引出正切函数的概念,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案例当中了解到sinθ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推动教学发展。

最后,教师应当注意提问的方式,在提问时尽量避免使用封闭式问题,多使用开放式问题,并尽量降低问题的颗粒度,例如,“……的公式是什么?”便属于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且无须思考;“……的特点是什么”便属于大颗粒开放式问题,学生难以回答;而如果改成“……在……方面的特点是什么”便属于小颗粒开放式问题,学生需要回答的范畴明显减小,同时学生仍然需要进行思考才能回答问题,因此效果更加良好。

(二)培养学生探究反思能力

由于高中数学课程难度大、范围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反思能力,了解到一个知识点的不同用法以及一道题目的不同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为学生阐述知识点的应用面,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其他用法,也可以在教学练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单一题目的不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养成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习惯和意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反思能力,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水平。

(三)使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积极探寻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将数学概念带入情境内,通过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狄青征讨侬智高”这一经典历史故事作为情境导入课堂:“北宋时期,国家大乱,蛮夷入侵西南,狄青带军出征,出征之前狄青站在所有将士面前鼓舞士气,并说:‘这次出征前途未卜,可能会死伤惨重,看看老天怎么想,我手里这有100枚铜钱,如果我把这100枚铜钱扔到地上之后所有的铜钱都是正面朝上就证明老天保佑我们,这一仗必胜。’随后就把这100枚铜钱抛向天空,清点之后发现100枚铜钱全部正面朝上,将士听闻无不受到鼓舞,士气大振。虽然这个是有艺术成分,但这个时候假如我就是狄青,大家是将士,大家看着我抛出硬币,那硬币全部朝上的概率会是多少呢?”这样的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投入情景当中进行思考,方便教师引出教学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