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作者: 廖柳仙作者简介:廖柳仙(1975~),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城关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文化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影响程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良好的心理成熟素质,学生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程度也比较大。因此,将爱国教育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爱国情感和爱国心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资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33-0127-06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日常行为中形成的潜在的规范和准则,法治则是我国人民的行为底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意识和观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等综合基础素养,能够对学生的社交、学习、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爱国主义,为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思想认识要重视到位
小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能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出现在社会上,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收到这些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较深,导致部分小学生产生了文化自卑的现象。这说明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渗透较少,同时渗透的方式不能直达学生内心,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提高思想站位,充分发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认识到我们有义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建立为国家富强而学习远大目标。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我国思政教育核心的重要性,要把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理念,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育资源要广泛利用
(一)立足课本发挥教材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由儿童研究专家和道德与法治相关专家联合编著的,内容包含大量的爱国教育素材,因此能够满足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素质的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发挥教材价值,按教材编排螺旋上升的特点,对1~6年级的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1. 发掘体现国家和民族历史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体现国家和民族历史教育的素材。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材呈现的是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指出了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教材中给出了“茶马古道”和“广西口岸”两幅图的说明,描述了历史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过马帮交易商品的状况以及广西边境地区各民族兴边富民的情况。通过该课学习,学生可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是《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该单元教材呈现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走上复兴之路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中包含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中呈现了许多革命先辈及优秀的中华儿女让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生动事迹,展示了中华民族奋勇拼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2. 发掘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
有关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多个年级的学习中均有涉及。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过新年》通过春节习俗来表现中国的“年”文化;二年级上册的《团团圆圆过中秋》从各地过中秋节的活动说中秋习俗,吃月饼赏月说团聚与思念的中秋味道,表现中秋“团圆”的文化;四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展现了祖国各地独特的节日风俗;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呈现的是中国汉字演变的历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中华民族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示了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第七课《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活动园中呈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引导学生要文化自信。六年级下册第八课《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向我们展示了祖国近年来天宫、蛟龙、天眼等相继问世的重大科技成果,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科技进步的自豪感。
3. 发掘体现国情教育的素材
教材中涉及国家的地理资源、国家发展的情况等内容都能进行国情教育。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辽阔的国土”这部分内容通过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非常直观地突出中国“广大”的特点,对中国宝岛台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强调台湾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好山好水好风光”这部分内容展示了祖国多样的地形和山水之美,“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呈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差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五年级下册的《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从我们的生活、科技、农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出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整合资源适度拓展教育素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时直接呈现教材内容还不足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教材时可以适度拓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时事热点或乡土资源挖掘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个坡度,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达成知识性目标的基础上,更容易达成情感目标,使学生更容易产生爱国情怀,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爱国主义素质的目的。
1. 从时事热点中捕捉教育素材
国内时事新闻事件很多,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捕捉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事件或材料,作为国情教育素材的补充。这样富有时代感的国情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无穷的魅力。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圆满完成载人飞行任务,成功返航。这一时事热点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取得了十三发十三捷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时事热点可以作为二年级上册《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拓展教材,说明梦想的实现是离不开坚持的,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的强国梦而坚持努力学习。
2. 从乡土资源中挖掘教育素材
家国情怀是乡土情怀的延伸。乡土资源中很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红色资源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该单元的前两课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了祖国各地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地丰富的物产。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以及丰富的物产和自然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主题教学时,教师利用本地的红色教材《风展红旗如画——走进中央苏区三明》,与教学的教材内容进行资源整合,提炼出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教育素材。教育素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三明许多敢于担当、不怕牺牲、一心向党的英雄事迹;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家乡人民发挥敢为人先、奋勇拼搏的精神,推动家乡经济的发展,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样的教育素材,通过家乡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帮助学生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在情理交融的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思想,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了爱国主义素养,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陈旧,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就难以激发学生共鸣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直观呈现对比教学法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时,第三框题是“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除了呈现教材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外,笔者还充分拓展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在这一课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江南丘陵上的茶园、华北平原上的农田、南方的渔业小镇以及内蒙古高原上的牧场四幅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课上,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能够和同学分享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美丽景色,以及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对家乡产生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对教材内容的认知,笔者在教材中提供的四幅图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四段视频,分别是江南丘陵茶园的劳作特点,华北平原上的农业活动,南方小镇的渔业发展以及内蒙古高原上的牧民生活。通过这种视频的播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我国的地形多样性、气候多样性以及国土面积广阔等特点。笔者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将我国的国土面积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国家的认知。正是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博,所以我国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势也是十分多样的,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我们国家江南水乡、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东北的雪乡、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沙漠、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以及四大盆地视频资料进行对比。这些不同的地形地势在不同气候的影响下,对我国的居民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学生能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学生在之后的探究和讨论中,积极性明显获得了增强。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呈现和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了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构建学习情境教学法
构建良好的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提高爱国主义体验感。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情境创设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易于感受、易于理解的学习场景,并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丰富情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使用这种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素质。
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中的“我的家在这里”相关内容时,就结合了教材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教学情境,进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良好的归属感,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萌芽发展。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居住地的位置以及名字由来等基本情况,通过认识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塑造学生良好的家乡归属感和认同感。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两个教学情境:第一是自然环境的教学情境,第二是精神环境的教学情境。这里主要阐释精神环境教学情境的构建方法。笔者先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上学,那么在你们居住的地方有没有经常见到红色精神文化活动,像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到退休老干部或者是抗战老兵家中慰问的活动呢?学生回答见过,社区中还举办过红色精神的知识问答竞赛。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同时继续向学生提问:有谁知道为什么开展这种活动吗?学生回答: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这些英雄的奉献。笔者继续肯定学生的回答。这时教师把一位当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编成课本剧,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小演员把自己和剧中角色融为一体,将革命人物机智勇敢、大义凛然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发表感受时,表示要带着感恩之心,缅怀先烈,传承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用优异的成绩向学校汇报,向祖国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