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靳大林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小学进行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思维和习惯,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改进和提升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现实困境、劳动素养评价原则、劳动素养评价载体、劳动素养评价人员等,并提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优化路径,以期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劳动素养;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7-0001-06
一、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做出了指引。2022年,教育部下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评价要求。近年来,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评价这一块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教师习惯用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甚至出现一些形式主义,以“拍照留痕”作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教育部于2020年提出在新时期要加强劳动教育,并将其上升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提升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对劳动素养评价进行改革和优化,及时解决当前劳动素养评价存在的现实困境,有效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提升中小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二、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评价内容不够多元
首先,中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评价时,多以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考试为主,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习成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考虑到学生劳动理念、劳动态度的培养和劳动精神的塑造。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劳动素养的提升,劳动素养是衡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些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其次,大部分中小学将劳动教育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混为一谈,认为实践教学评价就是劳动评价的一种形式,这不利于劳动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开展。最后,大部分中小学侧重于重复的生产性劳动教育评价内容,而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实践和日常生产活动视而不见,不利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创新发展。
(二)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和单位员工等,在开展评价时各自为政,教师成为劳动评价的主体,学校内外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评价都由教师主导,而学生自己的评价、家庭和社会领域的评价都被忽视,这就会造成评价不全面、不系统。班级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劳动学习和实践都进行及时评价,主要是以其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绩作为参考,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评价方式较为简单
随着国家加深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各类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对策和评价体系构建。中小学与一般学校的不同在于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因此,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当前中小学存在教育评价方式过于简单的情况,一方面,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评价重视量化评价方法,忽视定性评价分析。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而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环境、发展趋势难以做出定性评价,这就会导致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劳动理念和劳动精神方面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具有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的倾向,沿用传统的考试和能力测试方式进行评价,不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及时发现并改正问题,教师和学生并不能从劳动教育实践中产生新的认知。
三、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原则
(一)突出评价目标的导向化
《课标》指出劳动教育评价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关注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劳动过程中的体现。通过评价的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劳动育人价值的实现”。劳动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这四大块劳动育人的目标,拟定出具体的评价指标。笔者所在学校细化出“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劳动素养指标和发展目标”(表1),完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1. 劳动观念的评价指标
劳动观念是指在思想上对劳动的感悟,是一个人对劳动的看法。正确的劳动观念应该是让学生从小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进步发展,参加劳动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因此,这一板块的评价指标可以体现在尊敬劳动者;勤俭节约,珍惜粮食;不好逸恶劳,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懂得劳动者虽有分工、专业、工作条件环境的差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懂得不怕吃苦,有奉献精神等。
2. 劳动能力的评价指标
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因此,劳动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进行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方面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
3. 劳动习惯和品质的评价指标
劳动习惯和品质,可以从学生是否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等方面进行评价。
4. 劳动精神的评价指标
劳动精神反映出了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因此,这一板块将以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实践。辛勤劳动,长期坚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诚实劳动,不投机取巧,遵守劳动纪律这几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
(二)重视评价方式的系统化
《课标》指出,劳动素养的评价“应整体、系统地进行评价,并贯穿学习始终”。对劳动素养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循序渐进的评价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
1. 过程性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是否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劳动过程中是否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刻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是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否珍惜劳动成果等,要及时做出评价反馈,并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调节、完善劳动教育计划、方案。
2. 结果性评价
教师要善于利用“结果性评价”展开劳动教育。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任务群的劳动教育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劳动教育质量分析,更重要的是将“结果”反馈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地分析,因势利导,或提问、或总结、或反思、或分享……“结果性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内驱力,让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在“结果性评价”中逐步扎根、生长,最终内化成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评价体系中,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便难以体现,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课标》指出“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应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可以使评价更具真实性、针对性和激励性。
1. 教师评价
教师是劳动实践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适时、恰当、中肯的评价,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同时,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也是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当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表现积极的时候,当学生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时候,教师鼓励性的评价更能激发能激起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端正其劳动态度,树立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 学生自我评价
将评价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自身劳动素养的发展。在自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标准”,任何评价都是有标准的,有了标准意识,学生的评价才不会主观盲目。
3. 小组互评
小组内的互相评价,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评价气氛,宽松和谐的小组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评价观点,更拉近了组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家长的评价
邀请家长参与劳动素养的评价,其目的一是引起家长的重视,二是通过家长的评价,对学生成长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四)体现评价工具的实用化
教育评价工具有很多,如试题、问卷、上交作品分析、技能实演,各种劳动记录表、奖惩等。合理使用评价工具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下面介绍两种比较实用的评价工具。
1. 劳动积分卡
劳动积分卡不单是记录学生劳动实践经历及成果的小工具,也是学生实现自我激励的能量包。开学初,学校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劳动积分卡。学生参加了劳动实践,按照劳动任务的积分标准,都会获得相应的分值。到了学期末,凭借卡内的积分,可以作为本学期劳动教育等级评定的依据,学校也会对积分较高的同学给予表彰。
2. 劳动教育档案袋
学生劳动教育档案袋,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每个学生的劳动教育成长档案袋中,保留有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照片、作品、劳动任务单、劳动积分卡等,这是每个学生专属的劳动记忆,也是有效的劳动素养评价工具。
四、 劳动素养评价载体——多样式的“成长袋”
劳动素养评价载体是让教育评价功能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支架。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劳动素养评价载体设计得多元、有趣、直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表、记录卡、统计图、成长树,更容易激发学生劳动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适合对劳动内容固定、指标具体、评价对象整体参与的项目。由于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动态性,需要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郑州市中原区某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群中设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研究课程,分别用钉钉打卡量表、三星评价量表、自主设计量表来评价。必修劳动课程的达标量表(表2)立足必修性和基础性,从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年级段,划分为3大类9小类基础劳动课程,用“钉钉打卡+积分”的方式评价。选修劳动课程三星评价量表(表3)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小组合作为要点,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加自评、互评、师评和服务单位评价等相结合的形式,用“三星评价+等级”的方式呈现。
劳动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创造性劳动”,郑州市中原区某校研究课程的自主设计量表,鉴于研究课程是校本特色课与社团活动课融合,基于推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劳动审美和劳动艺术,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个性得以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评价载体由学生发挥想象,用形式多样的统计表、金字塔表展现出来,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就加一个“笑脸图”,用“笑脸”数量的多少显示学生研究项目的参与度和完成率。
(二)评价记录卡
学生在劳动中的细节、体验、感悟可以用评价记录卡呈现。教师、家长、学生可用“语言+星级”对关键点进行概括描述评价。某校劳动教育“生长性”评价记录卡(图1),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显示劳动学习的进展。
(三)评价统计图
对一个主题的劳动内容或者单个学生一个月、一学期的劳动情况可以用评价统计图来评价。无论是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劳动学习过程、数据的变化、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让学生绘制统计图本身也是学习、评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