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陈桂兰摘 要:毋庸置疑,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语文课程中,读写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渠道。因此,文章通过资料分析与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及核心素养发展”相关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文章结合研究当中产生的认识,分析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施原则,思考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意义,总结了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组织读写结合的原则以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7-0053-05
“核心素养”概念自2014年提出以来,便逐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内容。简单来说,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对学生的当下学习以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能力与品质。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无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不同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内容往往可以反映出学科根本的教育价值。不难理解,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特征。无论在日常学习还是社会生活中,语文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是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是两项主要的学习活动,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读写结合无疑是开展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读写结合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的基本实施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这样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从而逐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施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
(一)对读写结合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会存在“重感知,轻训练”的问题,练笔的内容安排较少。同时,在日常的写作活动中,教师有时也会忽视阅读活动对写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阅读与写作活动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脱节,两者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在这种情况下,日常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训练内容是比较薄弱的。
(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尽管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对教学方式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但在日常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的“灌输”依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灌输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位置往往是比较被动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理解,难以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受此影响,不但容易使读写结合练习流于表面,而且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导致学习活动的低效。
(三)指导方法比较单一
在读写结合练习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往往是一种概念的外壳或者可感可视的表象。为了将这些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恰当指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依赖“语言讲授”这一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单调的方法容易使读写练习停留在浅层的指导上,容易在教学中出现机械操作的现象。同时,这种单一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的,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四)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标的随意与模糊是造成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在日常语文课程中组织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很多时候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对课内基础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读写结合练习容易成为单纯的课后练习活动。受此影响,读写结合练习的积极作用通常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五)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存在封闭性
这一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教师在组织读写结合练习时缺少开放性的视野。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并且缺少对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这导致学生日常的读写结合练习往往局限在课内知识的学习上,难以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
(六)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读写结合中的评价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有时会忽视评价环节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读写结合练习任务的完成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束,导致教学活动缺少比较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评价环节当中,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有时过于简略,很难使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施原则
为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组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练习,教师需要遵循一些恰当的原则。
(一)导向性
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看,读写结合练习是一项复杂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读写结合活动的混乱无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遵循导向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教师应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后续学习活动的方向。在这样的引领下,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性
在核心素养发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提升学生内在品质的过程,而学生无疑就是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读写结合教学时应遵循自主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更加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构建民主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深入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真正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
(三)启发性
读写结合练习是一项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读写结合强调要遵循自主性原则,但并不是指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只有在教师的恰当指导之下,才能更加顺利地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因此,在组织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遵循启发性原则,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点拨,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四)开放性
开放性原则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引入更加丰富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恰当的学习资源,从而使读写练习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加坚实的载体。从指导方法的角度来看,开放性原则强调要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五)趣味性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趣味性是指导读写结合活动顺利实施的基本原则。顾名思义,趣味性原则强调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增强学习活动的乐趣,使读写结合活动更具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施策略
(一)注重导向作用,明确读写内容
1. 完善读写结合准备
为了避免合读写结合活动的混乱无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遵循导向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教师应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后续学习活动的方向。也就是说,读写结合目标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最终的课程效果。为了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进行完善的课程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在读写结合目标的设置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把握课标要求。课程标准是开展语文教学的指导文件。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提出了教学要求。比如针对记叙文,课标要求要从文章结构、语言结构、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学习与思考。针对语言结构,可以分解为句子、构段、开头、结尾、谋篇、写人、状物等部分,这也可以视为开展记叙文读写练习的重点。此外,课程标准强调了不同学段的要求。从整体来看,这种要求是不断提高的。第二,明确教材内容。教材是开展读写结合练习的直接载体和依据,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内容的重要材料。因此,在开展读写结合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钻研,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而有效推动读写结合的开展。第三,明确学生学情。读写结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为了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依据学生学情对教学策略做出适当地调整。总之,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进行完善的课程准备是极为重要的。
2. 把握读写结合时机
教师应该明白,尽管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但并不能盲目开展,而是要注意适度性。若一味开展读写结合,不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准确把握组织读写结合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读写结合练习有效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通常来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读写结合活动的实施可以着眼于以下两点:第一,在学生产生兴趣时组织读写结合。从认知特点来看,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时,思维往往比较活跃,此时学生在读写练习中能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读写练习。第二,结合重难点内容组织读写练习。读写结合并非有读就有写,而是与阅读内容的特点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准确把握阅读内容的重难点。对阅读文本的重难点内容,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将读写结合视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渠道,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指导学生阅读,奠定写作基础
1.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阅读意愿
从读与写的关系来看,阅读是一种吸收,而写作则是表达的过程。从这种关系中可以看出,在读写结合中,阅读活动是学习活动的起点。所以在语文课程中,首先需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学习环境息息相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内容创设课堂情境,以此来增强阅读内容的吸引力,使学生主动进行阅读,从而为读写练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观潮》时,文章有很多值得学生借鉴的写作知识,比如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总分的方式,先用一句话整体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然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从写作顺序来看,文章可以概述为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这种按照时间顺序的描写是可供学生学习的。从学情来看,大部分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都比较少,所以为了使学生自觉阅读范文,我没有直接进行阅读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视频创设了课堂情境。具体来讲,这段视频从不同的视角直观呈现出了钱塘江大潮不同阶段的景象。同时,介绍了一些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趣事。借助视频,增强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通过阅读了解钱塘江大潮,从而推动了读写练习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合理创设课堂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合理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从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比较薄弱的,所以为了掌握恰当的写作知识,需要通过范文学习相关的写作知识,并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思考更加有序和深入,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内容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并帮助学生积累读写经验。
比如教学《火烧云》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阅读。同时,为了使学生的阅读过程得到优化,我结合文本设计了以下问题:(1)文中火烧云有怎样的特点?(2)课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些段落描写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火烧云的颜色与形状分别有怎样的特点?(3)文章中使用的词语有什么特点?(4)4、5、6三个段落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相似之处?(5)作者在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时使用了哪些方法?(6)你最喜欢文中哪个句子?为什么作者可以把火烧云描写得这么美?(7)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非常美的景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这种景象进行描写?学生结合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究。利用这种方式,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此外,学生在阅读中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