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探析

作者: 陈雅茹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推动着信息化发展,又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内涵。在教育领域融入信息技术,改变了现有的教育形态,同时也使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关于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融合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文章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论述了融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探讨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有效融合的具体策略,对全面改善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深度融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不仅要辅助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迫切,这将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刻不容缓。文章以一线数学教师的视角,深刻理解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教学融合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作用。鉴于数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将以此为研究焦点,致力于深入剖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一)直观呈现抽象的知识

信息技术正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将原本抽象、难以直观理解的知识内容变得生动具体。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既要深入精讲,又要引导学生充分实践。为此,信息技术的运用尤为关键。它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形式,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将重点、难点转化为具体、直观的知识,特别是“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尽管其属于新兴事物,但是已经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它就像一部小品,一部微型小说,将最重要的东西压缩成一段浅显易学的小视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让原本教师难以讲清楚、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变得清晰明了,真正实现了“精讲”的教学目标,突破了动静态、时空等因素的制约,将抽象的知识、冗杂的过程以一种直观、简明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认知所学,获得了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教学成果。

(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走出了传统的数学教学困境,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呈现出一幅崭新的图景。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摆脱时空的束缚,拓展自主学习渠道,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是目前线上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其共同特征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为主要特点,以微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并且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视频教学、在线社区、模拟实验、习题库等,这些都很好地满足了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牢牢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崭新的理念。教师可以基于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课件”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而学生成为“听众”,这与“生本课堂”的理念相悖。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扮演引导、组织和协调的角色,而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在实践中摸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规律,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局限

信息技术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认识和情感的手段,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创造工具,但信息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融合而随意整合,也不能盲目地运用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媒介相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需要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及课堂环境等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只能起到一种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教师应及时反馈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课堂反馈讨论变得更加活跃,特别是微课堂,利用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能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可以通过移动手机进行线上学习、研讨、互动交流,这使学生的反馈讨论更加灵活、及时。比如学生可以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线上观看课件、进行线上留言,自由地与同伴、教师讨论问题。这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满足了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讨论,教师可以将其整理成宝贵的学习资源,这将成为教师和群体研讨课程案例的重要素材。这种反馈方式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反馈讨论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反馈系统以其方便、灵活的特性,为教师提供了调整教学计划的依据。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从而优化教学流程。而学生也能通过反馈系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板书结构

板书作为一种基础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板书起到了提示、启发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板书一般采取的是“粉笔+黑板”的形式,教师板书的速度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板书内容,并通过信息软件的框架图、思维导图等功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更为完善和明确,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节约教学时间。

例如,在小学数学“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精心制作PPT,合理地将“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步骤和算理结合起来,并规范公式运算的书写要求,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粉笔书写的时间,也确保学生在课件的提示下,可以主动思考和探索混合运算的次序,提高学生的运算和解题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课堂教学成效。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利用文本、图像等信息化手段设计和制作微课件,强调预习的要点,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自主预习。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主题时,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应找到这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如长、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强调预习要点的同时,结合生活实物关联所学内容,制作微课件,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让他们在观看微课件的过程中,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预习,提升学习效果。

(三)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是一种融合了既有知识与新课内容的情境教学方法。相关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通过形象且直观的方式再现教学场景,实现了对学生的高效教学。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仍采用“口授+板书”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声、光、形、色”一体化特性,可以创造出更为生动、生动的情境,不仅扩大了教学空间,还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轴对称和平移”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同时初步感受轴对称和平移的特性。生活中关于轴对称和平移的实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这些实例搜集起来,做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情景,例如为学生展示拱桥、埃菲尔铁塔、金字塔、蝴蝶、移动的电梯等,让他们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亲切感。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刺激下,可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如旋转点和平移沿直线运动等。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对这些图形和变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形成更清晰的空间概念和数学思维。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教学中,能否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与微课的展示功能相融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微课的教学价值,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以“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操作过程录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圆柱和圆锥。相对传统的教学,通过微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控制整个课堂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从多个视角观察圆柱、圆锥的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有效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更高效、更优质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学习平台,增强学生线上的互动交流

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学习通、微信、校园网络课堂等平台,拓展数学学习空间,搭建数学学习交流答疑通道,使所有参加学习的师生均可登录,便于他们在平台上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最后的答疑和总结。另外,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问题,他们需要查阅很多资料。但是,学生获取资料的方式、途径各不相同,所要搜索的资料也各不相同。如果学生能够将自己搜索到的资料上传到这个平台的数据库中,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会极大地丰富预习资料,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了学习交流、答疑平台后,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难题时,都可以在线上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发积极性,扩宽学习渠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显著提高了数学学习效果。

信息化教学极大地影响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使其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和“教”的共赢。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善于引导,全面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科学地选择各种教育传媒,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达到“教”与“学”的最优结合,实现交互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更好地开展数学探究。

参考文献:

[1] 贾热桑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J]. 小学生:中旬刊,2022(12):61-63.

[2] 郭传华.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21):31-32.

[3] 姚桠婷.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 中小学电教,2022(06):18-20.

[4] 李林花. 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 求知导刊,2022(16):72-74.

[5] 刘晓卉.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6):28-30.

(责任编辑:张涵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