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小班生活常规培养中的运用
作者: 沈嘉莹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幼儿教育应当“以生活为中心”,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小班幼儿从家庭开始进入集体生活,常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习惯会让幼儿终身受益。文章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为支持,分析了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的现状,介绍了教师在小班生活常规培养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方法,旨在为教育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班教学;陶行知思想;“生活即教育”理念
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对幼儿而言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而小班幼儿的教育原则是保育为主,保教并重,将教育融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把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生活和活动中会事半功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从一日生活中的入园签到、喝水、午饭、如厕等环节,融入常规教育的元素,帮助幼儿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一、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现状
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室这个环境是十分陌生的,并且幼儿园的一日作息与家庭也有所不同,因此幼儿适应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在家庭中都是由成人照看,各方面自理能力都比较弱,而到了幼儿园,幼儿就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学习独立用餐、睡觉,以及自主饮水和如厕等。这一转变使很多幼儿都显得无所适从,有的需要协助用餐,有的忘记饮水,有的玩耍时忘记如厕,甚至有的幼儿不愿在幼儿园大便等。
在入园前期,学校向家长发放了《幼儿自理能力问卷调查》,汇总问卷数据得出:能自主吃饭的幼儿人数为48.6%,可以不在成人的提醒下自主喝水的幼儿人数为75.3%,会使用小便池自主如厕的幼儿人数为69.5%,而能够自主大便的幼儿人数仅为8.2%。数据表明,大部分幼儿在家中的自理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不仅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还能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科书,教科书即生活。”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就是教育”,其强调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而不只是以书本为教育中心的传统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而幼儿的生活场所便是他们的教育场所。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是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对幼儿起到引导作用,从而展开教育。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最好在生活中进行,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便成了幼儿接受教育的最好途径。
三、基于陶行知理论的小班生活常规培养具体举措
(一)在生活环节中建立班级归属感
小班幼儿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建立幼儿的班级归属感是最重要的一步,能够有效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在一日生活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融教育于生活环节,从而达到幼儿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小班开学时,幼儿哭闹的情况比较多,很多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很严重,在经过两周的幼儿园适应期后,幼儿哭闹的情况好转不少,但还是有幼儿在早晨入园时有情绪。为了让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并且能够喜欢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决定在每天入园进教室时营造一点仪式感。在和幼儿参观了中、大班幼儿的教室之后,一名幼儿发现,大班幼儿的教室门口都有“签到”区域,每天到了教室之后先在门口进行签到,代表自己今天来到了幼儿园。这样既能带给幼儿归属感,又方便幼儿查看自己的好朋友是否来上学了。于是,在幼儿的讨论下,教师在班级也设置了专门的签到区域“我来啦”。每天来到教室的幼儿为自己插上签到卡,代表自己来到了幼儿园。“签到”区域设置后,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幼儿在签到时不仅会很骄傲地说一声:“我来啦!”,还会关注一下自己的好朋友是否来上学了。在实行签到区域后,幼儿入园哭闹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家长也表示,孩子在入园前的情绪变高了。
生活即课程,课程蕴含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签到”作为幼儿进入班级的第一件事,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起班级的归属感,还能通过认识头像来熟悉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在签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仪式感,还能营造出一种自由、接纳和关爱的环境氛围。教师巧用“签到”这一方法,让小环节发挥大功效。此外,通过“签到”还增强了幼儿的时间观念,减少了幼儿迟到的现象,在增强小班幼儿入园常规意识的同时,也展示了幼儿的个性,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见证了幼儿的成长。
(二)在环境互动中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幼儿产生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身心是一种隐形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但这种本能会随着成长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幼儿在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待遇以及家长的溺爱、包办和代替会使幼儿丧失这种本能。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幼儿发自内心的行动。因此,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生活,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的喝水行为是指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科学地喝水。在一日生活中,幼儿自主喝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班幼儿对喝水这件事情基本是被动的,需要教师去提醒他们:“宝贝,需要喝水啦。”有时甚至提醒过后幼儿也不愿去喝水或者只是敷衍地喝一点点,因此,如何帮助幼儿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在小班一日生活常规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幼儿不愿意主动喝水的现状,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将教育融于生活互动游戏中,创设喝水互动墙“米奇喊你喝水啦”,通过互动游戏督促幼儿主动喝水。每次喝完水之后,幼儿就将自己的照片贴到互动墙上,喝一次就贴在“1”的区域,喝两次就贴在“2”的区域,以此类推。这样,教师和幼儿都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哪些幼儿喝了水,以及他们的饮水量和饮水次数。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小小的教育机智却帮助幼儿明显改善了喝水的习惯,使其逐渐养成了自主喝水的好习惯。同时,幼儿之间还能够互相监督,彼此提醒要主动喝水。这种方式提升了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而且在喝水的过程中,通过计数的形式,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数学概念和计数能力。
生活教育是在生活中的教育,教育在各种生活中实施。因此,幼儿的学习方式也应在生活中进行,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引导幼儿一起解决问题,将常规教育以互动游戏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小班幼儿“喜爱游戏”的年龄特点,又增强了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三)在生活课程中萌发生活常规意识
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因此,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能诞生课程。生活和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抓住幼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巧妙生成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教育与研究。
在进入小班一段时间后,基本上所有的幼儿都已经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流程,也熟悉了一日常规。他们开始愿意在幼儿园吃饭、喝水、睡觉,并逐渐把幼儿园当成了第二个家。午餐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正在长身体的小班幼儿而言,午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了让每个幼儿能够主动积极地用餐,幼儿园开展了“光盘”行动,鼓励幼儿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了解了“光盘”行动的深远意义,还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这一理念,让节约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幼儿和教师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参与“光盘”行动。他们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挑战,并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为此,幼儿园还特别制作了“光盘互动墙”,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幼儿纷纷表示,他们将努力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积极践行“光盘行动”。
幼儿园的课程不仅要选取专业书本的课程内容,还可以选取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甚至是根据幼儿生活情况生成的内容。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把握幼儿遇到的用餐问题,生成生活课程,与幼儿进行深入讨论与研究,了解幼儿的心理,引导幼儿解决用餐问题,并在与幼儿的讨论分享中诞生了好办法。
陶行知先生特别注重教育的生活化,提倡生活教育,即一日生活皆教育。吃饭是幼儿在幼儿园每天都会经历的一个重要生活环节,幼儿的用餐情况也是家园沟通的一大内容。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生活细节,利用教育智慧创设有益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中萌生了良好的用餐意识。
(四)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培养安全感
小班幼儿在进入幼儿园生活前,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等亲人一起生活,因此,培养幼儿在幼儿园的安全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喜爱、信任班级。教师要关注幼儿的需求,以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目标,把握幼儿的发展节奏,营造出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建立师幼之间良好的互信关系,就如同朋友一般与幼儿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如厕是每一位幼儿在园都必须做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上厕所。但是,还是有少数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经过教师的了解,部分幼儿是因为习惯家中环境或依赖家长陪伴,而不愿在幼儿园大便。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了幼儿在家的大便情况以及习惯,并且与家长沟通幼儿不愿在幼儿园大便的想法,与家长达成共识,一起对幼儿进行开导和鼓励。另外,教师在幼儿园内组织了一场关于如厕的讨论,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寻找解决方法。为了让幼儿感到舒适和安心,教师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并积极开导幼儿:“幼儿园的小马桶多可爱呀,就是为了宝贝们大便准备的。大便是自己的事情哦,宝贝们长大了,也要试着自己大便了。”在马桶旁边,教师还为幼儿制作了一面可爱的互动墙“今天你便便了吗?”,鼓励每天成功在幼儿园大便的幼儿贴上自己的照片,以此激励他们,让他们明白如厕是一件很正常且自然的事情。通过一系列的小措施,幼儿逐渐养成了自主大便的好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保障了幼儿的健康,也消除了家长的担忧与顾虑。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场所,是幼儿迈向独立的“踏板”,幼儿教师则是幼儿除父母、亲人外接触最多的社会人员。因此,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给予每个幼儿温暖的关怀和爱护,还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助力幼儿快速融入幼儿园生活,从而建立起安全感。此外,及时的家园沟通、适当的师幼谈心谈话都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现实生活便是教育,脱离现实生活,教育便无处落脚,因此,幼儿教育要以生活为素材,将教育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幼儿教育也正迈向多样化与现代化。如今,“生活化”和“游戏化”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一种主流趋势,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高度吻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探究、多一点互动,与教育实际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实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习惯与生活常规,助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惠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成才之路,2019(36):72-73.
[2] 姚本凤,樊竹均.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进行常规教育浅探[J]. 学前教育研究,1999(03):52.
[3]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4] 李姝妹.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 新智慧,2023(11):54-55.
(责任编辑: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