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 李丹丹 赖留君

摘  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校承担着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和人格品质,以及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良好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政治方向与思想品德,强调教育的政治性功能,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这显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称。因此,文章提出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挖掘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内涵,唤醒师生的文化自觉,又使之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即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园文化;校园“爱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是使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对心理健康的要求尤为迫切与重要。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因此,研究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十分有必要。

(二)研究的意义

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仁爱”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需要学会合作、共处、交流与沟通。因此,研究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爱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概述

(一)关于小学校园“爱文化”的内涵概述

当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人们通常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小学校园“爱文化”的内涵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爱心育人、文化化人”的价值观念。

(二)关于小学校园“爱文化”的特征概述

校园的“爱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它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校园中的物质活动和环境也比较多地渗透着这种“以爱为核心”的精神因素,这正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这样的一种精神文化可以分层次,从具有审美特质的感受爱、欣赏爱和实践爱的一种情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非压抑性、中介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这种抽象的理性观念,通过审美化表现,融化于形象、直观的物质媒介中,“以爱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还侧重于知识、道德、信仰等理性的精神文化因素,它具有整体性、历史继承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三、小学校园“爱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层次参差不齐

为了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首要问题是认清校园文化发展现状,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层次来看,当前校园文化发展整体处于层次推进的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实体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以及观念文化层次。在学校的实体文化建设方面,伴随着各学校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增强,在校园文化各方面设施的投入及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突破,新建、改建了大批校园文化设施,并且在校园学生组织的倡导之下开展了诸多有意义的文化类活动,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就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而言,各学校在强化实体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逐步加强了引导并规范文明言行的规章体制。

(二)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

从校园文化特色角度看,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校园文化虽有共性,但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校园文化具有的无限生命力,正是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

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而言,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但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同质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这将不利于各学校最终形成具有普遍影响、校园人共享的“学校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操作及环境有待完善

从校园文化建设操作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实践性。从校园文化的社会环境来看,有一些负面的干扰;市场经济建设给学校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带来了不小的负效应。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

(四)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缺乏特色与活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必须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使全体师生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但是,不少学校看起来布局合理,格调幽雅,起到了净化、绿化、美化的作用,却缺少特点;没有实行动态管理,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等一成不变,学生对其熟视无睹,布置成了一种摆设。绝大部分学校的这种布置大同小异,不能体现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教室布置整齐划一,墙面整洁干净,放弃了学生个性生成的主要阵地,不利于开展多样实践活动。

四、小学校园“爱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组织校园文化建设

1. 明确指导思想,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深层地研究本校实际,动态地构建校园文化脉络,提升、规范校园文化,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的一件大事。建设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以“人文、协作、创新、实践”的学校精神为指导进行。

2. 树立一面“爱文化”的精神旗帜。有研究表明,学校文化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为萌发期,即始于学校成立之初,需要一定的制度来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对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是成长期: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但还未建立真正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风格;第三阶段是成熟期:学校已形成真正的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基调牵引学校发展;最后是发扬期:文化形成后还要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浇灌,才能吸收新鲜的成分,形成开放的文化体系。

(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三)校园“爱文化”人文土壤的培育

1.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愿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切合各地实际,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形式主义。

2. 重视校园整体环境建设。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要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作用。环境设计要充分体现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赋予环境丰富的生命力,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使每一个环境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3. 多元化人文土壤的培育。形象地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与物质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学校在进行校园整体文化布局和远景规划时,理念起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在“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中,学校首先应确立的就是“学生要成长,教师首先要做到成长”。教师的文化素养代表的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形象,它的核心表现是:其一,思维的深刻和独到;其二,知识的丰富和广博;其三,人性的丰满和善良。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的形象标志就是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教育者,拥有善的心灵、美的情怀,是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

为了让以爱为核心的学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成长奠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可循,学校可以特别制订《小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依此方案,让学校“以爱育爱”的校园文化更具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学校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学校还需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五)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成效并重

1. 重视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基础教育研究者及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一定要调整思路,更新观念,加强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尽快出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及实际指导意义的且比较完善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评估体系及实践模式。

2. 重视校园文化的实践成效。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干劲足,学生爱校如家,学校各项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一方面,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优化,“以爱育爱,爱满校园”的文化实践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另一方面,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家庭、社会都受到爱的感染,从而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形成社会各方合力,使之成为引导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形成道德认知的有效载体。

五、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关系到校园教学与整体品质的提升,对校园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伴随着新时代的深入发展与新课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当立身于教学实际状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挖掘出同学校教学相符合的文化核心内涵,从而唤醒学校师生的文化自觉性,使校园推崇的核心文化能够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源泉与动力。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该教育类型并非单向的教育行为,而是一种双主体的教育形式,通过逐一感染来传递爱心,实现共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 新教育之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启军. 试论教师对既定教学内容的审美再创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S1):130-132.

[3] 赵伶俐. 审美化教学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5):108-114.

(责任编辑:何田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