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的基本原则、设计思路与实施路径
作者: 段玉山 丁荣 杨昕
摘 要:近年来,教育部遴选出多个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入课程教材,体现了党和国家意志,是教材落实国家事权的重要举措,也是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内在要求。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要遵循“五位一体”的基本原则,即“育人为本,素养导向”“统筹设计,全面覆盖”“结合学科,有机融入”“相互衔接,有序推进”和“适宜实效,方式多元”。在此基础上,对地理教材系统特点与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特点进行分析,探寻地理教材与各重大主题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内容的具体融入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多方位思考与探索,旨在为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教材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进而提升新时期地理教材建设水平。
关键词:重大主题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基本原则;设计思路;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1-0003-06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必然要求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保障,在教材中加强重大主题教育,有利于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提升教材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回应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和任务[1]。地理学科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在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地理教材需肩负起重大主题教育任务,贯彻教育部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相关精神与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相关内容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绿色低碳发展、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地理教材。
一、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的基本原则
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要坚持“育人为本,素养导向”“统筹设计,全面覆盖”“结合学科,有机融入”“相互衔接,有序推进”“适宜实效,方式多元”五位一体原则(图1),整体上实现各重大主题教育在教材中的融入与体现。
1.育人为本,素养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教材建设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2]。主题教育目标在于全面育人、强化素养,主题教育进教材要坚持育人为本和素养导向。主题教育应引领学生的生活实践,落实“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将主题教育的“意义世界”通过教材的“符号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3]。主题教育不是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品德素养等得到提升。“双减”时代背景下,主题教育进教材不是给学生增负,而是要强化育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和感悟提升对教育主题的认同感,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统筹设计,全面覆盖
主题教育进教材不是碎片化的体现,而是要进行系统化设计,突出统筹性。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地将重大主题教育渗透于教材之中。在全学段、全学科覆盖的前提下,要结合学段特点与学科特点,做到学段上纵向衔接、学科间协同配合。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的设计应做到全面覆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避免交叉重复和形式泛化,科学确定主题教育进教材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并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整体提升重大主题教育的育人效果。
3.结合学科,有机融入
重大主题教育与学科教学并非生硬结合,而是要依据学科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重大主题教育相关内容,将主题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采用渗透融合而非硬性加入的方式,避免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应从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与学科属性的内在关联入手,注重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生成性,将主题教育融入学科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在“知”与“行”中落实教育目标,发挥综合育人效应。
4.相互衔接,有序推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变化[4],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不能简单重复,应循序渐进。主题教育进教材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针对学生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段间有序推进,注意册与册、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纵向衔接;同时,也要依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注重学科间、主题间、主题内部间的配合,横向上相互配合,达到螺旋上升、立体呈现、层层递进的效果。
5.适宜实效,方式多元
重大主题教育涉及的内容往往较为抽象,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难以理解较抽象的内容。因此,需要将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行转化,可通过考察、参观、调研、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实效性高、可操作性强的育人活动,将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将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贴近学生认知特点与生活实际,实现多样性、适宜性和实效性的渗透,挖掘教材的多重教育价值,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
二、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的设计思路
1.地理教材系统特点与重大主题教育特点结合
地理学科文理兼备,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桥梁[5]。地理教材是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的天然平台。重大主题教育涵盖理论知识、情感体验、实践行动等多层次内涵,地理教材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活动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以多元化方式融合重大主题教育。文本可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创设生活情境,使地理教材课文系统以严谨准确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情境展示重大主题教育与地理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念认知;图像不仅具有直观性,也包含丰富的信息,且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地理教材图像系统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地图、图表、照片等形式呈现,形象地展现重大主题教育涉及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活动是感悟重大主题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地理教材活动系统以多样化的形式在教材中呈现各个重大主题教育,思行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重大主题教育的内涵。根据教材三大系统特点,地理教材在落实不同重大主题教育方面应各有侧重。
2.地理教材内容与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基本行动指南,融入这一思想能够确保教材内容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在教材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以具体事件、鲜活案例、生活体验和基本概念出发(图2),从地理学角度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通过体现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等内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7]。党始终将科技发展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为科技事业指明了方向,确保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在教材融入“党的领导”方面,通过选择典型人物、科学史实等鲜活案例素材,让学生认识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了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史实、见证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同时,着重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量子通信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科技成果(图3),充分体现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坚定志向,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途径[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地关系的思考,为初中地理教材提供了思想教育资源。地理教材可通过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介绍我国古人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的创举(图4),使学生理解人地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现实意义,初步建立人地协调观,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呈现我国在传统聚落、耕作技术、古代工程、文化遗址、建筑园林等方面的成就,结合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等多样化素材,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人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初步形成对人地关系理性、客观的认识,进而尊重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革命传统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求真务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9]。地理教材在融入革命传统方面,可以地理学家的事迹作为切入点,展示其在探索自然、认知世界征程中的光辉足迹,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地理教材可通过抗震救灾等事迹诠释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团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地理课程可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国家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效,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其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在连接个人与社会方面具有关键纽带作用[10]。地理教材在融入劳动教育方面,可通过地理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且丰富的劳动体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校园美化、家乡建设等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和劳动规范意识,提升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效率观念的认知,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此外,地理教材还可通过介绍各行各业与地理学或生活有关的职业和人物故事,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相关从业者是如何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设计和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如何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从而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国家安全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等多个领域,国家安全教育对于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公民具有重大意义[11]。在融入国家安全教育方面,地理教材可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并感悟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学习国家领土范围、海洋权益、自然资源特征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国土安全和资源安全意识;通过学习民族文化、习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安全意识;通过学习地球上的水、土地、大气、植被等内容,了解人类目前面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教材应重点围绕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让学生初步建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基础知识,理解国家安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开展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12]。地理教材在融入国防教育方面,可通过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国家疆域、行政区划、领土主权、周边国家、战略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图5),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国家领土的范围和边界,牢固树立国家主权至上的观念,深刻领会国家疆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进一步强化对国家统一的认知,培养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航空航天科技成就,如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等内容,开展有关科学探究活动,展示国家的科技实力,体现国防科技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国防科技的浓厚兴趣。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灾害是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将自然灾害主题作为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地理教材的突破点。通过对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从而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可有效提升地理教材在增强学生生命至上意识方面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思想和行动基础[13]。在融入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可以世界海洋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节点为教学契机,组织主题活动、知识竞赛、科普展览等多种活动(图6),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绿色低碳知识的热情。同时,开展节水、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等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自觉参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