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理论视域下高考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特征探析

作者: 杨淑媛 徐梓莹 张争胜

情境认知理论视域下高考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特征探析0

摘 要:情境认知理论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关注与高考试题体现实践应用性要求具有内在契合性。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从应用性情境“物质资源”“空间尺度”“任务类型”和“水平层次”四个维度对2021—2022年广东卷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考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以国家与社会发展层面的生产类情境为主;聚焦于中小尺度区域的现实问题;重点考查区域特征描述与原因分析;综合情境占比最多。

关键词:地理高考;应用性试题;情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4-0040-05

一、引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以“四翼”作为高考评价素质教育的基本维度,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1]。“应用性”作为“四翼”中的重要一“翼”,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2],反映了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视和需求。“四翼”考查要求需要以情境为载体来实现。由此,地理高考中“应用性”要求由来源真实且贴近时代、社会和生活的试题情境来承载。应用性试题情境能让学生在解决现实地理问题中,深刻领会地理知识、思想和方法中所蕴含的应用价值。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 theory)根植于20世纪80年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巨大转型背景,其目标在于促进知识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3],揭示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可见,情境认知理论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关注与高考应用性要求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本文借鉴情境认知理论,力求构建高考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的分析框架,探析高考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的考查特征和价值,以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所启示。

二、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及其分析框架

1.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的界定

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的活动场域[4]。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在于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促进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有效运用[3],体现应用性在情境中的显性要求。地理应用性情境是对真实情境的再现,选取的素材应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聚焦于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

本文中“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是以现实地理情境为背景,将对学生地理知识和能力掌握程度的考查置于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与生态等实际应用问题解决的载体,体现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2.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的分析框架建构

试题情境蕴含着复杂多维度的内容,研究试题情境首先应建构分析框架。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作为实践场应涵盖真实世界的问题,为学习者提供能达成学习目标的背景与支撑,以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5]。因此,本文认为“应用性试题情境”应以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包含“提供现实问题信息”“对接实际应用需求”“学生自主迁移应用”三大要素(图1)。真实情境既为学习者提供情境资源,也是相关情境任务解决的先行组织者[3]。因此,应用性试题情境中的“情境资源”作为基础背景,起到提供物质资源的作用,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现实问题信息”;“情境任务”是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为试题情境“对接实际应用需求”。仅将情境资源与情境任务作为试题情境的基本维度,仍较少考虑地理学科的区域特性。而空间尺度体现区域范围,表征区域内地理事象的过程与发展,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概念。在试题情境中,“空间尺度”会影响学生获取情境资源信息和解决情境任务的视角和思维,同时也为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提供尺度指向,对接实际应用需求。因而,情境的空间尺度亦是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的重要维度之一。此外,应用性情境来源于生产生活,通常具有多层次特征,需要学生灵活调动不同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因此,应用性情境的层次性反映了学生自主迁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水平。

由此,应用性情境的资源、任务、空间尺度与水平层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系统。本文从应用性情境的“物质资源”“空间尺度”“任务类型”和“水平层次”四个维度构建地理应用性试题情境分析框架(表1)。

(1)物质资源

情境的物质资源属性表现为学生提供相关情境材料以解决情境任务。地理学科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间的关系,其应用性情境的物质资源应表现为与生产生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等密切相关的情境材料[4]。本文进一步将应用性情境的物质资源划分为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个类型编码(表2)。

(2)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也是地理情境的重要组成[6]。不同空间尺度指示的区域地理事物与过程不同,影响学生解决情境任务的视角和解释方向。因此,应用性情境在空间尺度上将区域划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3个类型编码(表3)。

(3)任务类型

应用性情境中存在潜在和多样的现实需求与挑战,需要通过情境任务的设置才能得以明确和提出[7]。因而,科学的情境任务设置需要构建起联通情境资源与现实应用需求的问题空间。由此,产生了多样的应用性情境任务类型。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高考试题设问内容,将应用性情境任务划分为特征描述、原因探究、条件分析、影响意义、判断推测与措施建议六个类型编码(表4)。

(4)水平层次

应用性情境具有多层次性,选择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可考查不同水平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共同实现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4]。基于情境的复杂程度,本文将应用性情境的水平层次分为简单、综合和复杂三个层次[8],考查学生在“应用性”上的表现水平(表5)。

三、2021—2022年高考广东地理卷应用性试题情境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本文对2021—2022年广东地理卷中应用性试题情境进行了分析。编码工作由两位编码员共同完成,编码员先独立完成编码,再进行比对,出现不一致时,共同讨论确定最终编码。分析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1.资源特征:关注社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国家发展

情境资源的不同类型对学生认知和思维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两年广东地理试题情境以生产类情境为主(图2),集中于国家与社会发展层面,选取的情境材料与新兴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如2021年广东卷第4题以大疆无人机的欧洲总部选址为素材,体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22年广东卷第11、12题以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素材,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生态类情境占比不高但每年稳定出现,反映了地理学科关注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相较于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高关注,涉及学生个人层面、更为微观的生活类情境占比较低,仅2022年第20题属于生活类情境。通过分析,发现近两年广东卷体现出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国家与社会层面发展成就的特点,很好地对接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缺乏对个人层面生活情境的关注。

2.尺度特征:聚焦中小尺度区域,解决具体情境问题

空间尺度的大小影响着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时的思维导向[6]。近两年广东地理高考情境聚焦于中小尺度区域,而大尺度的情境较少(图3),体现出对具有特殊性的局域现实问题的关注。情境的区域尺度越小,蕴含的地理要素越具体、精细,内部地理事象的特殊性就越明显。因此,以中小尺度为背景的地理问题考查往往更有针对性,要求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势,对具体区域情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实现对应用能力的考查。如2022年广东卷第13、14题以老旧厂区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为素材,综合考查小尺度地理事象空间演化的原因及影响。此外,学生本质上生活在小尺度空间内,对于部分中小尺度的地理试题情境可在日常生活观察中找到思维落脚点,对接其生活体验。

3.任务特征:溯前因推后果,逐层推进问题解决

应用性试题情境的任务设置反映了不同的现实需求。统计发现,近两年广东地理高考中特征描述和原因探究类的情境任务数量最多,影响意义和措施建议类也占一定比例,条件分析和判断推测类则相对较少(图4),可见,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特定区域中认识地理格局与分析地理过程的掌握程度。情境任务的选取具有明显的问题链特征,在综合题中表现更为突出。如2021年广东卷第18题以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为情境,其三个情境任务依次为“描述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独特区位条件”“提出合理化建议”,体现了从地理事象的认识出发,再向前追溯原因和向后探寻影响的逻辑规律[9],也深化了对描述阐述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可见,情境任务的设置逻辑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行动逻辑一致,旨在让学生在情境任务的引导下推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4.层次特征:考查现实综合问题,重视应用迁移能力

科学合理的情境分层可实现对学科素养的层次考查。统计发现,近两年广东卷中简单、综合和复杂三种层次的情境均占据一定的比例,其中以综合情境占比最多(图5)。综合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熟悉度,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材料联结较多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还原知识应用的实际过程。以综合情境为主的高考地理试题,体现对学生主动构建、应用迁移能力的重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原理、规律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如2022年广东卷第5题以南岭大气汞污染变化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信息综合调动热力环流、大气受热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四、教学建议

1.课堂引入现实情境,关注多元来源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师多采用学科化、脱离现实生活的情境案例讲解知识,这种结构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很难将抽象知识迁移至真实的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以致学生在高考应对真实应用性试题情境时束手无策,无法学以致用。因此,在课堂引入现实情境以组织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应当尽量选取日常生产生活、国家发展伟大成就、生态建设等现实案例,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应用情境进行学习探究。教师及时关注多元的信息来源,如热点新闻报道、最新地理科研成果等,将材料信息转化为应用性情境,以真实问题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2.精研中小尺度情境,注重尺度转换

地理学科知识往往嵌套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中,这对教师在情境空间尺度的选择提出了高要求。教材多从宏观大尺度的视角呈现地理的一般概念、规律与原理,如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山地垂直分布规律等。而高考命题多聚焦于中小尺度区域,借助精细化的应用问题,考查学生运用一般概念、规律与原理解释特殊地理事象的能力和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选取大尺度地理情境使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知识原理,而且要精研中小尺度情境,将一般性知识应用于具体化问题的解决。教师可在讲解一般性概念知识时先选取大尺度区域情境,使学生在宏观视角上理解得更清晰;再选取特殊区域创设中小尺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以空间尺度转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层次性情境任务,体现综合应用

情境任务是为满足现实问题需求及测评学生能力水平而创设。通过统计,广东卷在应用性试题情境任务上多以考查特征描述及原因探究的形式呈现,但同样也需关注其他类型的情境任务。特征描述任务是对区域事象的表征,原因探究及条件分析则是对区域的深化认识,影响意义、判断推测及措施建议任务则是对区域发展的未来预测,每一种类型任务都考查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以问题链的形式创设多样的情境任务,先由现象表征到原因条件分析,再到未来演变过程,以层次性设问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多维的思维能力,实现综合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70.

[3]Choi J I , Hannafin M . 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Roles, structur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5, 43(2):53-69.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戴维·H·乔森纳.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徐世猛,李洁,周小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邱鸿亮.关于情境设问空间尺度与精细程度的整合探究——基于高考全国卷地理综合题的案例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9(12):57-61.

[7] 巫阳朔.情境化试题的设计、开发与编制规范[J].教学与管理,2017(7):78-81.

[8] 李富明,李慎中.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情境的运用与备考策略[J].地理教育,2021(7):46-50.

[9] 朱承熙,张婧.近五年高考地理综合题命题特征研究——基于质性文本分析的方法[J].地理教学,2020(18):60-6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