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作者: 蒋立兴 张艳萍摘 要:学界针对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知网(CNKI)在1991—2020年间发表的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关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热度稳步上升,文献数量趋于稳定;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最初关注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到如今重点关注师范技能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后续研究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改进高师地理教学且推动地理师范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CiteSpace;高师;地理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7-0074-0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对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持续改进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不同时期也对高等教育提出过不同指导意见,而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主体,也积极推进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时革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现有的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分析方法
1.文献来源
分析所采用的文献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知网)为数据库检索来源。在知网中采用高级检索模式,以“主题%=高师地理教学”的方式确定检索结果条目,时间选择为199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检索后得出检索结果334条,删除会议等非专业性学术文献后,最终得到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献328篇。
2.分析工具
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一个用来分析、挖掘和进行文献可视化的应用软件[1]。用此软件进行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文献图谱分析,梳理总结出1991—2020年间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分析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趋势特点。
二、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1.文献产出时间分析
知网中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发文量如图1所示,从1991—2020年间的数量变化趋势看,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文献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发展—保持稳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总体文献数量呈先增长后稳定的趋势,且在2006年后文献量显著增加,由2005年的5篇增长到2006年的17篇。而引证数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急剧增长两个主要发展阶段[2]。
通过分析,2006年之前知网文献量较少的原因为之前大多数关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文章主要是关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针对探究改革开放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张毅认为应将教授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放在首位,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培养目标意识,即教学对象是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由此提出了“师导生学”的教学方法、多领域多层次的地理知识和形象化教学三条教学方法的改革意见[3]。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于2005年完成,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已经初见端倪,教师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师生关系也逐渐转变,这些变化都对高师院校的培养机制提出了新要求,这加强了相关专家学者对高师地理教师教育的关注且研究方向扩展到了素质教育、新时代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等 [4]。李俊峰通过调查安徽师范大学的地理教学实践现状,认为高师地理教学实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不能培养出具有新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提出了高师地理全程—互动教学实践模式[5]。凌申认为需要配合新课程标准进行高师地理教学改革,高师地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6]。
2004年前,引证量一直没有超过文献量,这说明在1991—2004年知网中关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这一研究的文献对后来研究的参考价值较低,也印证了前面对文献量的分析,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无法满足之后的时代要求,对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研究帮助较为有限。王力根据1993年高中会考制度,提出会考制度将导致普通高中地理教师的需求量下降,这与后来普通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与考试设置状况不相符,在过去的环境中提出的教学改革设想对新课改和新高考时期高师地理教学研究的参考意义有限[7]。
而2005年后,引证量高于文献量,同时文献量也较之前有增加,说明2005—2020年知网中关于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论和专业实践教学等研究文献对后来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张军海等人分析了中学地理新课程的特点和中学地理新课程对高师地理教学的挑战和高师地理教学特点,提出了高师地理教学必须调整教育视角,进行全面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8]。周旗等人认为地理教材教法课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课时计划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训练和中学地理课程评价方法的学习,教学形式上克服单纯教师讲授,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训练[9]。
2.作者发文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中的发文作者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的作者图谱,图中有419个节点、30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 5,图中节点的大小反映了作者的发文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从作者发文量角度分析,熊平生、杨载田、徐宝芳发文量最多。
其中,熊平生、杨载田、徐宝芳发文量为5篇,王鹏、叶滢、高凯为4篇(表1)。从作者的合作角度分析,研究呈现“少数抱团,多数独立”的格局。
[发文作者 发文量/篇 熊平生 5 杨载田 5 徐宝芳 5 王鹏 4 叶滢 4 高凯 4 ][表1 1991—2020年知网中主要发文作者]
王鹏、周松秀、赵建军、钟顺清等14人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大的合作网络,该合作网络主要研究新课改下教学改革的相关方面[10-11]。其中钟顺清、王鹏等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和高师地理实验的教学现状,提出在实验教学中需要进行探究式改革 [12]。另外,徐丽娜等3人则形成了以高师地理教师培养与高中地理课程衔接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合作网络[13-15]。
3.发文机构分析
运用CiteSpace分析,对328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图3)。图中有267个节点、6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9,图中节点的大小反映机构的发文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由图3可知,除了信阳师范学院等3所高校的合作网络外,其他合作网络发文量较少,还有大多数高校是独立研究发文,也呈现“少数抱团,多数独立”的格局,高校之间关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交流合作较少,这将不利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由表2可见,发文总数在6篇及以上的高校共有9所。从发文量来看,排在前四位的是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主要发文机构的构成来看,基本为地方师范类高校,双一流高校较少,显示出对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关注度还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2]。
[机构 发文量/篇 衡阳师范学院 15 重庆师范大学 12 西华师范大学 7 内蒙古师范大学 7 华东师范大学 6 首都师范大学 6 福建师范大学 6 信阳师范学院 6 盐城师范学院 6 ][表2 知网中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主要发文机构]
4.载文期刊分析
将主要的载文期刊归纳总结(表3)。从载文量来看,《地理教学》的载文量为16篇、《地理教育》与《高师理科学刊》的载文量均为9篇,这三个载文期刊排在前列。从总体载文期刊来源来看,《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为地理教育方面的期刊,余下的大部分期刊属于高校学报。所有期刊年均载文量均不到1篇,整体上对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关注较少[16]。
三、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是对文献的高度概括,对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有助于准确了解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选择时间段为1991—2020年,时间分区设置为1年,得到知网中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4),图中的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节点,不同节点代表不同的关键词。其中,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的词频,节点越大说明对应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各节点间的连线表示节点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明节点间的联系越紧密。图中有461个节点、1 14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0 8,节点之间连线密集,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术网络。去除包含在检索用主题中的“高师地理”“高师”“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之外,出现频次前五位的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高师院校”“地理专业”“地理科学”,可以看出这些为普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突现度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领域。运用CiteSpace中突变检测分析,得到知网中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前15个突现词(表4),并由此确定关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其中突现度排在前五位的词依次为“高师”“地理科学”“高师院校”“学术研讨会”“地理教学研究”。
从时间线上看,突现关键词间有较强的时间连续性,2001年以前的突现关键词为“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2001—2011年的突现关键词为“21世纪”“新课程”“高师地理”“新课程改革”“高师院校”“学术研讨会”“地理教学研究”“教学论研究”“地理教学论”;2015年后的突现关键词为“高师”“地理科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从这些关键词的突现时间点来看,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紧跟每次新课程改革,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熊平生通过高师地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寻求与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教育接轨[17]。赵建军等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高师区域地理教学模式重构的途径与方法,构建了高师区域地理教学模式重构概念模型[18]。
从突现周期来看,“新课程”“地理科学”的周期最长,为5年,“高师地理专业”“21世纪”“高师”为4年,其他关键词突现周期在2~3年。2011年至今,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19]。吴育忠认为要主动应对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新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高师地理教育应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更新教材知识结构并改进教法,加强对地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培养,加强地理实践环节[20]。黄莉敏等人将单一的地理教学论课程内容进行融合与分解,构建了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六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21]。
四、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趋势
对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时间跨度分析有助于准确了解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趋势。为分析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趋势,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上使用聚类功能,将关键词分为13类,得到1991—2020年知网中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关键词时间线可视化图谱(图5),图谱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年份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演化与推进。通过分析图谱发现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对师范生的关注度有所增加,2006年出现“学生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之后“学生需求”“德育渗透”“价值观”等关键词出现,表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开始注重对师范生的研究[16]。毛焕敏基于地理师范生视角,对高师地理科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契合师范生的现实需求建议[22]。梁正瀚分析了高师地理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的策略,认为需要提高师范生创业创新意识,以培养高素质的地理教育专业师资队伍[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