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实践”视域下的体育教学

作者: 王兰兰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生命全面解放、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理应将学生的“生命·实践”放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基于“生命·实践”视域下的体育教学,应当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因,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调动学生的体育学练积极性,发掘学生体育学练的创造性。“生命·实践”视域下的体育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本质力量、生命力量的全面解放和舒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

情境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土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教师直接提出相关的学练项目和学练要求,这样的体育教学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练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的体育学练内容、要求等融入、渗透到情境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沟通学生的体育学练新知与旧知的关联,也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体育学练的意义和价值,更能融洽师生的关系,促进师生、生生的多向度对话和交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练与情境的链接点、融合点等。

例如,教学《背越式跳高》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没有进行机械的、盲目的、枯燥的说教,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国际著名背越式跳高的运动员比赛的视频。这样的视频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给学生鲜明的背越式跳高的表象,还能激发学生学练跳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练跳高的积极性。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进、适度介入,对相关的关键性动作相机进行点拨、启发,让学生思考:运动员们是怎样跳高的?为什么要这样?这样的跳高动作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对体育学练动作的思考,学生会积极地尝试学练。从积极的、主动的模仿到自我对相关动作的揣摩、反思、尝试,学生的体育学练水平在自主性的体育学练过程中悄然得到发展、提升。有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弧线助跑?背越式跳高身体的各个部位过杆顺序是怎样的?整个身体过杆之后双腿要怎样?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以及自身的积极尝试、实践,学生的体育学练水平能得到有效提高。

情境应当贴合学生的体育学练现实,应当贴合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这样能有效降低学生的体育学练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减少学生与体育学练项目、学练对象的距离感。作为教师,要充分借助各种体育学练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借助情境,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融入体育学练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调动情感,优化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

基于“生命·实践”视域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从外部催生学生体育学练的内在兴趣,调动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更要从内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练情感。情感是学生体育学练的内驱力,具有濡染性、持久性、弥散性等特质。调动学生的情感,就是指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它能优化学生的体育学练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体育学练的效能感,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学练,乐于进行各项体育比赛活动。在学生体育学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而增进学生体育学练的内驱力。要真诚地赞赏学生,要多关心学生、关照学生、关怀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了学练的问题或障碍时,教师要探寻成因,采用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启发、引领,增进学生体育学练的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策略,以朋友般的友好去关心、体贴、爱护学生等。

例如,教学《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这一技术是篮球运动中较为复杂的一项技术,学生不易掌握,容易出现“走步”违例和“接球脱手”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在跟进学生篮球传接球学练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从力度、方向、落点和时机上进行深度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学生的篮球传接球训练从失败走向成功、从陌生走向熟悉。在学练的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练,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感悟。实践证明,如果课堂学习氛围自由、平等,学生的学练情感就比较热烈,学生的学练效能就能显著增强,也就容易掌握相关的动作。

“生命·实践”视域下的体育教学,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练情感,不仅要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还可以从优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体育学练中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练情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练习惯。

三、培育情趣,生成学生的体育学练人格

培育学生的体育学练情趣,能有效地生成学生的体育学练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寓教于乐”“寓练于乐”的原则,让学生的体育学练过程成为生命解放与舒展的过程。培育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要在学生的体育学练中融入、渗透一些“玩”的元素,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体育学练的难点,把握体育学练重点,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体育学练要领。

在“玩”的过程中,体育学练对象、体育学练方式等对于学生而言都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有益于学生的生命发展的。当学生在体育学练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到体育学练项目是内在的,是有益于促进自我生命发展的,学生就会投入百倍的信心、体能等融入其中,学生的体育学练就会乐此不疲。

例如,教学《前掷实心球》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枯燥地、反复地“投掷”,而是可以设置一个个的“门槛”,引领学生的“投掷”不断产生新的目标,让学生在“投掷”的过程中超越自我。如此,学生的“投掷”就会不断地进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研究“持球”的技术、“预摆”的技术、“发力”的技术,等等。在学生学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学练动作本身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解疑、学生的学练与教师的精讲等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练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这个过程,促进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培养了学生体育学练的创新性、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

情境、情感、情趣是“生命·实践”视域下体育教学的三要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体育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具体学情,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将学生的体育学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将身心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学生的体育学练之中,必将有助于刷新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视野。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