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实践
作者: 丁永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将其巧妙融入日常教学,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更是对教育者创新能力与责任感的呼唤。基于此,笔者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首先,德育资源的开发能够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情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教学融合有助于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引导。通过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的融合,可以将德育内容自然融入语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等资源,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的实践策略
1.开展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围绕特定的德育主题展开,如爱国主义、诚信友善、责任担当等,这些主题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通过深入阅读相关文本,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些德育概念,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爱国主义主题的文章时,学生能够感受到先辈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激发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为例。首先,确立主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内容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围绕“自然之美与生态保护”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自然美景,培养其热爱自然、尊重生态的环保意识。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小兴安岭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为后续的阅读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其次,精选材料,丰富阅读。主题阅读过程中,除了精读《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外,教师还应精心挑选与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描写其他自然风光的散文、环保主题的短篇故事等,这些材料能够补充和拓展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自然之美和生态保护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阅读,每组分配不同的阅读材料,并在阅读后进行小组分享和交流,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联系实际,引发思考。阅读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个人在保护自然方面可以做哪些贡献。教师可组织一次以“我为环保献一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围绕生态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2.融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民族精神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文化根脉,传承文化精髓。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为例。首先,通过背景介绍奠定文化基调。在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格局、文化特色、人物风貌等,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为深入挖掘德育资源打下基础。其次,通过经典诵读品味语言之美。教师选取《将相和》中的经典段落,如蔺相如的言辞、廉颇的悔悟等,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诵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再次,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情感。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将相和》中的关键场景,如蔺相如出使秦国、廉颇负荆请罪等,在角色扮演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理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最终的和解。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宽容大度”等价值观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德育主题的理解。最后,通过文化拓展,丰富德育内涵。学完《将相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如介绍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等。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3.结合生活实际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观念和行为最终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体现和检验。因此,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和体验道德规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内化这些规范。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的教学为例。首先,通过情景再现唤醒生活记忆。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父亲送孩子上学、雨中为孩子撑伞、夜晚陪伴孩子学习等场景。这些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迅速唤醒他们对父爱的记忆和感受,随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或感人瞬间,为学习《父爱之舟》奠定情感基础。通过情境再现和分享交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之处,为理解课文中的父爱形象做好准备。其次,通过细节品读体会生活情感。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中描写父爱的细节,如父亲为“我”缝补衣物、送“我”上学时的叮嘱、在船上为“我”摇橹等,接着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并分享自己在这些场景中可能感受到的情感和体验。通过细节品读和情感体验的分享,学生可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父爱的深沉与细腻,同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感恩之心。再次,将拓展延伸融入生活实践。学习完《父爱之舟》后,教师可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拓展任务,如让学生为父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为父亲制作一份手工礼物、与父亲共同完成一项家务等。这些任务旨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实践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更能对社会的整体道德风貌与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教学时,教师应高度重视这一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开发德育资源并将其与教学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武家河镇武家堡小学)
(责任编辑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