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教学中作品生长性的渗透
作者: 夏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更深层次把握名著内容。笔者认为,名著全本阅读教学要认识到作品的生长性问题。所谓作品的生长性,是指一部作品产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背景的转换,各种阶层的读者不断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丰富作品的意义,使得作品从广度、深度上得到拓展,更立体地映射出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如果注意到文学作品自带的生长属性,让学生也参与到作品的生长过程中,把自己的读书阅历、生活经验、文学积累等文化因素渗透到作品的阅读中,既能扩展作品的阅读评价,又能让学生的人生体验得以丰富,这就是作品生长性的渗透。
本文以名著《水浒》教学为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名著作品生长性的渗透。
一、与人物对话:从典型人物的复杂人性入手展开价值渗透
经典小说中的典型人物都具有复杂性、立体性,《水浒》中人物众多,各有风貌,形象极其鲜明。李逵和宋江是两个极有魅力的小说人物。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学生通读原著概述李逵和宋江的形象,然后启发学生寻找古人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宋江和李逵,作家本人喜欢哪一个?
学生经过通读原著、查找资料、读古人点评,在教师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文学积累对人物作思考,逐渐发现: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是把宋江作为正面人物去写的,着重写他慷慨助人的特点。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地位来说,他是多么希望生活中会有这样的英雄出现,来帮助弱者,铲除不平。他认为“为富应仁”,希望世间的有钱人都能怜老恤贫,从而受到大家的爱戴。宋江这个人物,是符合作者的创作理想的。应该说,在作者的心目中,更喜欢宋江一点。
对于李逵,大家的争议比较多。不少学生喜欢李逵的直率和坦然,但也有很多学生持反对意见。特别很多女生认为,李逵身上虽然有讲义气、孝顺、奋不顾身等优点,但粗鲁冷酷的程度让女生难以忍受,尤其是为了让朱仝入伙,杀死了一个还是天真儿童的小衙内,手段极端恶劣。更有学生指出,李逵就是梁山的一个残忍而无脑的“杀手”,充当宋江的杀人工具。
学生通过对李逵和宋江形象的赏析,感受到:人性是如此复杂,很难用“好人”“坏人”去定义这些经典人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这样的解读又是建立在熟读文本、品读细节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这些解读正构成了《水浒》这本经典名著跨入新时代后生长性的一部分。
二、与人物共情:运用互联网形式从人物心路历程角度展开情感渗透
阅读经典作品,特别需要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变化。教师要启发学生在与人物对话的基础上,仔细揣摩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互联网社交形式,尝试把揣摩到的人物情感表现出来。
例如,教师请学生设想,在“智取生辰纲”的前一个晚上,假如有个人想发一条朋友圈,你觉得会是谁?他会发什么图片,写什么话?发出后的反响如何?
这个设想引发了学生极大的讨论热情和创作兴趣。他们经过热烈的讨论,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晁盖、吴用、杨志,最不可能的是阮氏三雄。因为晁盖、吴用和杨志较有身份,有一定的文化,而且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什么顾忌,完全有可能采用发朋友圈的形式来“炫耀”或者宣泄做大事前的兴奋紧张的情绪。相对来说,阮氏三雄是打鱼的,没有地位也没有文化,不太会和文字图片打交道,他们不太可能发朋友圈,甚至也许买不起手机。教师认可了学生的判断。
“生辰纲”片段因其惊险、刺激、有趣,最终的结果非常圆满,很容易被学生看作“爽”文,读成轻松愉快的轻喜剧,于是造成“反向生长性渗透”。教师让学生尝试与晁盖共情:晁盖原有的生活中有钱有地位,为什么要冒险做违法的事情?纯粹是由于金钱的诱惑吗?
学生通过品读与讨论,发现晁盖有很强的权力欲和掌控欲。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凡有人来投奔,都会留在他的庄上住下。所以晁盖不像宋江那样小心翼翼包裹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很乐于“出风头”,他喜欢别人环绕着他,享受着大众的崇拜。领导“生辰纲”这样的战斗,不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更多的是凭此能获得“江湖”上对他领袖地位的肯定。
因此,晁盖的心理情感是由内而外三个圆圈构成:最核心、隐藏最深的是“愤怒”,外面一圈是“欲望”,最外面一圈才是“自信和乐善好施”。
三、为人物作传:通过再创作从作品的艺术魅力出发展开美学渗透
《水浒》在古代小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除了英雄人物之外,小说塑造了王婆、郓哥、裴如海、董超、薛霸等大量普通市井小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为后来世情小说的涌现指明了方向。
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一点,请他们不要忽略这些小人物的存在,要细读小人物的外貌特点,并且要注意小说运用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从而对作品的生长性予以渗透。清代的金圣叹对《水浒》的艺术手法做了归纳:《水浒》艺术,有倒插法,有夹叙法,有草蛇灰线法,有背面敷粉法,有弄引法,有獭尾法,等等。这些创作手段的穿插和运用,形成了《水浒》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以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改编作品片段,对原著进行再创造,为小人物写传记。可以是传记体,也可以动漫式呈现,还可以是剧本式的体例。在改编中,提醒学生要注重对小人物的处理以及对艺术手法的使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金圣叹所说的《水浒》艺术手法,并介绍学生查阅画家戴敦邦的水浒人物插画,最终打开学生想象力的大门。首先,对两个人物的外在形象进行具体描绘,通过漫画式夸张,把董超、薛霸设想成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两个模糊的小人物形象瞬间就清晰起来。其次,对人物的个性特征加以细化。董超谐音“懂抄”,因此设计成大字不识的文盲,薛霸谐音“学霸”,就设计成会背几句诗、能写字的人物。还特地加上一个细节:在暗害林冲之前,薛霸要写封信给陆谦讨赏,董超在边上插科打诨。两个小人物的外貌、个性原作中并无具体刻画,教师要依据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想象加以具象化,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从中源源不断地挖掘出再创作材料,使作品强大的美学生命力得以体现,作品的生长性也由此得以渗透进教学中。
学生在为人物作传中赋予了公差、店小二、猎户这些小人物更鲜明的外形特征、更生动的个性特点——公差变得更加贪财阿谀,店小二既可恨又可怜,猎户有了更悲惨的命运。他们运用对比、联想、反衬、讽刺等手法,尊重原著又不囿于原著,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把原著中未能涉及的具体形象拓展挖掘出来,将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学意义向广阔的时空延伸开去。
这些基于原著的解读、挖掘以及再创作,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经典作品无穷无尽的延展意义。他们发现,无论找寻哪一个点,只要基于原著,再充分调动想象力,都能让作品的内涵与意义获得延伸。而这就是每部经典作品所共有的生长性。在教学中对《水浒》作品的生长性进行积极渗透,让这部作品成为开启当代学生窥见古代社会的又一扇大门,同时也成为引领他们思索探求、激浊扬清,用更文明的眼光、更有共情力的头脑拥抱未来社会的一盏引航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