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情境 巧促表达

作者: 展宗蕊

趣味情境 巧促表达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逐渐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阶段更易接受直观、形象的情境。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是打开学生语言闸门的一个突破口,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敢于表达、自由表达、快乐表达,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语文综合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大象的耳朵》一课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情境来促进语言表达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图片情境,激发表达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较为薄弱,他们难以理解枯燥的文字语言,反而对直观、生动的图画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图片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逐渐理解课文含义,激发其自身的表达欲望,从而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创设生动、形象的图片情境来促进学生表达。比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图中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大象,它的笑容充满了感染力,它还有一双像扇子似的大耳朵耷拉在脑袋上十分可爱,在大象的身旁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如小兔子、小老鼠、小羊以及小鹿和小马等,与大象不同的是,他们的耳朵全都是竖起来的且都露出了十分惊奇的表情。待学生观察完插图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些耳朵图片,让他们猜一猜这些耳朵分别是哪些小动物的,并说明理由。学生们纷纷根据图中的耳朵样式猜出了相应的小动物,也从中明白了每个小动物的耳朵都是不同的,并进一步理解了文中“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内涵。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各种类型大象的图片,并让学生在观看完后描述一下自己眼中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的,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表达。有学生说:“大象的耳朵非常大。”也有学生说:“大象的耳朵一直都是耷拉着的状态。”学生们各抒己见,但都无法非常准确、完整地表达出大象耳朵的形状,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课文中描写大象耳朵的句子展示给学生看:“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这句话既简洁,又十分形象地将大象耳朵的特征描写出来了,学生在阅读这句话时,就会自觉地将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对比,从中逐渐掌握课文语言的表达技巧,明白自身语言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能力。教师正是通过创设图片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直观性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最后再通过语言对比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掌握表达技巧,促进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利用朗读情境,揣摩表达技巧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多种用法,还能在文字的引领下更深切地体会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内涵,为后续的写作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边朗读边感悟词汇用意,体会语气、语调、表情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最终实现自身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象的耳朵》一文中有很多对话场景,这为教师创设朗读情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风格特色,观察朗读时所需要注意的地方。随后,教师可以采取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将文章内容朗读一遍,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和声调,揣摩语言表达的一些小技巧,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续的自主朗读奠定基础。范读和领读环节结束后,学生就会开始自主朗读。有的学生在初次朗读时,就能很好地把握语气和声调,朗读得十分生动,但大部分学生仍分不清朗读时的语气变化,也抓不住文章重点,甚至断断续续,无法顺畅地读完。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朗读音频,让学生聆听音频、跟读音频,在反复的研读中进一步感受课文中的语调变化,掌握其中的朗读技巧,随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学生在朗读情境的反复熏陶中,就会逐渐摸索到朗读技巧,感受到朗读趣味,自然是越读越好、越读越顺。比如,有学生在阅读“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这句话时,从最初用平静的语气表达,到最后懂得用上扬的语调来读出疑问的语气,也有学生在阅读“我生来就是这样啊”这句话时,不仅运用了稳重的语气,还配上了双手交叉的肢体动作,准确表达出了大象不以为然的心情,还有学生在阅读“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有病了”这句话时,利用了肯定的语气搭配毫无疑问的表情,完整地表达出了小兔子自信满满的内心活动。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不仅体会到了对话表达的精妙之处,还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文中的情感特色,激发了自身的表达欲望,并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表达水平。

三、巧设角色扮演情境,促进表达创造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喜欢模仿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或动作,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教师不妨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巧妙地创设角色扮演游戏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对话和表演中激发自身的表达兴趣,发散自身思维,激发情感共鸣,丰富学习体验,最终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完善与提升。

《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详略有序,语言虽简洁,但情节丰富,读来十分耐人寻味,尤其在对话描写上,文本中重点描写了小兔子及小羊说的话,却省略了其余小动物说的话,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针对文本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表演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自主创编其余小动物对大象说的话,并将这些话与整篇故事融合起来,创编出生动、有趣的小短剧,最后将这出小短剧表演出来。学生对这一活动充满了兴趣,兴致勃勃地开始进行想象、创作、彩排和表演。比如,有的小组根据课文创编了小动物们研究大象耳朵的小短剧,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了大象、小老鼠、小马以及小鹿等角色,小鹿对大象说:“为什么你的耳朵总是耷拉着呢?”大象摆摆头表示自己也不明白,对此,强壮的小马提出了自己的猜测:“你的耳朵是不是感冒了?”而小老鼠则恍然大悟似的对大象说:“你的耳朵肯定是感冒了,只要打上一针,马上就能像兔子的耳朵一样竖起来了。”于是,小动物们又是给大象的耳朵打针,又是给大象的耳朵包扎,折腾了一圈,大象的耳朵还是没能竖起来,最后,大象无奈却又坚定地说:“我的耳朵生来就是这样的,人家是人家,我就是我。”学生们表演的活灵活现,不仅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还真诚地投入到了表演情境中,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十分有效的口语训练效果。教师正是通过创设角色扮演情境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让学生在情境中勇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更进一步地掌握课文主旨,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多元化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的语文知识,还能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变得更加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最终获得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为后续的写作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学生的表达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上语言的舞台。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五合镇朱寨柯小学)

(责任编辑来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