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导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范菊

以图导学是运用图文资料,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活动。以图导学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与实际地形和地势特征,同时结合图文信息,全面分析人文和水文资料。初中地理教师应当结合实际学情,用心选择图文资料,开展趣味游戏,用图引导学生练习,进而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观念,学会根据地形和地势等图形分析地理信息。

一、用心选图,降低知识学习难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以图导学,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用心选择图文资料,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发挥直观图示作用,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升教学实效。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备课阶段选择能够引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图文资料,将图片与文字资料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在图文资料的指引下高效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初中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课时,教师要围绕“海陆分布特点及比例、七大洲、四大洋”选择图文资料,说明世界海陆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水球、地球”名称的来历,为后续教学做足铺垫。首先,教师要展示“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地图,介绍地球海水与陆地面积比例,引出“地球仪”,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做准备。然后,教师要出示提前准备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海陆分布图”,结合所了解的“海陆比例”,在脑海中建构海陆分布特点。随后,教师要介绍七大洲与四大洋,展示“世界之最”图文资料——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大陆和岛屿最多的是亚洲。再以“七大洲定位”为过渡,让学生在观察图文资料的基础上,将各大洲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编号,由此降低抽象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对照图示,建构清晰的地理概念。最后,教师要呈现“四大洋”图片,以地球仪演示的方式,介绍四大洋的位置关系,提炼相关图文资料中的位置、面积、轮廓、深度信息,让学生用白纸描出各大洲的几何轮廓图,在标注和剪裁后,放置于四个大洋中对应的位置,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由此深入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二、趣味填图,深化地理空间概念

开展趣味填图游戏,可以充分发挥以图导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读图能力。趣味填图是在教师引领下开展的游戏教学活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与学习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填图游戏,在游戏中引领学生解决问题,使之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深化地理空间概念。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初中地理《欧洲西部》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欧洲西部工业分布、自然条件、资源、经济发展信息,制作相应的填图模块,让学生通过收集与分析资料,完成填图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首先,教师可以呈现欧洲西部地区图,让学生搜集区域内的国家信息,并将相关信息填入图中,明白相关区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经济发达的原因是工业、畜牧业、旅游业发达。然后,教师可以采用倒叙方法,从欧洲西部人们的日常饮食与生活习惯出发,让学生完成“畜牧图”,在游戏中渗透相关资源、自然条件信息,使学生在了解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情况的同时,建构地理空间概念。再从地理位置、气候的角度入手,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工业、旅游业发达的原因以及气候成因。同时,设计不同的填图游戏,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查找资料去完成,由此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进一步深化地理空间概念。最后,教师要总结学生的游戏完成情况,突出欧洲西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指导学生在总结游戏成果与学习心得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掌握读图技巧。

三、以图导练,提高地理读图能力

以图导练是在以图导学基础上开展的训练活动,能够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设计相应的训练环节,坚持以图导练,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通过练习,有助于学生准确识别各类图示中的关键信息,提高独立读图的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特殊天气,制作不同的知识体系图,发挥不同类型图形工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直观图示的帮助下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读图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中国气候图,从图中提取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信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明确学习难点,在直观图示的指引下进行探讨和分析,概括出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季风的概念、特点形成深刻认识,也能够根据季风与非季风区域的冬夏季风图,提炼地理信息。然后,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我国各地气候、降水量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综合分析、比较气候特征,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点。

为了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抓住以图导学核心设计数据表,集中呈现降水数据,引领学生思考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最后,教师引出降水分布与季风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分析干湿地区划分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特殊天气,了解寒潮、台风、水旱等防灾措施,强化自我读图能力,提升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四、以图作结,快速总结地理知识

学习总结是以图导学的最终环节,坚持以图作结,可以强化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快速总结课上所学的地理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知识。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可为下一步学习与练习夯实根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数据表、思维导图等图形工具,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地理知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记,在解题与反思中,快速提取相关知识,提升地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初中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课时,教师要运用不同的图形工具总结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相关地区中各环境要素间的影响关系。首先,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清晰展现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然后,教师可以呈现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图片,让学生结合景物,初步了解青藏地区多高山、多积雪的特点,懂得西北地区多沙漠、温差大的特点。教师要运用降水数据表,引导学生总结西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坚持以图作结,让学生懂得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明白距离西北地区较近的太平洋受到高大山脉阻挡,水汽难以进入该地区的特点。最后,教师介绍青藏地区地形图,引导学生提炼图中的地理信息,分析拉萨“日光城”美称的来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与总结地理信息,明白青藏地区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地势高且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所以被称为“日光城”,由此快速总结地理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初中地理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图,有效降低抽象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教师开展趣味填图游戏,能够助力学生深化地理空间概念,坚持以图导练,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运用直观图示总结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中部)

(责任编辑  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