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作者: 姜泽钰

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美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师作为教学者和引导者,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引导与渗透,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学生才会投入到行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传统的图片、教具等,或者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视频、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学习美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再进行逐层细化引导,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术之美。具体实践中,教师既要依托美术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好情境引出后的教学衔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美丽的花》一课时,教师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带领学生入境体验学习。生活中,千姿百态的花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为了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品种的花,包括玫瑰花、桂花、扶桑花、三角梅、四季茶花、长春花、风铃花等,利用五彩缤纷的花刺激学生感官,感受花朵之美。其次,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同学们,这些花点缀了我们的生活,它们美不美呢?”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继续引导:“你觉得这些花美在哪里呢?如何用手上的画笔画出这些花呢?如何能够把它们画得栩栩如生?”由此,学生的审美意识不断被激发出来,顺利进入美术学习。

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快速吸引学生关注,问题的设计能够牵引学生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美术学习中。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唤醒学生内心的审美意识。

二、渗透美学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是学生懂得审美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还需要注重渗透和传授一定的美学知识,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传授美学知识。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引进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先进行讨论,再进行创作,二者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体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走进春天》一课时,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渗透美学知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学生的取景构图知识,并学会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的场面。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春天是什么颜色、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以及呈现部分画家与春天有关的作品,强化学生印象,促进学生创作。其次,为了更好地创作,表现春天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渗透了美学知识,如如何构图取景、冷暖色调的运用、线条色彩的运用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并让学生分享作品、积极点评。为了强化学生的美术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积极点评,从而强化知识吸收与运用。

案例中,教师既点拨传授了基本的美学知识,也引导学生创作再分析作品巩固基础知识,让扎实的美术基础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最大化发挥课堂教学效益。

三、欣赏美术作品,感受作品之美

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具有欣赏意义的名家作品。其实,小学美术课除了绘画,欣赏名家作品也是其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感受作品之美,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呈现美术作品,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互动讨论美术作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分享自己对作品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山山水水》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互动欣赏美术作品,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隋唐时期展子虔的《游春图》、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漓江画派创始人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伟大的山水画作品,对这些作品形成初步的感知印象。其次,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你们觉得以上山水画美在哪里?它们有什么特点?”有学生说,墨色有浓有淡;有学生说,表现手法也不一样,有近景、有远景……最后,教师总结中国画特点,引导学生从深层次的美术角度进行分析,感受作品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互动分享看法,碰撞思维,深化见解,提升教学效果。

四、强化生活联系,体验生活之美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还需要注重强化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之美,并学会从美术的角度呈现生活之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所教内容与生活相关联,利用生活中真实的内容深化学生的印象,并依托生活,助力学生创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时,教师强化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制作,感受美、创造美。实际上,生活中很多废旧物品看起来并不起眼,甚至与“美”不沾边,但经过创意制作,不仅能用于生活实际,而且还能起到点缀美化的作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废旧物有哪些;其次,教师展示部分作品,如洗衣液桶制作的花盆、瓶盖制作而成的轮子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废旧物品,亲手制作一件美术创意作品。由此,学生积极选择,感受生活废旧物品由“废”到美,再到重复利用的过程。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与生活间的联系,让学生亲近美术,不仅体验到生活之美,还能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去创造美,从而更好地提升审美能力。

五、设计实践活动,感受创作之美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造美。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美术内容后,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完成。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设计一定的评比环节,可以多设计几个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佳造型奖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服装设计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实践活动前,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服装的基本知识,如样式、图案、颜色等,以及服装分类及作用等。结合这些内容,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请发挥你的想象,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服装参加“六一”儿童节T台秀。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喜欢,积极选取适合的材料,所展示的服装作品都非常有创意,有用传统布料的,也有用新颖的树叶做衬托的,还有用报纸的,等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够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发挥想象,主动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美术能力以及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最优化的途径,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