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作者: 张乐怡

《设计基础》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开展教学,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扩展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等,是艺术学院教学创新设计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痛点问题”分析

《设计基础》是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是造型基础绘画思路向设计思路转变的关键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向设计思路的转变较慢,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知识内容消化吸收时间较长,作业完成度低,方向性不明确。教师的教学中,思政内容偏少,案例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总体学习兴趣低迷,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本课程教学进行深度剖析。

1.教学目标忽视综合性能力培养。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内容是否理解掌握,忽视了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创作的能力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课程思政的引导,导致学生设计能力弱且缺乏将中国元素运用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力。

2.教学内容缺乏热点性丰富案例。在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对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法则、色彩构成的三要素及构成形式、立体构成的类型和形式美法则进行讲解,其中不乏相对枯燥的专业性名词及理论知识,这导致艺术学院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分心走神、畏难甚至放弃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课程内容缺少当下热点案例,学生无法通过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欠缺高效性互动引导。传统《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助少量实践练习,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及生生间的积极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低、主动性弱。另外,布置实践练习及作业环节,由于作业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作业完整率低。

4.评价方式掣肘学生综合性发展。《设计基础》课程以考试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缺少对学生全过程性的考核,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故而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性发展。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教师要以学情为出发点,结合“融思政、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进行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的教学创新和实践。

二、《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设计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以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准则,为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过硬、技能精湛、诚实守信、理性平和的高素质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考核方式等全方位多角度推进课程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1.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职业四位一体教学目标。根据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艺术学院数字媒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本课程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职业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思政融入、项目引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等实践,培养学生完成平面设计构图和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理念、运用综合材质创造形态造型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高阶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2.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设计基础》课程应结合数字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学情诊断;课中探究理解、实践创作;课后反思巩固、拓展提升。

课前预习、学情诊断。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微信群的方式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如:线下上课,发布上课时间及教室信息;线上上课,发布上课时间、课堂链接及密码。教师在课前2~3天在线上互动群以压缩包或链接的形式发布课前预习资料,学生可下载进行课前预习,并将问题汇总给学习委员。教师可在课前对汇总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提问题有机融合在备课中。

课中探究理解、实践创作。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广泛。线下教学情况下,教师采用面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并结合互联网资源在线上互动群进行链接分享,提高教学质量;线上教学情况下,教师采用直播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通过投屏共享的方式进行汇报分享,教师将关键内容进行录制,提供给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巩固。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线下线上课堂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后反思巩固、拓展提升。教师在课后布置任务并进行及时反馈,结合时间节点要求学生通过答疑互动群汇报任务及工作进度,教师在线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课后教师提供课堂关键内容的录像,结合慕课、素材库、学生作品库、参考资料等一并分享给学生,延续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外学习效率。

3.增设热点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丰富教学内容,增设热点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设计的概念以及构成的艺术时,打破传统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结合思政元素以及当下深受欢迎的中国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创作情境,提升学生对中国元素的提取与结合的能力。

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练习法、项目式教学法等提高教学质量。线下教学通过板书、PPT教学、头脑风暴等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线上教学利用互联网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自建教学课堂、微信公众号相关网站等丰富教学资源。此外,还可将实现“学科竞赛+课程作业”有效融合,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科竞赛真题与课程作业结合,把“以赛促教”落到实处。

5.注重全过程性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考核体系。本课程应紧密结合“融思政、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根据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汇报、实践创作等,期末成绩为过程性考试,以“以赛促教”项目作品最终效果及实践报告记分。

三、 《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成效及辐射推广

1.课程创新成效。教师结合时代需求,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与改革,结合学情,践行“融思政、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感增强,学习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方面提升效果显著,学生反馈较好。

2.课程辐射推广。学院学生成功入围首届京剧艺术国际海报双年展,荣获第三届全国学校冰雪创意设计大赛国家级奖4项,第16届好创意大赛省部级奖1项。与此同时,学生主动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参加各项科研课题。经过反复研究实践,主讲教师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设计基础》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被评为优秀项目,以本课程为依托的1篇教研教改类论文已在2023年2月出版的省部级期刊录用。本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对培养具有“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一流人才极具推广价值及现实意义。

总之,为了高效构建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路线,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教学创新改革,通过开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新路径,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及创新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