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作者: 花维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了“五育”并举这一教育理念。至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素养的教育格局得以初步建立。基于此教育背景,本文以优化小学音乐教学效果为目的,从“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出发,探究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渗透方式,旨在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结合音乐背景,培养道德品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五育”并举理念支撑下的小学音乐教育中,道德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位。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以深度挖掘音乐中蕴含的德育要素,结合歌词、创作背景、题材展开优秀美德、精神思想教育,并通过音乐自然教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领悟音乐精神内涵,锤炼优秀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听:丝绸之路—中国花鼓—迎宾曲》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丝绸之路、中国特色花鼓、迎宾曲等音乐艺术特点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提升对本国音乐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教师为提升精神教育效果,为学生播放相关微课程视频《丝绸之路》和《凤阳花鼓》舞台表演,让学生从历史背景、表演角度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认识到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学生深受传统音乐文化吸引,萌生音乐与文化爱好。爱国情怀、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曲目历史背景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加强课堂指导,促进心智发展
培养学生智能非朝夕之功,需要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着重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点亮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与思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智能手段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助力学生创编音乐,激活创造思维,也可以借助技能培养启发学生探究思维,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逐步感知“是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等问题,掌握学习音乐实用技能的一般方法,获得共性音乐学习规律。多样化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师课堂上的有力指导,教师需强化指导意识,以点滴积累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奏:小鼓响咚咚》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鼓点演奏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自主创编曲目。教师设计“猜猜谁在响”这一活动,将小鼓、三角铁、镲、小米粒等乐器教辅工具带入课堂,请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教师敲击的是哪种乐器,说一说不同乐器展现出来的音乐有哪些差别,游戏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分发小鼓,让学生熟悉小鼓的发声原理。接着,教师请学生轮流上台,由教师敲击一段简单旋律,学生聆听后尝试模仿,看谁模仿得又全又准。游戏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边做游戏边仔细聆听,锻炼了音准,也掌握了小鼓演奏技巧。同时,学生能从循环练习中获得敲鼓的共性规律,获得智力的启蒙。
三、创设律动游戏,塑造高雅体态
“五育”并举教育内涵在音乐教育中应具备音乐学科特点,贴合音乐教育需求。教师可以从共性目标出发,挖掘音乐中的体育素养,寻求体育与音乐教育的连接点,创设富有音乐特征的体育教学。体育的践行形式丰富多元,于融合教学目标出发,修养学生美好仪态,既是体育的教育目标,又符合音乐教学的教育内涵。教师可以创设律动游戏,引领学生结合音乐曲目翩翩起舞、自由舒展。学生能从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中获得情感启迪,于音乐中有意识地调整个人仪态,培育良好的精神风貌。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律动游戏,借助对孔雀姿态的模仿获得体态培养启示,促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仪态调整方法,认识到体态对人精神面貌的影响,使学生自觉维护体态,助力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傣族印象》微课程视频,以及舞蹈《雀之灵》,引领学生将真实的孔雀仪态与艺术加工的孔雀印象相重叠,从中感受孔雀仪态的共性美。教师将话题由孔雀仪态转换到人的仪态上,借助芭蕾舞蹈的简单动作锻炼学生仪态塑造,让学生逐步调整个人体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形成良好仪态习惯,重视身材与仪态管理。在音乐课程中设计律动游戏,能使学生体育素养得到有机渗透。
四、优化教学结构,增强美育熏陶
音乐本身作为艺术的存在形式,在美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立足音乐角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需要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知音乐之美,欣赏音乐之美,鉴赏音乐之美并创造音乐之美。审美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情境教学,开设音乐鉴赏专栏,开展美育话题探究,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渗透美育,使学生饱受优秀音乐的美育熏陶,调动情感体验,在丰富的审美要素中萌生创作美的主观意愿。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课时,教师要明确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傣族乐曲悠扬婉约的旋律和优美抒情的基调,体会月光下的凤尾竹中蕴含的意蕴。小学阶段学生的赏析能力有限,教师可采用优化教育结构的措施,将赏析教学细化为音乐情感赏析、旋律赏析、情境赏析、歌词赏析等结构,使学生能从多角度综合鉴赏音乐,提升音乐赏析评价能力。教师为此设计了音乐赏析评价表,为学生准备了阅读材料《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歌词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视频材料《月光下的凤尾竹》、音频材料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图片材料“月亮、傣族少女、孔雀、凤尾竹”等。在多样化赏析结构的作用下,学生能体会到多彩云南的民族风情,从多个维度欣赏音乐的美,提升了音乐审美素养。
五、拓展劳动曲目,渗透劳育要素
劳动教育在音乐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培养劳动情感、塑造劳动意识、尊重劳动成果来体现。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拓展劳动相关曲目,引领学生从题材歌曲中找到有关劳动的共鸣。教师可以将积极的劳动观念融于教学,借助游戏活动、歌谣传唱等方式引领学生正确解读劳动价值,拓展劳动尝试,体会劳动的趣味性,落实“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劳动最光荣》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劳动主题拓展课外优质曲目,为学生渗透劳动常识,普及音乐中的劳动文化,培养积极音乐情感。教师在学唱《劳动最光荣》曲目课程中找到优秀曲目《我为祖国献石油》《采菱》《纺织姑娘》,请学生进行对比赏析。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行业的劳动歌曲,感受到不同行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促进劳动情感的萌生。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踩着音乐节拍模仿开矿、纺织等劳动动作,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学生能借助游戏活动感受劳动的乐趣,获得快乐的劳动初体验。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程中融入“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广大音乐教师需重新构建音乐课程设计理念,深度挖掘音乐教育中的“五育”要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将德、智、体、美、劳教育要素融入音乐课程中,全面优化音乐课程体系。音乐教育中的“五育”渗透应注意教育侧重,教育主体紧扣音乐课程目标,把握好素质教育与音乐学科教育的融合尺度,使音乐课程中的“五育”活动带有浓厚的音乐学科特色,使课程兼具整体性与融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