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题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
作者: 张春丽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方式得到了优化,教育内容得到了拓展。广大数学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高效探索数学新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习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题组训练便是重要的形式之一。所谓题组,是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内容相关、形式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形成组合,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进行辨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题组,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的真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巧设相似性题组,明晰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数学知识内容相似,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思路不清的情况。所以,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相似性题组,让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掌握知识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提升解题质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单位1”不能准确判断,在解题策略的选择上,经常会出现错误,让学生不知所措,形成思维盲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相似性题组:(1)学校图书馆购买了240本故事书,买来的文艺书比故事书多[1/4],文艺书有多少本?(2)学校图书馆购买了240本故事书,比文艺书多[1/4],文艺书有多少本?
不难发现,题目中的两道题相似度很高,只有细微的差别,要让学生抓住不同之处,必须依据关键语句形成解题思路,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第(1)题,故事书的本数是“单位1”,所以求文艺书有多少本,就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分数乘法进行解答;第(2)题,文艺书的本数是“单位1”,要求“单位1”是多少,可以用方程进行解答,依据“文艺书的本数+故事书比文艺书多的本数=故事书的本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求出结果便可。
可见,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知识的联系点,为学生引入相似性题组,让学生在相同之中寻找不同之处,比较解题的差异性,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进步。因此,在教学具有密切相关的知识时,为了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教师应注重相似性题组的运用,让学生在解答中,了解知识的核心要领。
二、巧设递进性题组,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逐层深入的过程。而递进性题组的建立,遵循了逐步深入的原则,该题组的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在探索中获得进步和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设计递进性题组,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让学生从浅显走向深刻,形成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教师出示了递进性题组:(1)一块长方形木板,长5米,宽3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2)一个正方形鱼塘,边长2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3)一个长方形跑道,长100米,宽是长的一半,沿着这个跑道跑5圈,跑了多少米?(4)有两张正方形纸,边长都是10厘米,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所拼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上述题组,具有很强的梯度性和层次性,符合递进性题组的特征。第(1)题和第(2)题比较简单,直接运用课堂所学计算方法便可得出结果;第(3)题适合能力中等的学生完成,提升思维灵活性;第(4)题难度大,适合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实现学以致用。
递进性题组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从肤浅走向深入。所以,教师应注重递进性题组的设计,并带领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升华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深刻。
三、设计变式性题组,发展数学思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知识表面现象的牵制,形成思维定式,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缺少灵活性,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进而形成思维障碍,甚至出现错误。对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变式性题组,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变式性题组:(1)一个三角形花圃,高是19米,底是22米,这个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一块三角形纸板,它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底是9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第(1)题,需要求三角形花圃的面积,直接运用课堂中所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将题目中的数据代入其中,就可以算出最终的结果;第(2)题,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和底,需要求出三角形的高,在解答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直接运用其面积除以底,造成错误。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正确的解答方法是什么?在反思后,学生会想到将面积乘2,再除以底,就可以算出它的高。
可见,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并没有进行重复的题海训练模式,而是设计了变式性题组,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真正将数学知识学懂、学会、学活。因此,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教学相关知识后,应注重变式性题组的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四、设计比较性题组,进行规律探索
“比较”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有效方式。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课本中,编者在编排的过程中,安排了很多规律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发现规律性内容。因此,在教学规律性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性题组,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更好地总结规律,感受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积累探索规律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组:(1)618÷2÷3与618÷6;(2)800÷4÷2与800÷8;(3)729÷3÷3与729÷9。
教师并没有将所有题目全部呈现出来,而是先出示了第(1)题,让学生算出它们的结果。计算后,学生会发现它们的结果相等。接着,教师出示了第(2)题和第(3)题,在计算之前,让学生比较这两道算式和前面两道算式,看形式上有没有相同点。然后再算出结果,看有什么发现。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可以总结出规律内容,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不能为0)的结果,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教学完成后,教师再次给学生举类似的例子,验证规律的正确性,让学生体验学习规律的价值。
规律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规律内容,是广大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比较性题组的应用,无疑是一个切实可用的途径,教师应发挥教育机智,注重相关题组的应用,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思考与总结,得出具体的规律性内容,领略探索规律的精彩。
总之,题组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良好知识体系的形成,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在教学中,教师应践行课程改革的要求,摈弃传统的“题海战术”,注重对题目的重构、整合,以题组促动学生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从单一走向多元,真正将知识学懂,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构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