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作者: 赵艳芳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小学到大学,数学学科贯穿了教育的全过程,甚至在幼儿园也会教小朋友们基本的数学知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数学能解决基本运算问题;对于国家而言,培育高质量的数学人才,是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说,数学是一门极为实用的学科。正因为如此,数学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而数学又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这就导致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畏难心理,久而久之还会失去学习兴趣。基于此,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愿意主动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实现提升数学学习质量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逻辑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当前,小学教学现阶段的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大多从自身习惯出发,根据以往经验或教学知识点对数学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如个别同学可能假期参加了课外辅导班,对教学内容可能已经充分掌握,而某些同学可能前面阶段的知识已经遗忘,导致对现有知识无法很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上往往听得个一知半解。二是灌输性教学模式仍然明显。由于教学模式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习质量不高。教师则为了赶教学进度,仍然按照一贯的速度进行教学,只是要求学生对重点公式、定律定理进行背诵,片面地认为记住了公式就掌握了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把握,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1.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的重心是要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才是学生探究的最好推动力,也是持续深入学习的动力源泉。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思维活跃,性格好奇,但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打造趣味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改进教学手段。教师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课件,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激发其探究的意愿,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之中。有探讨就有互动,有互动就会有碰撞,而碰撞能够产生思想的火花。基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有很多题目都有多种不一样的解法,这种碰撞无形中能帮学生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专注力和思维力,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解题兴趣,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在学生的探究与参与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他们参与时的具体表现给予充分的评价和适当的引导,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最大限度地创造平等、自然、轻松的交流氛围,即使对于偏离思路的学生也要给予其一定的肯定,鼓励其参与的积极性,而不应是生硬、粗暴的批判和简单的行不行、对不对的评价,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将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领悟能力、接受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个别想象力不足的同学的实际困难,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利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类似场景或与数学教材知识相关的图案、道具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将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设置启发性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口、眼、脑、手各感官的充分参与。口要表达,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展开交流、辩论,参与讨论或是回答问题;眼要仔细观察,辨别出问题的细微差别与变化;大脑要高速运转,深入思考,提出疑问、假设,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手要快速地将解题方法、解题过程呈现在纸上或本子上。这样口到、眼到、心到的高度配合与参与,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学生对知识的初步认知,在组织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知识、思维、能力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知识建立起更清晰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重要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吸收并巩固知识。
3.设置基础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知识要内化为个人的基本能力离不开实践。数学之所以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其本质在于通过知识的应用能够切切实实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也要转变传统的模式,创设生活化的场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基础性任务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可以针对课堂、教学、学生等素材就地取材,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容易使掌握不牢的知识点暴露出来,教育工作者再针对问题进行一一讲解和点评,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实操技能三个步骤更好地巩固基础应用知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也尤为重要。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爱表达,不擅长主动请教教师与同学。即使是课堂上听不懂,也只会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基于这些学生的特点,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有利条件,帮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并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互动的愿望,使整个过程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要根据互动过程来判断学情的变化,并做出恰当的引导,使得互动与交流更加深入,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体验到乐趣与满足感,从而更愿意接受和配合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便于知识点的巩固和联接。
5.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越发明显,且受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案、色彩、声音等全方位、直观、动态展示所授内容,使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多途径新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探究的意愿,教师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他们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找到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这样的新时代,无论是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还是个人的发展与突破,以及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数学的助力。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城县白马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