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探讨
作者: 罗守军在当前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也朝着复杂、多元的方向前进。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融合更多元素,不断丰富地理教学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还需重视劳动教育的落实,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实践载体,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养成劳动意识。
一、设计生活问题,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实施的前提在于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对劳动技能的优化、对劳动任务的接纳等,劳动教育最终成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意识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融合劳动教育,教师要找准两者相互融合的内容与时机。但是,纵观以往的劳动教育活动,由于大多数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学环节都聚焦于生产、制造等方面,与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相脱节,所以无法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巧设生活化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劳动经验去探索,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渗透实效。
确切来讲,初中地理教师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情境去设计问题,透过生活化话题去助力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换言之,则要在地理教育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内容去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意识,助力其道德品质水平的提升。比如,在讲解《聚落——人类的聚居地》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巧妙设计要求学生全面分析自己生活环境的问题任务,从地理位置、物产资源、经济水平等方面着手去分析,加强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逐渐了解了“鱼米之乡”“中国煤都”等概念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层次更高的问题。如:“我们的家乡是否也有类似的称号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号?”于是,可引导学生通过翻阅地方发展史与经济史去探索,然后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因为有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当地资源的开发以及对环境的改造,所以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巨变,才能荣获这一远近闻名的称号。”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适时融合劳动教育,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结果去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内涵。
如此一来,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探究与思考,学生在理解劳动教育方面会更加全面,同时从内心油然而生“改善生活环境”的崇高信念,在今后生活中更加积极参与劳动,其劳动意识也有了更肥沃的成长土壤。
二、导入趣味实践,培养劳动能力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大部分以理论为主,即便有少量实践教学也基本在于培养认知技能,而对于操作能力、配合意识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所以,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也难以保证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落实到位。此外,许多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劳动等同于“辛苦、枯燥”,从主观层面便不愿意配合劳动教育的开展。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采取趣味实践活动导入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配合兴趣,激发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其劳动能力。
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可能完全是理论层面的讲授,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亲历操作过程去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比如《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教材包含内容大部分为抽象知识,教师便可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并通过模拟实验去转变学生片面的劳动思想观念,促进其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的养成。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巧设趣味实践,先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在降水、土壤、气候等因素各具差异的环境中开展趣味劳动实践,进行不同植物的培养。各小组学生通过前期收集材料了解相关地理知识,然后根据小组分配到的区域特点去选择培养的植物。如:在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湿润的区域中,小组学生应当选择培养水生植物,能保证植物存活率;在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区域,小组学生便应选择培养耐旱植物,同样能保证植物的存活率。
在趣味劳动活动中,学生开展活动的自由度非常高,同时也能从中积累丰富且正确的劳动经验,即:培养与种植作物需要根据区域地理环境而因地制宜,否则地理因素将成为抑制作物健康生长的因素。有了趣味劳动实践的辅助,学生便能在劳动中验证所学地理知识。更多抽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劳动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借助信息手段,提高教育效率
正如上述所言,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的印象还停留在农耕时代,认为劳动便是单纯的出卖劳力,导致其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认识不足。实际上,时代在发展,劳动教育融合于地理学科教育也需要同步发展,初中地理教师自然也要更新教育理念,在融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劳动教育效率,同时更全方位地接受地理学科知识。
比如,在教学《东北三省》与《黄土高原》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与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展开教学,助力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当学生对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地理环境有充分了解后,教师便可基于章节内容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倘若你是一名职业农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应当如何进行农业活动?”那么,学生便可紧扣“农业活动”深入探究,分析农作物的耕种要求、收获时间等因素,再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得出相应答案:在东北三省地区可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而黄土高原地区则更适宜种植大豆、高粱等农作物。原因在于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巨大差异,尤其是日照的时间与强度,所以在农作物种植选择方面也要重点参考。当学生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便可再次提问来深化劳动教育:“那么,要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同样能回答道“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等。
不难看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支持带来了更开放的教学材料,借助信息教学不但能保证地理知识的教学质量,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解答劳动教育方面的难题,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四、实施开放探究,培养劳动思维
融合劳动教育的目标除了要深化学生对劳动重要价值的理解以外,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从小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思想,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于部分学生会对劳动教育心存抵触,不主动配合,教师则要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去实施开放性探究,在探究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
比如,在教学《东南亚》一课时,教师在教材内容讲授完毕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结合本节课所了解的东南亚地理特点,你们认为当地劳动方式最有可能存在哪些形式?”学生根据教材中提到的该地区水文环境及气候条件,很容易回答道“捕鱼业、农业”。此时教师便可把握时机提出更具开放性的探究问题:“那么这些地区的劳动最有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呢?”在这一问题探究中,学生除了要考虑地区地理环境,还要拓宽思维综合考量这一地区影响劳动成效的其他因素,有助于学生劳动思维的养成。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意味着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在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把握契机渗透劳动教育,基于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学生设置与劳动相关的问题任务。当然,劳动教育涵盖的内容众多且复杂,教师应当结合地理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的角度。如此,才既能促进学生掌握与理解地理知识,也能深化其劳动意识与能力,进而实现劳动与教育的有效融合。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第六中学)(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