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刘剑 孙磊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关系到语文学科教学效果,也是学生理解其他课程的有力工具。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入合作学习,借助群体力量避免学生单独学习出现掉队的情况,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在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下更好地参与阅读活动,形成良好的文本分析能力,对学生语文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学习均有极大的帮助。
一、科学分配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按照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具体情况进行分组。提高小组分配的合理性并不是按照学生所在的位置,让附近的学生抱团学习,而是要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根据阅读活动研讨需要进行合理分配。班级学生因为个体差异,所以在学习期间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会存在差别,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分析课程内容找到课程的核心要素,但是有些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课文内容要点,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分析。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几名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团队的形式对内容进行分工,集中研讨,通过集思广益启发小组成员,使其可以在研讨过程中发现课文的主体内容。
在小组分配中必须根据阅读任务发挥小组成员的能力,每个小组成员尽可能能力相当,其中设一名核心主干,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由一名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在其中负责引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效果,使小组成员能快速根据阅读任务要求进行分工并各自完成相关任务,以便在研讨前分享各自掌握的信息。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鼓励,防止单一学生掉队,在团队协作下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将相和》一课为例,教师在课程进行中改变传统灌输授课的方法,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并将班级学生以4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划分,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大致处于同一层次,但是每个小组均会存在领导型成员。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围绕课程内容相互协作进行合作学习,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协作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师划分小组成员后,小组成员围绕《将相和》进行自主阅读,接着阐述各自的想法。而教师在划分小组成员后也会在学生探究前给出探究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清楚《将相和》一课的逻辑主线,概括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利用课文中描述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内容,确定人物的形象。在教师说出“梳理课程顺序,总结三个小故事梗概”的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开始分工,小组成员确定工作任务(梳理课文故事梗概、找到故事间的联系,在课本中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内容),接着询问成员意见,最终分派工作内容。小组四名成员,一个人确定文章大致顺序,总结每段段意,一个人在阅读中确定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剩下两个人需要在阅读期间画出所讲人物相关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内容。小组按照之前的分工进行阅读,整理与活动问题相关的资料,为后面的互动研讨活动做准备。
二、创建合作活动情境
教师在学生学习期间应该考虑到外界因素对学生学习形成的影响,需要合理运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活动情境,借助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可以快速找到课文的主体内容,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教师应该在合作情境设计中,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元素并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情节。教师还要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考虑学生能力培养需求,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要求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阅读,并在此阶段为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可以在相应情境下,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资料查询,并在任务的引导下,进行深度阅读。
在教师创建的情境中相互交流各自掌握的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会了解每个小组对课程内容以及活动任务的研讨情况,在一旁观察每个小组的进展并在学生偏离正轨的时候予以指导。如,某个小组在整理《将相和》三个小故事期间,将关注点集中在秦王身上,因此教师会提示学生将重点集中在廉颇与蔺相如身上,由此快速通过三个小故事,发现廉颇与蔺相如初期产生矛盾的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在分析三个小故事的过程中,将其割裂开来,由此会对学生理解廉颇与蔺相如双方关系存在障碍,教师在学生研讨期间以某位学生打比方,让学生可以推己及人,重新思考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在学生研讨期间予以指导,一直居于客体位置,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自主分析,小组成员在相互探究和互相分享各自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为接下来的小组探究作准备。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教学的开展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引入合作学习方式便是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相互配合,探究课程内容,在此期间小组的主导成员可以快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帮助小组快速完成任务的想法,在小组其他成员认同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方向推进合作学习任务。教师在学习活动进行中,要创设合作情境为小组合作探究作铺垫,并对进度慢的小组给予一定的提示,在相应信息的刺激下,可以使小组成员得到启发并快速解决问题。
学习《将相和》一课,每个小组按照之前的分工分享各自整理的信息,每个小组成员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已经非常全面,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将三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前两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展现蔺相如出色的才能,在蔺相如个人努力下,维护国家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学习负荆请罪的内容,三个故事环环相扣,看似负荆请罪与成长故事没有关联,但正是因为前两个故事铺垫才可以顺理成章地展现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将两人的不合清晰地表现出来。小组成员在之前整理的内容中找出关于课程内容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内容,根据相关内容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个人形象,由此可以推断出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的人,且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而廉颇虽然较为冲动,但是在意识到自己确实犯错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结合相应的信息,通过三个故事的逻辑线以及人物形象的研究,最终得出双方能够和睦相处,除了两人个人魅力外,与其对国家有一颗赤诚之心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蔺相如与廉颇都是爱国之人,所以不会为了个人的恩怨牺牲国家利益,这也是双方可以握手言和的主要原因。
小组成员围绕活动问题整理课程内容,顺着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回答教师给出的问题,课文三个故事展现蔺相如与廉颇由不和到握手言和的逻辑线,体现出蔺相如超高的政治觉悟、廉颇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的同时,赞扬了双方的爱国情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合理地分配小组,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由此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在阅读中发现文本内容的关键要素,引导学生可以快速地找到课文的核心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可以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语文教师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观察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对其进行评价,以保证合作学习方法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德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