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作者: 郑玉奇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过于看重教学结果而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有效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兴趣不足、掌握不牢等实际问题。为了化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的困境与难点,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状态参与到学习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笔者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作一些分析探讨,以期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数学课堂。
一、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中达成共识
所有知识的获取都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不断认知与了解,当人们无法将某些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弄清楚时,其疑问也随之形成。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围绕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为学生合理创设教学疑问,注重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对数学知识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会对相关信息产生影响,容易造成误解,因而需要理解众数的基本概念。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入手,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并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讨论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众数的概念。基于此,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公园里有5个人在玩捉迷藏,已知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你能告诉我他们的年纪是多少吗?”因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所以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进行问题解答。大多数学生认为这5个人的年龄应该在8~12岁之间,然而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为学生提出具象化的问题,即:“如若他们的年龄分别是3岁、4岁、5岁、36岁、3岁呢?你们觉得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合适吗?可以说一说你的感受吗?”该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中达成了共识:“此种说法不合适,容易让人误会。”随后教师将众数的概念引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为学生精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达成共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活动,在对话中把握提问方向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形式,提问不单单是教师提问,还可能是学生自问。从某种程度上说,提问就是教师与学生自然而亲切的互动交流,也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思想认知,形成情感共鸣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运用问题的简单形式,譬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赞不赞同?”等。然而,此种单一的提问形式,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引导效果,学生的学习思维依旧处于表层,没有达到深层思考的效果,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契合的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探究与分析,注重与学生对话互动中提问方向的把控,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圆的认识(一)》一课为例。教师一改往日直接的提问方式,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发挥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把握提问的正确方向,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如“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我们想一想,如若车轮变成了方形、长方形,应该是怎样的呢?”等开放式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讨论话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之中。当学生感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十分有趣,便会相互表达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当然是圆形可以滚动了!”还有的学生说:“还不是因为正方形、长方形滚起来太费力了。”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滚动动态视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直观认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探索其真实原因。学生通过观看直观的动态视频发现:“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制作的车轮,滚动起来非常的颠簸,如若汽车用这样的车轮,我认为没有人想要买它。”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中进一步掌握了圆的基本特点,克服了学习难点,强化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点,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意识。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把握提问方向,帮助学生明确思考路径,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效性,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建构。
三、矫正学习错误,在展示中甄别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问题,强调教师展开化错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的成功不仅仅是一种收获,出错问题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针对学生经常性存在问题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汇总与整合,在适当的情况下将问题抛出,发挥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让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根本原因,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平均数》一课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从学生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题型入手,有效引导学生对“某次体育考试测试,已知全班男同学的平均分为88分,女同学的平均分为84分,你能算出全班同学的体育考试平均成绩吗?”进行思考探究。大多数学生认为此道数学题十分简单,并快速列出“(88+84)÷2=86”的算式。基于此,数学教师不必急于判断学生列式的正确与否,而是发挥自身有效性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将体育测试平均分准确计算出来并形成基本共识。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全班同学的体育测试平均分需要用总分除以总人数,最终将平均成绩求出。基于此,教师让学生思考两种情况:(1)班级中男生与女生人数都为22名;(2)班级中男生为20名,女生为24名,引导学生根据平均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验证。当学生验证第一种情况时,列式为:(88×22+84×22)÷44=86,学生看到这个答案时非常的雀跃,认为自己计算的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当学生计算第二种情况时,列式为:(88×20+84×24)÷44=85.8,与学生最初所算的答案不同。学生看到此种现象后,最初的兴奋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默。让学生的思维暗潮充分地涌动,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甄别,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与思考。学生的积极参与,不断强化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过人的教学智慧。在数学课堂中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创造出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课堂,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巷道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