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深度学习中的学生因素

作者: 卢海梅

深度学习是近年来的一个高频热词,体现了广大教师对课堂创新的追求,顺应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要求,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深度学习的影响下,教师传统的“轻过程,重结果”“轻发展,重解题”“轻本质,重形式”的教学“瞄准镜”将出现根本性的改观。然而,在已有的关注深度学习的研究中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往往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上,花在课堂环节的衔接上,花在课堂形式的丰富上,而忽略了学习主体的参与,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学生这个足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本质因素。本文尝试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建立在个体学习历程观察的基础上,探索深度学习中的学生因素。

一、学生的深度参与是深度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决定其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必然要考虑到将学生裹挟进课堂,以调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在推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教师应当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流程,设计出能够推动学生深入思维的问题,并灵活地执行。

对几名一年级学困生的数学课堂进行跟踪观察后发现,他们的共性是在遭遇简单的计算时表现积极,能举手发言,体现出一定的表现欲,而在遇到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学生的关注点根本不在课堂上,他们或是心有旁骛,做起了小动作,或是察言观色,尽力躲避教师的眼神,如果发现教师看向自己,就假装在思考。显然学生在课堂上的大多时间是不在状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学习对这些学生而言完全是遥不可及的。鉴于这样的观察结论,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进行细微的调整,将教学环节分割得更细。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时,教师先出示一组计算:14-8,15-8,16-8,指名几个观察对象来口算,并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当在计算中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破十法”来尝试,并相机板书计算过程。在顺利得出计算结果之后,教师引导所有的学生观察这组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作为观察对象的学生也能举手发言,虽然他们仅仅能发现一些表层的东西,比如“都是减8”,但是至少他们参与了课堂教学。随着学生发言的深入,“十几减8都是用个位数上的数加2”“减8的时候,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被减数越小,差也越小”等发现就顺次揭示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提问学生:“如果是19减8,能不能用9+2计算?”引发了学生的又一次思考。通过运用小棒操作、演示,学生认同了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对于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案例中,教师有指向性地挑选口算能力强的学生,这是建立在个体学习历程观察的基础上而做出的选择。当学生在简单的问题中得以体现个人价值时,他们对于课堂的渴望加深了,对于较难问题的畏惧减少了,课堂参与度一定会得以提升的。

二、学生的深度理解指向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感到困惑,明明一类问题已经讲解过多次,但是依然有学生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只要略微变化问题的形式,学生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有的学生在听课时可能游离于课堂之外,有的学生在学习时方法不对路,以接受和模仿为主,缺乏理解和变通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与深度学习背道而驰。实际上,促进深度学习要以“理解与聚焦”为价值取向,以“多元与创新”为主要抓手。

例如,在五年级“认识负数(二)”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和小红家住同一幢楼,小明家在4层,小红家在11层,如果将小明家所在楼层记作-4,那么小红家应当被记作()。”教师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是茫然的,有的直接记作-11,有的记作+11,也有记作+7。从学生练习的速度和肢体语言可知,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是感到困惑的,对于自己的答案,他们抱迟疑和不肯定的态度。其实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解。在认识负数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正和负是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的,如,温度计上的零刻度线,海拔高度中的海平面等。而在这个问题中,家住4层的小明家被记成-4,到底是因为小明家楼层较低呢,还是计数方式与正常的情况不同呢?学生一时没有正确理解。教学中,如果教师增加一个教学层次,举一个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会好得多。如,教师可出示一座高楼的示意图,请学生用五角星标出小明家(4层)的住处,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心中就建立了以地面为0的标准,然后,教师引导:“家住6层的小东将小明家标注为-2,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结合图示,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小东是以自己所在的楼层为0的。这样的观点就冲击了先前“0”的标准,让学生意识到“0”是可以规定的。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再让学生去挑战之前的问题,他们就轻松了许多,也更容易理解问题,并建立出“负数和正数都是相对于0这个标准”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捕获他们理解的障碍,选用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去推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打通知识间的联系,才能促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并拥有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在个体课堂观察基础上,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做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并反馈到之后的教学中,以此帮助学生达成深度学习。

三、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旨归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累积必要的学习经验,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他们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本质的数学规律,让他们对于知识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窄到宽,并由此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在进行个体学习历程观察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的高阶思维需要适切问题的激发,需要思索时间和相对独立的空间。在面对一个一般性问题的时候,学生间的不平衡性会导致少数绩优生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因此造成周围其余学生的思维惰性。这种背景下的课堂交流和小组合作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针对这几点做出积极的尝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种饮料的营养表,让学生从百分数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重点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果然,学生对几个百分数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因为其中一个百分数达到了80%,显然另外几个百分数之和不止20%,这中间隐藏着什么奥秘呢?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自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提出诸多假设,并在“推翻—重建”的过程中做出了“表格中的百分数不是以这瓶饮料为单位1”的猜想。在教师揭示了正确答案之后,学生对自己的理解欢呼雀跃,与此同时他们也深化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创新思考和批判质疑等高阶思维能力。

总之,建立在个体学习历程观察基础之上的深度课堂教学研究,有丰富的数据,有客观的视角,可以让研究更充分,可以让教师既关注到数学本身的学科视角,又关注到不可或缺的学生视角,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构造课堂教学范式,让深度学习真正达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