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简苏家校协同就是集学校、家庭、社区、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面教育资源于一体,通过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协调教育力量,提高教育效力。当前,“双减”政策实行后,对家长而言是利好政策,真正减轻了家长的部分教育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缓解育儿焦虑。但同时也有部分家庭由此放任不管,家校联系有所减少,对此,有必要从多角度正确看待“双减”下的家校关系,利用多种技术服务学生的成长。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的重要意义
家校共育是落实“双减”“五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校沟通中,“尊重”“真诚”“平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首先,促进家校沟通,提升家校协同的合力,能帮助家长获得许多具有借鉴意义、实操性较强的教育指导方法,对于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真正尊重孩子,如何引导孩子树立自觉自律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其次,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支撑力量来自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古语有云,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生只有和教师亲近,才会相信教师所说的话,才会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如果家长不尊重教师,学生对教师也没有尊敬和信任,会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只有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前进之路才能变得更加顺畅。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的策略
1.密切家校合作,强化家校联系
教育是以家庭为起点,以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平台,协同育人。家长和教师应该是教育路上最好的搭档,一个孩子的成才离不开学校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家庭的谆谆教导,抱着同样的信念,为了一致的目标,相互配合,为孩子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双减”政策实行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放手不管,对此,亟须调整家庭教育模式,可以借助学校的教育任务或者学习作业来督促家长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
例如,当前国家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学校把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并倡导家庭紧密配合。劳动与德育相融合,学生通过煮饭、洗碗,懂得了珍惜粮食。学生在下厨炒菜的过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让其从内心产生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学生从劳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品质,道德信念不断提高。劳动与智育融合,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学习技能,如西红柿炒鸡蛋,在炒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调动头脑里储备的数学知识、语文知识掌握炒菜的顺序、各种调料的搭配、分量的多少等,智育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又如,学校制定了每个月的劳动主题,二月的劳动主题是洗红领巾,在学校由教师进行讲解后,学生回到家后再实践操作,由家长进行监督,对坚持较好的学生和家长进行鼓励。五月的劳动主题是自己洗鞋袜、洗书包。在坚持了几个月后发现,学生和家长都能自觉地完成任务或履行督促职责。其实,现在很多家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劳动能力,学校也会通过每月一主题来提醒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家校通力合作,教育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
2.完善家校组织架构,赋能家委会
家庭是学校极其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委会是家庭与学校合作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家庭和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家委会可以向学校反映家长代表的意见或者建议,也可以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精神与教育理念。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双向互动,学校可以每学期召开3~4次线下家委会会议,赋予家委会监督学校办学的权利。另一方面,当有特殊情况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线上“协同育人效能提升”系列公益讲座,为家长的亲子沟通难题出谋划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服务中心,多渠道收集、整理、分析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提高家长学校课程的针对性,提升家长教育力。
此外,学校可以借助家委会平台设置家长好课堂,由家委会直接招募“家长讲师团”上课,家委会撰稿报道。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进校园,进行家长学校课堂讲座,使每个年级的家长受益。可以说,完备的家校组织架构和细致的组织管理是保障家校沟通的双翼,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与特色的亲子活动是家校沟通的催化剂。
3.完善家访渠道,提升沟通效质
家访,是教育环境的双向奔赴,在家长的精心照顾和教师的细心引领下,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家访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家访模式,与家长提前预约,拟定家访提纲,坚持“一生一政策”“一家一方案”的原则。在家访中,教师可就学生和家长的教育困惑进行解答,并提供有效的办法与指导措施,引导家长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承担起对孩子睡眠、体质、手机和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监管职责,合理安排孩子假期和上学期间的饮食起居与学习计划。通过家访,家长可以明晰孩子在校的动态变化与成长经历,更加全面地评价孩子的性格、学习水平与能力特征,也能清楚地知晓家庭辅导的方向,对孩子的未来做出一个更客观、合理的规划。此外,教师在家访中也能了解学生的居家活动情况与学习习惯,对于针对性地判别学生的学习成绩浮动和课堂行为表现有了更加真实的依据。
例如,有的教师讲述了自己通过家访后得出的信息:一名家长朋友在一次电话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时,教师与其交谈了孩子在校情况及课堂表现情况。该生同以前比较,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来自课堂上教师的教育,另一方面来自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关注。所以说,家访是为家长答疑解惑的推手,是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生活的助手。
三、家校协同中的注意事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非常重要,不可轻视。家校共育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理念家长一直都有所了解,但真正感受到这种操作给孩子带来真真切切变化的时候,那种欣喜是无法言表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没有规则意识,难以被纪律约束,此时,除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还需要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
例如,班里有个比较爱调皮捣蛋的男生,他坐姿保持时间最短,上课喜欢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说悄悄话,甚至站队时会东倒西歪。教师对这个男生有点束手无策。后来教师发觉这个男生变得遵守纪律了,他在努力克制自己的行为。了解后发现,男生的家长在家用各种方法去教育他,并与其协商好,如果一周内没有犯错,就对其进行奖励。通过家长的配合,学生的行为在改变,习惯也在慢慢变好。
如果每一位家长都与学校联手,孩子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好。家长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与示范,这是成功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与根本。孩子天生爱模仿,父母平时为人处世的方式,时刻都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社会、学校、教师都不能替代的。好的家庭氛围、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能茁壮成长的关键,同时,家长的有效参与和智慧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影响深远。在“双减”背景下,脱离了家庭教育的教育是单薄而无力的。“双减”背景之下,家长更应该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学习计划,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尊重其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引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并严格遵守,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滨江分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