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链:基于情境体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作者: 吕晶晶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立足教材编排特点,借助问题探究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课堂上,教师可以以问题解决为逻辑起点,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计有层级、系列性的问题链,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不同的道德认知冲突、问题解决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问题探究链;情境创设;探究支架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22-04

深度道德体验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以间接体验为主。情境体验的方式众多,有故事体验、价值辨析、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这赋予了教师更直观、更动态的教育视角,为学生拓展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本文提出的问题探究链,旨在立足教材编排特点,以问题解决为逻辑起点,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计有层级、系列性的问题链,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进行探究学习,最终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纵观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仍存在体验意识淡薄、问题情境缺乏生活化元素等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深度体验。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借助问题探究链,深化学生的情境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问题探究链的功能指向

问题探究链旨在真探究、导审辩、促变革,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积累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思考的主动性,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倡导教师积极运用问题教学法,深化学生的情境体验。

(二)促进学生道德审辩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体验中感受学科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经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推进思政学科教学的变革创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依托教学重、难点,力求将多环节、高层次、全方位作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核心,并不断地落实该学习的具体实践流程。

二、问题探究链的设计原则

根据问题探究链的功能指向,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依据以下原则设计问题探究链,努力将其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基于教材编排的系列主题

主题式问题链主要以教材重、难点为基础,根据情境来架构文本的主题线索,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核心概念,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主题可以设计成若干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引导深度探究的问题设计

递进式问题链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遵循一定的科学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递进式问题链绝不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而是多链条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三)指向深度体验的问题解决

探究式问题链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和创造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设置引发思考、重点凸显、层次鲜明的问题链。学生通过分组协作、整理资料、讨论交流、提炼观点、分享经验等活动,生成对学习重点的动态架构。

三、问题探究链的实施路径

基于问题探究链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支架及应用多样的探究方法,确保学生经历自主、真实、深度的探究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认知体验

问题情境,指支撑问题链实施的任务情境或真实场景。创设问题情境的学理依据,源于学习重点、难点及学生的认知冲突。

1.问题情境生活化,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生活化,强调将学生的生活场景融入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与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与责任》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导入,让学生对家庭贡献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父母上班都做什么?我们可以为家里做些什么?”上述教学,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重点关注家庭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有了为家庭负责任的精神,我们才会处处为家庭着想,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问题情境具象化,拉近距离

问题情境具象化,旨在通过直观的画面或者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与比较,再思考、探究文本知识,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既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课堂上,教师结合小岗村有亲身经历的老奶奶的故事,帮助学生还原当年小岗村人的劳动积分本、联产承包责任契约书、辛勤劳作时的场景,感受小岗村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上述教学,教师借助故事、视频、照片等,将原本远离学生生活的场景具象化,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原本枯燥的文本内容鲜活起来,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新知。

3.问题情境开放性,延伸内外

问题情境开放性,一是指在面向不同学生的认知起点,具有不同的难易度;二是指具有生活的多样性;三是指情境既可以是课堂上发生的场景,也可以延伸到课外,甚至是生活中的场景。

(二)提供探究支架,亲历探究过程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设计适宜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积极建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1.构建任务清单,以问定教

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那么导学单的设计应任务清晰、指向明确,这是有效落实课前导学的首要条件。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科技改变世界》一课,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体会三次工业革命对未来、对世界、对人民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前导学单。通过导学单,学生先明确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然后在导学单的指引下,通过收集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走进课文。正是因为学生借助导学单,提前积累了对三次工业革命重大意义的了解,从而更加深刻理解科学家们身上的宝贵品质。上述教学,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提前了解所学内容,课上对科学家们的精神品质会感受更深刻。

2.引导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常是以一个小组为单位,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了解学习任务,最后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探寻古代文明》一课时,教师以三个大问题串联课堂教学。首先,教师通过问题让学生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发现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发源于水源,即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其次,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对两河流域生活的探索,了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类别去探究人类早期文明,了解其对我们现代文明产生的影响。教师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地启发学生思考,推进课堂教学。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真正经历了研学的过程。上述教学,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提高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提供探究流程,自主学习

课堂上,开展真实、有质量的问题探究,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探究流程和必要的引导性支架。依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探究的特点,本文设计了由八个环节构成的探究流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独立解决问题—阶段性交流探究成果①—建立合作探究小组—尝试探究—整理、展示探究成果②—应用探究经验。教师视不同的探究主题灵活调整步骤,提供流程支架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三)引导多样探究,丰富学习历程

学生置身于某种情境或亲自参与某一活动,会全身心地去关注、感受、体验,探索其中的环境、人物、思想感情等,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的认识,进而影响其态度与价值观。

1.采访调查,深度挖掘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进行价值辨析、假设论证、追根溯源,学会主动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发展,承担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有助于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防御自然灾害》一课,教师设计主题为“避险知识知多少”的调查表,主要内容有“如果你有遇到过自然灾害,是哪一种自然灾害?”“你采取避险措施了吗?”“你是如何避险的?”等。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展开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去思索和探寻各种现实问题的答案,增强了对个人、社会及生态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学会主动关注社会现象、国家发展,承担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道德素养。

2.交流讨论,引发共鸣

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对指向道德素养的问题进行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深入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一课时,教师先以学生喜欢的电视内容为出发点,提出“看电视有何作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问题提出后,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接着,学生对看电视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它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学生的探讨很有价值,有的认为看电视带来的好处有增长见识、学习语言、放松心情、学习科普知识等,也有的认为看电视带来的坏处是容易上瘾、影响视力、分散注意力等。学生结合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最后总结出看电视的利与弊。上述教学,学生对熟悉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深入了解了看电视的利与弊,有意识地做到健康看电视。

3.社会实践,拓宽视野

理论结合实践是课程深入开展的重要路径。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挖掘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指向道德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的课尾时,教师鼓励学生关注国际组织公众号,阅读《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报纸,希望学生能够依托这些鲜活、立体并富有启发性的资源,积极参与活动,从而生发出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述教学,教师借助身边事物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指导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问题探究链的成效分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问题探究链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一)增强道德问题意识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进行价值辨析、假设论证、追根溯源,能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去思索和探寻各种现实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道德问题意识。

(二)促进道德深度体验

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再现,引导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和自我保护。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够在情境再现中,对冲突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权和进行自我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构建教学变革范式

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客观存在个体差异。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设计以生为本的实践活动,以真正实现德育的优质化和效果化。

综上所述,道德修养的关键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更需要有正确的个人认知、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问题探究链开展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清晰可见,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辨析、假设论证、追根溯源,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天.论“学习问题”导向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2] 王晶.浅谈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0):92-93.

(责编 杜 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