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三实”: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作者: 章味珍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三真三实”,即立足实际需求,让“真探究”自然发生;注重实践过程,让“真合作”成为常态;主张实时渗透,让“真评价”如影随形。在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具体案例,基于学生实际需求,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建构、明确分工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合作学习成为常态;要在评价中以学生成长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创新发展,让评价量规的制订和应用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三真三实;教学策略;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66-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以来的新课程,是实现新课改六大目标的重要载体。随着课程的持续深入推进,该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特点以及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然而,随着教学的推进,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似冰山一角逐渐浮出水面。

崔允漷教授在《学科实践,让“自主、合作、探究”迭代升级》中谈道,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探究缺乏严谨性和学科典型性,存在“虚假探究”的现象。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第一线,不仅存在“虚假探究”,还存在“虚假合作”“虚假评价”等现象。为此,教师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全面“打假”,以使综合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一、立足实际需求,让“真探究”自然发生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其核心要义是心中要有学生、尊重学生并以学生为中心。

1.“虚需求”与“实需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想当然地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开展教学指导,那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就不一定是必需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没有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如教师在开展“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主题实践活动课程时,设计了以下中期指导课。

【例1】“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都去过一些红色基地,这些基地诉说着怎样的故事呢?请以“我当红色讲解员”为主题开展活动,撰写讲解稿。那么,怎么当好讲解员呢?我们一起看视频。

(教师播放讲解员的讲解视频)

师:讲解员需要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是要写好讲解稿,二是要讲好讲解稿)

师:怎样才能写好讲解稿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写好讲解稿的几个方法)

师:怎样才能讲好讲解稿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讲好讲解稿的几个方法)

师:修改讲解稿后,请同学们来一次模拟PK讲解大赛吧!

(学生分组准备,推荐一位代表上讲台现场讲解,其他小组评价,选出最佳讲解者)

例1呈现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当好红色讲解员的教学过程。要当好红色讲解员,最关键的两点是撰写和演讲讲解稿。教师抓住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展开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从写稿到改稿再到讲解,教学环节看上去很顺畅。但这真的是基于学生立场的吗?我们可以用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反观教师的教学: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哪里?学生探究了些什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课堂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已经规划好的思路和现成的结论。与其说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的中期指导课,不如说这是一节速成的“习作+课内实践”语文课。显然,就这节课而言,教师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

2.指导得法,外化于行

如何基于学生实际需求,让“真探究”自然发生呢?教师要了解学生,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仍以“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中期指导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步骤。

一是调查分析,知需求。教师以听汇报、看资料等方式了解学生前期开展活动的情况,发现并引导学生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真实的需求,就是亟须重点指导的内容。二是组织交流,理方法。若有小组提出写讲解稿存在困难,教师就要组织其他小组给予其帮助,也可以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考借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写好讲解稿的方法,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三是启发思考,观后续。在交流下一个阶段如何继续开展学习活动时,若有小组提出接下来要模拟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组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地、邀请对象等。这期间,教师予以协助,但不能包办。四是提出期许,重自主。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新的期许,希望在接下去的探究中,学生能够根据既定的思路自主实践,并积累材料,为总结阶段的成果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实践过程,让“真合作”成为常态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

1.“虚过程”与“实过程”

在真实的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几种小组合作现象:一是小组合作形同虚设,虽有一群人一起讨论交流,但往往是某一个学生的舞台,其他学生只是陪衬;二是小组合作效率低下,学生围坐在一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意见或观点不统一;三是小组合作杂乱无章,有大声说话的,有做无关事情的,有似听非听的。小组合作是为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解决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如果仅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涵与效度,这样走过场的小组合作又有什么必要呢!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仍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态度方法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教师不仅应对学生的小组合作予以全程关注,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2.民主集中,全程介入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建构,通过“三问”,即“成员有没有具体的实践任务”“小组有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组内意见能不能集中统一”,帮助学生形成对小组合作的基本认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任务进行分解,要求一人认领一项或两项任务,并学会汇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核心理念是“分工”,而不是“分家”,大家的劲要往一处使,相互之间要有商有量、和谐共处,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另外,小组还需要一个核心的引领者,即小组长或队长,教师要在学生推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把关,协助小组选出适合的组长,以保证该组能够顺利完成合作任务。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工。一是分工时毛遂自荐。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已有的条件或资源认领实践任务,这是比较常见的分工方法,也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二是分工时他人推荐。组内成员根据某位成员的特点推荐其承担某项任务,或者组长根据成员的性格、爱好分配任务。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组长对组员或组员之间彼此非常了解的情况。三是分工时公平竞争。当组员彼此之间并不是很了解,或者某一项任务同时有多人想承担的时候,可以采用公平竞争的方式,通过演说阐述各自的优势,竞争上岗。

最后,教师要关注合作学习的全程。一是要求前置,即在开始合作学习前就进行约定。一般而言,约定的条款包括合作的时长、说话的音量、由谁担任小组代言人,以及合作学习后的物品、心情整理等方面的要求。在这个环节,教师要确保人人清楚明了条款,以改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高声谈论、旁若无人,无组织、无纪律的状况。二是课内下沉,即学生合作时,教师不能不管不顾,而应深入学生群体进行面对面指导。就一节课而言,教师的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小组合作时、反馈交流时、修改完善时。前一个阶段和后一个阶段都是组内个别指导,第二个阶段则是组外的互学互鉴。三是课外跟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区别在于学习的时间和过程的不同。其他学科的小组合作一般会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终止,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主题分三个阶段来实践,预示着学生的小组合作不仅限于课堂,还延伸到了课外。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实践进度,教师需要随时跟进、监督。只有教师全程介入、全面跟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才不会马马虎虎。

三、主张实时渗透,让“真评价”如影随形

“爱因斯坦与小板凳”的故事传递的是爱因斯坦的诚实品质以及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故事中的教师面对爱因斯坦上交的小板凳,表现出的是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很多时候,教师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一种评价,用当下的评价理念来分析故事中教师的言行,结果不言而喻。

1.“虚增长”与“实增长”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小学实践类课程综合评价指南》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遵循发展性、过程性、主体性、创新性的理念,这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在实际教学中,虽不至于出现像“爱因斯坦与小板凳”故事中那样的情况,但罔顾学生能力的评价还是存在的,如以下案例中教师设计的评价环节。

【例2】 “废旧物品变变变”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经历了确定研究主题、设计修改方案、亲手制作作品等阶段,现在到展示阶段了。大家的作品是怎样的呢?哪一组先来展示?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并做简单介绍)

1组展示的是一个用废卡纸做的手提袋。

2组展示的是一朵用废纸做的插在瓶子里的“鲜花”。

3组展示的是一艘用废旧包装纸做的轮船。

4组展示的是一个用废塑料和废纸做的灯笼。

5组展示的是一个用废纸、包装袋和废塑料做的小屋子。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怎么样呢?你们能给这些作品打打分吗?请大家来评一评。

(学生给不同的作品打分,计算分数)

例2中,教师组织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媒介作为参考,也就是没有评价量规来参照,评价随意;二是仅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单一;三是对评价方式,学生事先并不知晓。这样的评价简单粗暴,就评价而评价,看不到学生的能力增长,不能体现评价以学生成长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创新发展等理念。

2.实时渗透,贯穿始终

要让“真评价”发生,教师就应将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制作作品之前讨论制订出评价量规;其二,学生在制作作品时以评价量规为参照标准;其三,作品制作完成后,各组互评时要参照评价量规。其中,评价量规(标准)的制订是基础。仍以“废旧物品变变变”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手段是设计与制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方案后,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制订评比标准,该标准可以从作品本身(精细平整、美观实用、材料环保等)和小组成员个人展示介绍(语言流畅、设计创意、意义价值、分工合作等)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考量。

对学生而言,将废品变成作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能要花费一周或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无论花费时间多少、作品质量如何,这都是学生的探究和尝试,是一次体验,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呵护。详细、科学、合理的标准,能使学生在创作时有“标”可依。有着详细目的、涵盖各个方面、贯穿始终的评价,可以助力学生的能力增长。这样,爱因斯坦的老师和身边的同学就不会看不见前两个更糟糕的板凳了。

将“真假探究”“真假合作”“真假评价”之意延伸出来,可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真假”现象还不止这些,诸如兴趣、问题、情境、情感、服务、实践等,也需要认真辨别、深度思考。教师只有悟透课改理念,让“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才能持续深入、扎实有效。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方凌雁,李荆,管光海.小学实践类课程综合评价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

[3] 柳夕浪.《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44个问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

[4] 庞丽燕.构建基于学生立场的综合实践课堂[J].教育观察,2020,9(11):135-136.

(责编 刘宇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