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深度思考

作者: 罗蕾

[摘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展开设计和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方法指导、活动组织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新鲜、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这样,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为学科教学注入活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3-0090-03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与探索的主观意识,精选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指导,创新活动组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操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对教学活动展开创新探索和思考、对活动内容进行科学筛选和改造、对活动方法做借鉴和传授、对活动组织进行优化和升级,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一、整合活动内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选择实践活动内容时,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度发掘,吸纳更多课外素材,让实践活动富有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启动学习思维。

1.发掘教材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大多来自教材。教师在内容筛选环节,要深潜教材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作出选择,以提升教学适配性。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要考虑学生学情,因此展开学情调查势在必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追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向、学习悟性、操作基础等制约因素做整合处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如教学《轮子和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关于车与轮子的图片,再引导学生做深度思考,列出喜欢的车型。学生对这个内容比较感兴趣,都能够说出一些自己喜欢的车子类型。为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呢?发挥你的想象,展开创意设计。你可以画出未来车子的样子,也可以用文字说明,看谁的设计更有创意。我们要组织评选活动。”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纷纷进行创意设计。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确保设计活动顺利展开。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推出设计方案建议,给予学生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使学生在创意探索中建立了学科认知。

2.吸纳课外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来源丰富,教师不仅要做好教材分析和解读,还要有延伸拓宽的意识,吸纳一些课外素材,对综合实践活动做创新设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期待。教师在活动内容选择上将课外内容融入其中,学生接受起来更为自然。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选择内容,能够形成新的教学设计亮点。

学生对课外的一些有趣的素材比较有认同感,教师不妨引入这类素材,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形成更多的学习趋同性。如教学《安全伴我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并引导说:“这是一起不该发生的交通事故。大家观看视频,对这起事故做理性分析,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学生开始观看视频,教师在视频播放时给予提示。视频播放完毕,学生开始热议。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发言,学生积极回应。“在这次事故中,我感觉最不该的是行人闯红灯过马路,这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开车的司机过路口不减速,使车辆遇到紧急情况下失去控制,导致悲剧的发生。”“我认为交通管理部门也有责任。这些交通要道,很容易出事故,却找不到交警的影子,导致交通乱象。”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发言做归结和评价,使学生的思考逐渐走向理性。教师引入课外的一些素材展开教学,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其助学效果明显。

二、优化活动指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程序启动后,教师需要转换角色,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操作、一起讨论,这样可以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1.促进师生角色转换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学科教学创新的重要目标。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在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创新思考和设计,主动参与活动环节,在角色转换中增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力。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释疑、参与活动设计、提供活动信息、参与活动组织、与教师互动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师生的身份转变,为活动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能够产生教学活力,给学生带来更多激励和帮助。如教学《走进纸的世界》时,学生对纸的认知还比较单纯,即便是最熟悉的纸张,也没有太多认知。教师先做纸的特点介绍,与学生一起研究纸的制作工艺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纸的制作流程,对纸的制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介绍我国的造纸历史,给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机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关于浪费纸张的话题的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平时用纸情况做问卷调查,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共同分析调查信息,对调查结果做确认。学生对浪费纸张的现实有了理性认知。教师及时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深化了学生的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传授实践活动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程序启动后,教师不仅要全程跟进监督,还要在方法上进行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活动环节,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学科认知。特别是一些制作、实验、观察等活动,学生大多存在认知短板,更是欠缺一些操作技巧和方法,教师适时给予帮助,可以助力学生的学习。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法传授也是如此,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理想。

如教学《我与学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具,进行观察,并想一想:“这些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实际用途有哪些?”为激活学生的实践思维,教师布置调查访问任务:“关于学具的用法,我们有不同的理解。同一类学具,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法。对这个问题,大家可通过访问、调查等手段,了解具体的情况,做好调查记录,归结调查信息,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对这个调查问题比较感兴趣,自然能够主动参与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调查表,设置调查项目,确保学生调查活动的顺利展开。经过一番努力,学生调查活动顺利结束。在调查成果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介绍,对调查结果做具体分析。学生在调查中有许多新发现,自然有展示介绍的热情。教师提出一个调查任务,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践环境中,使学生获得了深刻而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创新活动组织,彰显学校辅助作用

在实践活动组织环节,教师不仅要做好小组分工,还要适时渗透校本课程内容,结合教学环境做创新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和发展综合学习能力。

1.渗透校本课程内容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意识渗透校本课程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优势,校本课程资源也呈现个性化。教师在渗透校本课程内容时,要做好对接处理,让学生自然进入操作环节,在多种实践体验中增长综合能力。生活观察、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实验操作、手工制作等,都能渗透校本课程,从而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对接和融合,这样推出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有更高训练价值。例如,在教学《感恩父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结合学校最近组织的“孝德文化”阅读活动,设计一个主题阅读任务:“‘百善孝为先’,这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请大家借助多种渠道展开信息搜集,先选定一个故事、一本图书,展开专项阅读,然后在小组内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将阅读体会介绍给大家。”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选择一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体验。教师及时进行引导,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如《二十四孝》故事全集等。学生有搜集信息的主动性,能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展开信息的整合处理,并在主动阅读中受到熏陶、形成道德认知。教师组织专项阅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体验的机会。

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训练设计环节,有意识延伸活动维度,让学生结合家庭、社会、自然展开实践探索,其助学作用更大。校园文化建设与综合实践的多点对接,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同时,教师对生活环境做理性分析,结合自然和社会环境推出综合实践活动,也能够给学生带来难得的学习体验机会。学生有不同生活经历,如果有必要,结合学生经历组织实践活动,教学效果会更为显著。

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美景有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师要进行针对性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自然进入活动环节,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学习认知。如教学《我眼中的秋天》这部分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活动方案:先利用多种手段搜集关于秋天的信息,然后深入生活之中,对秋天的景色做实地观察,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信息。如秋天的图片、秋天的声音、秋天的标本等。最后,在观察秋天后,或写出小品文,对秋色做赞美;或写出关于秋天的诗歌,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或寻找一些关于秋天的歌曲,在班级内展示出来。学生接受这些学习任务后,都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观察秋天,并作出对应准备,在集体展示中表达对秋天的情感。这个实践活动没有统一要求,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训练效果十分突出。

四、延伸活动设计,凸显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师在活动训练设计环节要做好对接和延伸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形成生活化学科认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对接生活认知思维

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教师在学科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对学生活动参与能力做出正确评估,以提升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确保活动的训练顺利展开。综合实践内容与学生生活有很多对接点。教师在具体分析比对时,要选择好角度,让学生利用最为熟悉的方式开展活动和学习。这样,学生形成的学习体验和认知会更为丰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认知,其操作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这样就能有效地助推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实际推出一些活动任务,能够带给学生多点冲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如“让校园更美”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先分成几个小组,对校园环境做观察,然后做创新思考,如何才能让校园变得更美,最后设计具体的行动方案,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观察校园环境,对公共卫生、植被管理、秩序设定等因素展开科学评估,以便设计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校园美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对策做客观评价,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明建设。

2.拓展活动实践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带有观察、操作、互动、开放等特征。教师在组织时要对活动环境和条件做出评估,对活动程序安排、活动材料准备、活动执行调整等进行调查,以拓宽活动时空,给不同学生带来学习研究的契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提供一些图片、材料、建议等,能够为学生参与活动带来启迪和支持。大自然、家庭、网络,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十分广阔,教师要做好科学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对生活化学习活动有较高期待。教师在任务选择时,要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如“认识动植物”活动,学生对动植物有不同的学习倾向。教师为学生推出可以选择的观察活动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这样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信息反馈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展示,可以是文字交流,也可以是语音交流,还可以是图片视频展示。学生主动交换信息,互动气氛逐渐建立,实践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综合实践活动带有融合性特点,教师要进行跨学科对接性设计,优化活动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互动学习中产生认知。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材分析和发掘,根据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进行学法传授,能够大幅度提升活动组织效果。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针对性地进行组织,能够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有效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章春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1(23):136-138.

[2] 蒋素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螺旋式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J].学苑教育,2021(16):55-56.

[3] 赵兴波.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的整合研究[J].教书育人,2021(8):48-49.

(责编 韦淑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