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作者: 陈欣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协同努力:观念更新,在更高站位上理解思政课价值,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思政课本质,在更广视域上理解思政课内涵;建设焕新,焕新组织领导框架建设一体化引领机制,焕新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一体化育人资源,焕教师培养机制建设一体化育人队伍;实践创新,创新大中小学教研实践促进教师一体化成长,创新大中小学教学实践促进教学一体化发展,创新大中小学评价实践促进师生一体化成长。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实践;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9-0032-04

【作者简介】陈欣,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223001)党委书记,高级教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讲话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框架。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时至当下,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日益丰富且不断深化,促进了思政课的优化发展,提升了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效果。研究者们在诸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如战略性的价值归旨、进阶性的目标设置、统筹化的内容建构、协同化的研究机制等。但在认真审视之后我们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诸多分歧,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大思政课是什么关系、一体化与协同化是否等同;实践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境,如缺乏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没有一体化的评价理念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师协同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一线学校和教师深入思考,通过实践创新加以解决。

一、理念更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前提

1.在更高站位上理解思政课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都充分说明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上好思政课,关系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对,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意见》明确指出:“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水平。”

2.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思政课本质

传统课程体系习惯于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称为思想品德课,把高中阶段的称为思想政治课,把高等教育阶段的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三者统称为思政课,明确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根本性质——政治性。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无论哪一个阶段的思政课,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政治特性下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

3.在更广视域上理解思政课内涵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的执行应放置于更广的视域下。教师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价值,引领各类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发挥育人的协同效应,必须“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

二、建设焕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重点

1.焕新组织领导框架建设一体化引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中央与地方、学校各级部门的组织领导,而这些部门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合力,是一体化落地的有力保障。首先,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从思想上坚决贯彻党中央、教育部的统一决策和部署,从战略高度理解和落实一体化建设的各项举措。其次,要形成纵向负责、横向沟通的管理机制,处理好各级的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关系,形成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最后,要强化一体化保障机制,促进不同学段的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实践、一体化考评和一体化资源配置。

2.焕新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一体化育人资源

课程建设涵盖的内容很多,其中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是关键。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

第一是目标设计进阶化。思政课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一体化设计课程目标,体现进阶性思维。第二是内容建构衔接化。内容是目标的载体,要实现思政课的一体化,必须构建好衔接化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个衔接化不是平面化的连接,而是要在尊重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体现价值一致、有所侧重、有效对接、螺旋上升的建设理念。第三是方法选择模式化。思政课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紧扣“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启发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创新富有思政课特点的教学形式,如立足问题、基于情景、探究体验、深入对话、强化辨析、迁移运用等。第四是评价实施长程化、表现化。思政课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转化,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显性的行为表现。因此,积极寻求基于行为表现的长程化评价体系,是推进思政课建设一以贯之的重要举措。

3.焕教师培养机制建设一体化育人队伍

教师队伍是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传统的思政课教师培养和研训是分学段进行的,突出专业化思维,这造成了各学段教师的交流意识不强、互动不畅、沟通受阻、合作不力等问题。

为此,教师培训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一方面,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师培育机制,基于全学段思维统筹安排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研训,注重在大思政视角下有重点地开展教研培训;另一方面,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师利益机制,打破“各管一段、自收一秋”的传统绩效分配结构,形成思政课教师利益共同体。

三、实践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关键

1.创新大中小学教研实践促进教师一体化成长

第一,要积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研机制,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体化。以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工作室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引领,聚焦教学改革,推进大中小学教师的深度研讨与交流。第二,构建一体化备课研课机制。《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学校应依托地方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发挥网络优势,利用项目化手段,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研课活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将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优势、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长处进行有效整合。鼓励高校教师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指导一线教师强化教学理论、优化教学策略、实化教学方案、固化教学经验。

总之,既要推进纵向的思政课教师学科内部一体化研修,也要建立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的横向学科教师的一体化研讨,促进教师的一体化生长。

2.创新大中小学教学实践促进教学一体化发展

关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首先,思想性是思政课的灵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以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核心,一体化开展循序渐进的教学。其次,理论性是思政课的重要特点。思政理论凝聚了无数革命领袖、革命导师和理论研究者的思想精华,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马列主义经典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这些关键内容融入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将这些理论入耳、入脑、入心,从而理解知识、融入情感、建立信念、落实行动。再次,亲和力是对思政课的魅力要求。思政课的亲和力是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和对思政课倡导的价值观的认同感。亲和力,一方面源于思政课程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源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和教学智慧。思政课教师应该不断通过自身的亲和力打造思政课的亲和力,以“亲其师”涵养“信其道”,激发“践其信”。最后,针对性是凸显差别化教学目标、差异化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对象的具体体现,也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有政治学科共有的教学模式,也要有基于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3.创新大中小学评价实践促进师生一体化成长

考评机制历来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也不例外。第一,要改变目前各学段学业测评连贯性不强的局面,制定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评价机制。第二,要一体化设计教师评价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教师利益共同体。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常常被人们视为“小学科”,思政课教师也因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学阶段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了,但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却与其他科目教师大同小异,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偏低。学校应该研制独立的思政课教师评价标准,体现思想性、政治性和发展性。第三,要构建一体化学生评价机制,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其间涉及的要素很多,制度机制需要统一,人际关系需要协同,资源配置需要统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化、优化,需要我们不断上下求索、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韩同友,吴登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和体系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40(3):107-111.

[2]欧惠琛,杨建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法论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6):35-39.

[3]高国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须遵循认知规律[J].中国德育,2024(8):10-14.

[4]徐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根本、强实践、求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3):11-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