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域下学生发展质量提升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作者: 丁利民

一、理论基石: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一)我国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思想的演进

1.我国教育公平思想的演进历程

我国历史上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与实践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包括平等性教育公平观、发展性教育公平观与和谐性教育公平观。

其一,平等性教育公平观。与世界教育公平思想步伐相似,中国早期的教育公平较多关注入学机会均等,即起点公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就是试图打破贵族对教育权的垄断,使平民也能得到教育机会。而相比世界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我国缺少有深度的启蒙思想与社会平等运动,教育公平只在思想领域出现,缺乏实践层面的突破。

其二,发展性教育公平观。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教育公平研究与实践从外源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基础教育领域突破原有教育观念,尝试以增加新的变革因素和形成新观念为特征的改革探索,集中表现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推进过程中,整个社会教育不公平趋向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区域、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阶层、校际教育差距的扩大等方面。

其三,和谐性教育公平观。教育实践中的诸多不公平倒逼着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缓解教育不公平。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发,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内容的教育公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摆在民生问题的首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以文件的形式“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教育质量思想的演进

(1)教育质量观:从教育结果到教育影响

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狭义的教育结果,到关注更为复杂的增长率影响的演变过程。最初,教育结果被理解为狭义的学习成绩。1966年,《科尔曼报告》及此后大量批判学派研究揭示出:教育结果并不仅指学习成绩,它还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范畴,即直接的教育产出和间接的教育影响,两者共同作用于教育质量的近期表现和远期发展。教育影响恰恰是教育质量长效性、滞后性的典型表现。

(2)教育质量观:从强调效率到强调公平

在我国教育观的演进过程中,清晰呈现着从强调效率到走向公平的路径。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是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因此,秉承“以效率为取向”的教育质量观,将教育质量定位于提高教育效率。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向了高等教育,投向了重点学校、城市,政策上的偏斜导致了城乡、区域间的巨大不平等,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缺乏动力。直至21世纪初,“效率第一”的教育质量观才有所缓解,从“追求效率”转变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开始在教育各层面推动公平意义上的质量提升,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制化、薄弱学校资助制度的建立等。在此过程中,逐渐找到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点,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也并非拉平了的教育公平,或不讲效率的教育公平,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但也并非不可调和。

质量公平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思想演进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当下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筑建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追求。

(二)教育质量公平的内涵

1.教育公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公平的论述以对社会生活中“人”的生存、解放和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教育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提出“人人都能接受免费教育”的社会理想,并进一步探讨了教育不平等的实质和提出实现这种教育公平社会理想的途径。其论证指出教育的平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公民自身的权利来说,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一项基本平等权利,这是教育公平的起点;二是从人的长远发展来说,每个人的能力、智力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教育公平的结果。

2.教育质量

西方学者对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偏重其实践属性,如飞利浦·库姆斯认为,教育质量并非一个静态、封闭的概念,而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概念,“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是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相对而言的。”

在教育质量的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要素中,作为学习者的儿童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切旨在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框架、学校办学实践都应将学习者置于核心位置,关注儿童的能力水平、学习方式、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教育的结果质量有两方面表现:近期的教育结果(学习成绩、知识技能、升学率)和远期的教育影响(学习品质、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这种结果和影响可以通过教育结果质量标准的三个维度来加以界定,即教育内部的质量标准(学习成绩)、社会层面的质量标准(社会适应和社会创造)和个体层面的质量标准(学习品质与个性品质)。

3.教育质量公平

对于教育质量公平的界定,主要有“规定性界定”“权力性界定”“层次性界定”三种方式。

第一,规定性界定方式。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是否采取了有益于教育输入质量(如高素质教师的均衡配置、有限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教育过程质量(如教育内容的开放性、课程类型的选择性、儿童参与方式的多样性)、教育结果质量(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提升的方式,是否采取质量优先的原则进行差别化的配置,从而保障儿童在教育中获得成功。

第二,权力性界定方式。主张每个个体都有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的权利。我国《宪法》和《教育法》规定,每个个体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层次性界定方式。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描述质量公平内涵的界定方式。它主要借鉴T.胡森的教育机会平等论和詹姆斯·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观,包括三个层次,即起点质量公平、过程质量公平、结果质量公平。

二、瓶颈与不足:教育公平视域下的理念审视与问题分析

(一)办学基础分析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创办于1953年,是一所有60年历史的中心校,2006年6月教育局布局调整,在原址基础上扩大面积重建校舍。2007年9月新校舍落成,占地面积23399.1平方米,建筑面积14328.84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体育馆、创新实验室、图书馆等,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在经历了7所学校的不断调整兼并后,形成了40个教学班,1200多名学生,117位教师的办学规模。

(二)理念审视与问题剖析

新校舍硬件配置一流,但教师的理念参差不齐,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也把教育教学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教育下,只有那些适应教育的孩子才可能被定义为“好学生”。面对这样的办学背景,附小提出“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理念,描绘了学校发展图景。我们致力于办这样一所学校:在我们的眼中,每个学生是如此不同,如此重要。我们顺应每个学生的禀赋,肯定和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特殊才能、个性差异。在这个温馨的学习社区里,我们坚持以善良培育善良、以智慧启发智慧、以生命润泽生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社会的适应、对生命的珍视。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围绕这一理念,通过文化建设、课堂研究、课程创新等途径,引领教师团队用集体的智慧和实践诠释理念内涵。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审视理念的逻辑起点,剖析问题:

1.理论根基待厘清

“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这一理念,倡导在育人观念上回归教育的原点,关注到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关注如何用丰富多元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拥有成长的力量。由此可见,这一理念的逻辑起点与教育公平观、质量观是高度契合的,凸显着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要义。比如,其倡导“有差异的公平”(顺应每个学生的禀赋),体现“和谐、可持续”的质量观(每个学生是如此不同,如此重要),教育的远期效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社会的适应,对生命的珍视)。因此,应基于对教育公平论与质量论的研究,进一步对理念内涵分层解析,厘清理念与“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的契合点,进而为探索实践路径寻找抓手与突破口。

2.实践举措欠系统规划

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要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现有理念根基尚待厘清,由此,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文化培育等方面的实践举措仍以工作思路为主,缺乏系统性,未形成关键项目的联动。亟待突破的是澄清理念,找到贯穿始终的“主线”,建立目标导向,即回应“基于学校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什么?实施路径有哪些?如何验证实践效果?”等问题,由此提升实践举措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

三、作用与挑战:教育公平视域下的理念凝练与表达

(一)“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理念的凝练表达

附小提出了“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这一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如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这一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基于对教育公平论与质量论的深层解读,进一步凝练理念内涵:在我们的眼中,每个学生是如此不同,如此重要。我们尊重学习者的能力和兴趣差异,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平等而有差异的教育,使不同潜质的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积极构建温暖平等的师生关系,珍视差异,鼓励质疑,鼓励探索,鼓励表达,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层出不穷的创造力成就生命的精彩!

(二)“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理念的内涵诠释

“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的内涵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倡导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基础型课程基于个体在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孩子在过程中享有公平,接受到平等而有差异的教育,让学习真实发生,让“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精彩成长。

第二个层次:不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精彩。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个体不同的优势智力应取得充分发展,才能使个体的特殊才能充分展示、个性充分体现,才能保证个体适应并立足于未来多元化的社会。二类课程,充分考虑每一个孩子“不一样”的优势智力领域,努力挖掘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才能,让层出不穷的创造力成就其“不一样”的精彩蜕变。

基于“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办学理念的新内涵,细化育人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

“健康、乐趣、探索”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育人目标。高质量的教育为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希望学生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始终保持敏锐好奇的天性,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尊重规则,拥有合作意识,在各种体验中快乐成长。

“爱心、专业、合作”是学校教师拥有的团队精神。教师是基础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德性素养与育人能力决定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水平。我们聚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并欣赏生命的不同,提升教师解读儿童的能力,构建温暖、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主动变革学与教,成为课程创新的实践者。

四、实践与应用:教育公平视域下的理念转化与实践

附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育人环境、课程建设、课堂研究等为抓手,探索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

(一)渗透科学理念,润泽育人环境

基础教育改革关照的核心主体是学生,教师关涉育人行为的示范是学生理解其所处的教育环境是否公平、是否有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围绕学校理念,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解读儿童的能力,促使其发挥以身示范的育人价值,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原则,履行专业育人责任,推进师生之间平等与和谐交往,润泽学校整体育人环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