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路”之名:高中历史教学的应试与变式
作者: 陈俊川
摘 要:铁路的出现与发展在交通史、在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和浙江选考历史科目真题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以“铁路”为切口,可以更好地厘清并探究高考命题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关联,建立考、教之间与教、学、评之间的有机互动联系,为实现科学备考应考、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有效方案。
关键词:铁路 浙江高考 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在推进教改过程中,“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1]本文对2014—2024年浙江选考真题“铁路”类试题进行梳理分析,以“铁路”为基、以素养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考、教结合。在日益注重素养、创新、开放意识的高考背景下,推进课堂教学优化,实现教、学、考有机结合,形成历史学科教学与备考应考的更优解。
一、铁路之选:历史的铁路与知识的铁路
(一)铁路本身历史意义重要
铁路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既是交通进步的承载物,更是对时代变化、社会变迁和国家发展进行观察和了解的一个重要切口。列宁曾说:“铁路是……世界贸易和资产阶级民主文明发展的结果和最显著的标志。”[2]其不仅对世界发展极其重要,对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演变也意义非凡。孙中山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3]近代学者凌鸿勋直言:“举凡我国社会的转变,思想的醒觉,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演进,国运的隆替,在在与铁路问题有关。”[4]
(二)教材涉及知识较为丰富
教材对铁路知识的涉及也较为丰富,如下表:
从表1可看出教材有21处与铁路知识有关,涉及12个单元、15课,以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纲要上册、下册和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选必1因是探究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故未涉及。
(三)高考考查频率较为频繁
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试题的命制既利于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更利于引导教师调整教学思路,以考促思、以考促学、实现考教对接,提升课堂实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提升。纵观近十年浙江选考历史学科考情,涉及“铁路”或以铁路相关知识为背景考查的频率较为频繁,具体如下表:
从表2可看出除2021和2023年,每年都有1道与铁路相关题目,甚至2014年和2017年出现两道选择题涉及铁路相关知识,可见命题者对以铁路知识创设情境对学生考查的青睐。综上,围绕“铁路”相关真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既是对教材内容的深挖与思考,也是转化、吸收高考命题思维的有效方法,更是深化教学理解、突破旧有教学思维桎梏、推进教学改进,提升课堂实效、实现教学评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真题指引:以命题思路启发教学思考
高考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载体,研究、分析高考真题能更好启发教师对教材重难点、核心概念和诸多关键问题进行合理且有价值的探讨,理解高考命题才能更好衔接教学,“教师应将自己对高考试题的体认、感悟、心得及时链接进教学。”[5]“铁路”类真题的探究恰是我们更好理解真题、思考教学的有益参照。
(一)从强化知识到重视情境
2017年以前浙江卷共有4题涉及铁路,均是选择题,分别是2014年15和20题、2015年28题和2016年的21题。4题的命制基本上以知识记忆为前提,且题干较为简短。无论是交通工具排序还是孙中山和詹天佑两人的共性,抑或是2014年的15题和2016年的21题将题干材料还原为选项所指向的含义或原因,选择正确的前提是记忆准确,题干文字数量不多,表述也不复杂,甚至直截了当。大多数学生理解难度不大,侧重知识记忆,对知识理解要求并不突出。
2017年新课程标准出台,强调教学要注重育人,提升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6],偏重知识记忆而轻知识理解不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2017至2018年连续两年铁路知识被纳入非选择题命题,这是一大变化。不过2017年33题第2小问,设问“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根据所学梳理詹氏贡献,并用一句话提炼概括詹天佑报国思想。(5分)”铁路相关知识只是作为詹天佑贡献的一部分,并没有完全脱离知识记忆范围。2018年4月第32题则不同,题干和题目均以“铁路”为中心,利用较长篇幅学术资料描述情境。虽然没有主题句引领,但是对“铁路”考查的重视不容置疑。问题设问也更加灵活,既关注题干信息也积极呼应教材,符合浙江卷注重回归基础的本色。
2019年至2022年6月铁路知识又脱离非选择题命题,回归选择题,但选择题的考查更加突出情境化命题设计。例如2019年4月第16题,通过题干“马拉火车”与磁悬浮列车之间的反差对比,引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2020年1月第20题考查的是蒸汽机车,通过名人回忆的描述为选项的选择提供了细致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历史的真实情境,无疑是一次思维进阶。
2020年7月第12和21题一卷2道选择题都出现铁路相关知识并不多见。前者以铁路工人的斗争运动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提供背景,后者通过铁路里程表中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一体化的影响。虽然两题都未直接考查铁路只是关联,但题目篇幅要比2014年以来历年的铁路相关题目篇幅都要长,这对学生阅读、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提升了要求,促使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应对考查要求的变化。
(二)从重视情境到创新开放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在素养立意,情境化、问题化命题和优化题型既有结构的趋势下,浙江卷命题紧跟课改发展趋势,适应新要求,不断完善试卷布局,情境设置更具多元特征,知识运用更加综合、题目设置更加开放,更加突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与锻炼,从而形成学科素养。刘芃即认为“核心素养的考查本身就要求试题必须具有开放性。”[7] 2024年1月第23题即是这一趋势下注重创新开放的明证:
……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
——康有为《请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9)
请简要评析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6分)
近十年浙江卷首次出现评析题,是新增题型。但在全国卷中该题型曾多次呈现,如下表3,既是浙江卷与全国卷交汇的表现,也是浙江卷命题不断完善发展的体现。
试题以康有为上折建议“筑全国铁路”的原始文献为基础进行命制,题目材料出处注明时间为“1898年”,既亮明时间线索,突出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将材料放置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思考,又启发学生以时间回顾教材所学,即戊戌变法,符合浙江卷一贯的考查特色。但是问题又以“评析”设问,既要评价也要分析,既立足知识点,又打破知识点,改变了以往多是注重历史结果而忽视或者说不重视对历史过程思考的现象,让学生在对原始史料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客观论述历史事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8]。学生在试题设问引导下,要紧紧围绕“康有为”和“筑全国铁路”两个关键词,辩证、客观、多角度、全面地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置在19世纪末东西方特定背景下思考,做到论从史出,去理解奏折背后蕴含的深层关系,进而组织出合理答案进行评析,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本题综合性和探究性很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要求较高。虽是新题型,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却可能是陌生的熟悉题。选必2第12课“探究与拓展”栏目下问题探究材料为“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材料略),设问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论是材料主旨还是问题设计都有某种相似性,意图在分析、辨析史料的过程中促成学生主体性学习思维生成。这也提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材的基础地位不能忽视,不仅要讲教材,更要深挖教材。
三、素养归真:教学的应试与变式
通过对近十年铁路相关高考真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浙江高考命题思路在不断调整,题型命制在注重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更具创新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兼顾教材的基础地位,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方法及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用高考对接日常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更新理念,以考带学、以考促教,把对真题的心得、体悟及时改善至方法中,更新、应用到教学中,落地核心素养。
(一)重视情境构建,提升教学实效
日常教学不能仅是让学生记忆知识点、掌握干巴巴的术语,这一点高考真题的命制已是实证。教师想实现学生在日益重视素养和情境设置的高考下的进步,必须要把情境运用到日常备课、课堂教学和测验当中。在备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课程容量大、教学时间短就减少课堂思维空间,把历史结论直接教给学生,反而应该在课堂上深入对关键问题的探究,利用多样化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代入“历史情境”,引发历史想象,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和理解欲,再创设合理的问题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神入历史的过程中阅读、辨析、理解材料,从而理解知识,最终形成历史思维。
(二)小切口、小专题推进知识网络构建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为了更好地与高考对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小切口、小专题的方式回应历史,打破知识孤立的僵局,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框架。如前文对2018年4月第32题和2024年1月第23题的分析,围绕“铁路”这一切口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整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借助以往高考真题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凝练相关主题,或确立相关核心概念、重点知识,依托教材史料,再适当补充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形成知识链或者知识树,让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三)融通知识,以“材”为本
融通是当前高考命题的大趋势,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几乎都有涉及同个问题的答案交叉选修和必修,例如2024年1月第23题的答案同时涉及纲要和选必内容,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较高,因此融通在教学中也一定要体现并要提高重视。但融通不能只由老师来做所有工作,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构建,浙江卷有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的特色,脱离基础知识,既不符合浙江高考的命题理念,也会导致融通沦为空谈。没有掌握基础知识的融通只能是教师的表演,无法锻炼学生的能力,更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教师要深挖、精研教材,利用学生触手可及的教材素材搭建舞台,构建情境,让学生登台入境,在一系列活动和问题链的安排和设置下,落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凝练核心概念,形成明确主题,养成思维逻辑,拓展趋向融通,对接高考真题,内化核心素养。
从“铁路”看高考命题,我们发现浙江高考变是常态,不变亦是常态!教师教学既要打破对浙江卷的固有思维,也要以不断更新的思维理念应对新变化,以变应变。但同时更要以不变应万变,无论题型如何调整、情境如何设置,问题多么开放,高考素养立意、能力立意的方向不会变,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主干知识的考查不会变。教师教学仍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前提,发挥学生主动性为方向,让学生去发现、学习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才能使知识臻于深化,才能更好应对和解决复杂的、综合的、创新的、开放的新情境。
【注释】
[1][6][8]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3、59、6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8页。
[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83页。
[4]周光培主编,凌鸿勋著:《中华民国史史料四编 第78册 中国铁路志》,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前言第1页。
[5]陈伟国:《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录与反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页。
[7]刘芃:《卷里卷外——刘芃论考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75页。